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热点九:北京特大暴雨
2012年7月24日午后,北京市发生全市性的大到暴雨,截至25日,从北京市防汛抗旱指挥部获悉,这场京城13年来的最大一场降雨,降水总量达9.85亿立方米,未对城市运行安全造成影响,但是在个别地区出现了泥石流滑坡等不同程度的险情。目前除造成顺义区2人遭遇雷击死亡外,密云县也有2人死亡、1人失踪。特大暴雨导致平谷、密云部分地区发生泥石流灾害,近6000人被转移。
参考解析
市政交通是一个城市最为重要的基础设施,关系到城市运行的效率和广大市民的出行,特别是对特大型城市比如北京、上海等来说更为重要,在一定程度上还涉及到城市的形象问题。出现了题目中提到的情况,说明我国城市高速发展的同时,一些和民生息息相关的基础设施的建设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存在不足之处的,仍需要改善和提高。
专家认为出现这次的情况,可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 市政排水设施的老化和不健全,特别是一些低洼地区,这就造成了雨水因无法及时排出而淤积,给交通造成了隐患。
第二, 相关部门之间信息沟通不及时。信息的及时沟通直接决定着我们在应对突发事件时能够做到及时有效的处理,避免了事件发生后的慌乱和无序,在这次暴雨来临前,气象部门应该与交通市政部门进行及时的沟通,使后者做好充足的准备来应对可能出现的复杂情况。
第三, 部分交通站点工作人员应对紧急事件经验不足,未能及时有效的疏导人流从而造成了乘客的滞留和拥堵,产生较多的不安全因素。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应该采取具有针对性的措施进行改善,从而避免以后出现类似的情况。
第一, 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和维护,定时对城市排水设施进行检修,特别是对一些容易积水的地区要加大检查的力度和频率,对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处理,并根据城市发展规划和财政状况对排水系统进行完善和升级;
第二, 各市政部门要建立一个畅通有效的沟通渠道,确保一些会对城市交通造成影响的气象灾害信息能及时传达给交通市政部门,使其能够未雨绸缪,做好相应的应急准备工作;山东省公务员网
第三, 对市政和交通工作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和实战演练,确保在紧急情况出现时,能够做到沉着冷静,及时有效的疏导交通和人流,避免出现大量拥堵的状况。
城市基础设施的完善是一个系统长期的工程,并且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大而日趋紧迫。可喜的是各级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其重要性并且已经开始采取有力的行动,我相信,随着政府的努力和人民素质的不断提高,我们的城市一定会越来越便捷,越来越来美丽。
申论热点范文:大城市为何频频内涝 如何缓解?
2008—2010年间,我国351个城市62%发生过内涝
7月21日,北京遭遇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损失惨重。不仅北京,近年来,长沙、武汉、杭州等国内许多城市均因暴雨频发内涝。对暴雨我们已能提前预报、提前准备,为何还会给城市带来巨大损失?城市内涝是否成了大城市的通病?本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大城市为何暴雨多发?
灾害性天气频次强度有增大趋势;大城市也会“放大”气象灾害
近年来,我国大城市为何频频遭遇大暴雨?
北京市气象台台长乔林表示,根据气象学家的研究,随着全球气候变暖,水循环发生变化,大气环流出现异常,造成了异常天气气候事件不断发生的复杂局面,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频次、强度有增多、增强的趋势。
气象专家还指出,城市自身也具有“放大”气象灾害的作用。研究显示,当城市发展到一定规模之后,由于人类活动密集,城市下垫面(指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和地貌的改变,会使城市局地气候特点和生态环境发生变化,使城市气象灾害打上人类活动的印迹。城市热岛、干岛、湿岛和雨岛效应的存在,都与此有密切关联。
暴雨洪涝是城市面临的主要气象灾害之一。在城市高层建筑集中区,热岛环流有利于城市上空的热对流发展,容易引发暴雨。此外,城市上空排放的大量污染物,有利于凝结核的形成,可能使城区降水量比郊区更多一些。
受灾损失为何越来越大?
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承受灾害的脆弱性增大
回顾最近几年,暴雨似乎频频光临北京:2004年“7·10”城区暴雨,2011年“6·23”城区特大暴雨,2011年“7·24”密云、平谷山区特大暴雨……每一次都造成巨大损失。
此次北京发生的特大暴雨,降雨总量之多、强降雨历时之长、局部雨强之大都是历史罕见。暴雨过程导致北京受灾面积16000平方公里,受灾人口190万人,1万多辆汽车受损,据初步统计全市经济损失近百亿元。
有关专家表示,一方面此次北京特大暴雨的确历史罕见,另一方面,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北京市资产和人口高度集中,在基础设施条件一定的情况下,承受自然灾害的脆弱性也在不断增大,也就是说,同样的暴雨天气,在今天造成的影响可能要比10年前更广泛。
城市排水建设为何滞后?
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大部分城市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
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年对国内351个城市排涝能力的专项调研显示,2008年—2010年间,有62%的城市发生过不同程度的内涝,其中内涝灾害超过3次以上的城市有137个;在发生过内涝的城市中,57个城市的最大积水时间超过12小时。
住建部有关负责人认为,近年来城市内涝呈现发生范围广、积水深度大、滞水时间长的特点,这直接反映出目前城市排水管网覆盖率、设施排涝能力偏低等问题。如北京市近10年来,城市建成区面积增加了一倍,但地下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却没有跟上,排水管网系统早已不堪重负。
按照2011年最新修订的《室外排水设计规范》的要求,城市一般地区排水设施的设计暴雨重现期为1—3年(即抵御1—3年一遇的暴雨),重要地区3—5年。但在实施过程中,大部分城市普遍采取标准规范的下限。调查显示我国70%以上的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设计暴雨重现期小于1年,90%老城区的重点区域甚至比规范规定的下限还要低。比如北京,目前仅有天安门广场和奥林匹克公共区的排水管线达到5年一遇,即满足每小时56毫米的降雨量;中心城区普遍按1年一遇的标准建设。
城市基础设施长期投入不足,历史欠账多,也是导致内涝频现的重要原因。据《2009中国城市建设统计年鉴》统计,用于市政基础设施的财政性资金,仅有4%投入到排水系统建设维护中,难以按标准规定进行定期养护。
中国水科院防洪抗旱减灾研究所副所长向立云还指出,城市蓄水能力下降也是重要原因。现在城市地面大量硬化,不透水面积增加,同时为了突出城市景观,几乎所有的绿地都高出地面,严重影响城市蓄水。
城市内涝如何缓解?
大幅提高管网标准不现实,重在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
很多人认为只要花巨资完善排水管网,就能彻底解决城市内涝。对此,向立云认为,把解决问题的希望都寄托在提高标准上并不现实。“大幅提高管网标准,不仅投入巨大,还会对居民生活造成一定影响,而且即便城内的排水能力提高了,承接排水的河道能力不足,遭遇强降雨时,城市积水也可能排不出去。因此,提高排水标准更适合应用在局部重点地区。”
“加强城市蓄水设施建设,形成‘蓄排结合’的防治体系才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方向。”向立云说,通过分散式的方法消化降水,有助于减轻排水管网压力,是治理城市内涝的有效手段。“用透水材料替代沥青水泥,可提高地面渗透率;将城市绿地建成下凹式的,可大量储蓄雨水。城市的露天公园、运动场等,可作为有效的临时蓄水场所。此外,还可利用房顶、地下蓄水池等滞留雨水。”
北京等大城市在强化排水能力方面已有了具体设想。北京提出,“十二五”期间要基本建成雨污分流的排水系统;投入21.2亿元,对中心城的排水管线全部实施更新改造。针对立交桥下凹桥区遇到暴雨容易突发积水的情况,北京市要求,今后在立交桥建设上尽量减少下挖式设计,确保在极端天气下立交桥下不再出现严重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