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_____。
A: 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会导致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B: 书籍与电视传播信息的手段的异同
C: 通过电视传播信息会减少人们思考的时间
D: 悠久的传统、历史都必须通过书籍来传播而不是电视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材料分别介绍了文字和电视两种主要传播媒介,以及在两种媒介下的受众的特征,说明了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会导致人们思考方面的变化,也就是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A项正确。B项中的“传播信息的手段的异同”没有切中材料要害,材料说的是“异”而非“同”;C项只提到了电视传播,没有揭示出两种对比下的深刻涵义;D项中的“必须通过书籍来传播而不是电视”表述绝对。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 罗斯福在就任总统之前,曾在海军担任要职。有一次,他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海军在一个小岛上建立潜艇基地的计划。罗斯福神秘的向四周看了看,压低声音问道:“你能保密吗?”“当然能!”朋友十分肯定。“那么,”罗斯福微笑着说,“我也能。”这段文字告诉我们_____。
A: 迂回同样能够达到目的
B: 幽默可以巧妙地化解难题
C: 坚持原则与灵活变通并不矛盾
D: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此题为故事启示类隐含主旨题。文段的小故事体现了罗斯福的睿智和幽默,A项的“迂回”在文中无从体现;文段中罗斯福没有泄密,故而并未表现出“灵活变通”,C项文中并没有灵活变通的地方,只是体现了幽默;D项“不欲”与文段内容不符。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孔子特别强调做事情的分寸,“过”和“不及”都是要尽力避免的。孔子提倡仁爱,但他并不认为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有人问他:“以德报怨,何如?”孔子的回答是:“以直报怨,以德报德。”与这段文字文意不相符的是_____。
A: 以一种恶意,一种怨恨去面对另外的不道德,这个世界将是恶性循环,无止无休
B: 你献出恩德和慈悲,用仁厚去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这才是人生应有的态度
C: 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和磊落,坦然面对一切
D: 要把有限的情感,有限的才华,留在最应该使用的地方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据问题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由材料可知,孔子认为不应当以丧失原则的仁爱之心宽宥所有人的过失。材料重点是问和答,“以直报怨”,指以公平正直的态度对待伤害自己的人,即不能以德报怨。由此,B选项“用仁厚面对已经有负于你的人和事”与材料意思不符,B选项正确。由要“以德报德",不能以怨抱怨可知,A、D选项符合文意;由“以直报怨”可知C选项符合文意;由“强调做事情的分寸”可知D选项符合文意。故正确答案为B。
4、单选题 “诚”在中国儒家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天道的范畴,又是人道的范畴。从天道方面来说,“诚”是宇宙的本体、属性和功能,是宇宙的生命和动力。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从人道方面来说,“诚”是道德生活的准则和至上的价值目标。荀子指出:“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儒家把“诚”提高到政事的高度来认识,其政治伦理在当代也具有警世作用。“诚”又有真诚、信诚、立诚与精诚之分,下列表现属于“精诚”的是_____
A: 大公无私、情动于衷
B: 坚持不懈、不断进取
C: 不计利害、不绕弯子
D: 信守诺言、说话算数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词句理解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词语理解题。大公无私、情动于衷是“立诚”;坚持不懈、不断进取为“精诚”;不计利害、不绕弯子是“真诚”;信守诺言、说话算数是“信诚”。所谓“立诚”,即强调一个字“立”,大公无私、情动于中这都是需要长期的作为而形成,大公无私是立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坚持不懈、不断进取即为精益求精,精心维持,故为“精诚”;不计利害、不绕弯子更好理解,不饶弯子,即直来直去,豪爽为人,故为“真诚”;信守诺言、说话算数强调的则是信,有信用,即“信诚”。故正确答案选择B。
5、单选题 这里是典型的黄土高原沟壑区,水土流失非常严重;土地贫瘠,十年九旱。尽管有国家的好政策,使部分群众走上了致富的道路,但仍有不少农民挣扎在贫困线上。这段话主要说明了_____。
A: 黄土高原上经济落后,文化匮乏,和外面丰富多彩的世界形成了鲜明对比
B: 与其等待国家的政策援助,当地政府不如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经济以摆脱贫困
C: 恶劣的自然环境是当地人民走向富裕的一个主要障碍
D: 解决部分西北贫困地区人民群众的温饱问题是协调发展的当务之急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此题为表面主旨题。根据文段可知黄土高原由于自然环境恶劣,不少农民仍未摆脱贫困,因此C项最符合文意。文段中未提及丰富多彩的外部世界,也没有提到当地政府因地制宜,发展地区特色经济,更没有提到解决温饱问题,A、B、D项均属于无中生有,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