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1977年在安徽阜阳西汉汝阴侯夏侯灶墓中出土的“不知名漆器”,经考证,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年代最早、且具有确定年代功能的天文测量仪器—圭表。“不知名漆器”打开后顺着南北方向摆放,利用其北侧立耳在正午时投下的影子,就能指示冬至、春分、夏至和秋分的到来。这种类型的圭表适用的地理纬度是固定的,经测算,汝阴侯墓圭表的适用纬度恰恰就在汉代长安到汝阴侯国(今安徽阜阳)一带。这架圭表的精妙之处还在于,四个节气日影所在的位置不是用刻度表示,而是暗含在木块和漆器上的一些特殊图案和位置中关于这架圭表,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可指示二十四节气
B: 使用年代不详
C: 适用于特定地理位置
D: 表上标有详细的时间刻度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根据第二句可知,圭表只能指示4个节气,而不是所有节气,A表述错误;第一句指出了使用年代,B表述错误;根据第三句可知,C表述正确;根据最后一句可知,表上没有刻度,D表述错误。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题 一个偷针者和偷牛者一起被游街,偷针者感到委屈,说:“我只偷了一根针,为什么和盗牛贼一起游街,太不公平了!”盗牛者对偷针者说:“不要嚷了,我走到这一步也是从偷针开始的。”这个寓言故事所告诉我们的道理不包括_____。
A: 小事小节是可大可小的问题
B: “堤溃蚁穴,气泄针茫”
C: 质变是由量变生成的
D: “小节不慎,大节难保”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材料和提问知此题是隐含主旨的道理推断题。最后一句为文段的主旨句:我走到这一步也是从偷针开始的。因此文段主要说明从小错到大错是一个变化过程,B、C、D均符合文意。A中“可大可小”使用不恰当,故正确答案为A。
3、单选题 在英国的家庭中,绝对看不到对孩子没有理由的娇宠,犯错误的孩子会受到纠正甚至惩罚,家长们往往在尊重孩子独立人格的前提下,对孩子进行严格的管束,为的是让孩子明白,他们的行为不是没有边际的,不可以为所欲为。英国的法律明确规定允许家长体罚孩子。对这段文字,理解不准确的是_____。
A: 英国人从不娇惯孩子
B: 英国人经常体罚孩子
C: 英国人管教孩子时不伤其自尊
D: 英国的法律有管教孩子的条款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考点细节判断题 解析由提问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B项表述错误,文段只是说英国法律允许家长体罚孩子,但这并不能表明英国人经常体罚孩子。其他三项都可在文段中找到依据。故正确答案为B。
4、单选题 《竹书纪年》的整理者也受到后世的一都独尊制度和思想的影响,在整理此书时,有意删掉了一些不符合“更不徙都”的材料。然而这样删削,却为人们廓清那些本来就不易弄清的遥远的历史问题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幸好有一些文献,特别是《括地志》又将“更不徙都”以外的一些材料拾掇起来,乍看上去这些材料是相互矛盾的,实质上却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对这段话的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竹书纪年》并不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史书,因为它隐瞒了一些事实
B: 史书中关于一些历史事实的记载往往自相矛盾
C: 不同史书之间的交叉验证有助于我们发掘历史的真相
D: 封建独尊制度的流毒遗害至今,对于考古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方式“主旨概括”一词可知考查表面主旨。材料中出现“然而”、“幸好”两个转折词。出现两个转折词,重点关注后一个。材料第二个“转折词”幸好“后内容为材料的表面主旨,即“其他文献起到互证作用,从而反映了客观事实,从而有助于后人廓清历史问题”。选项C是对其的同义替换,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A、B以偏概全,并未抓住材料的中心主旨;选项D在材料中未提及。
5、单选题 连残荷也消逝的无影无踪②池塘里的荷叶虽然仍然是绿油油一片③好像是一下子从夏天转入秋天④但是看来变成残荷之日也不会太远了⑤再过一两个月,池水一结冰⑥连日来,天气突然变寒对上述语句排序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⑤②⑥③④
B: ⑥③②④⑤
C: ②⑥③④⑤
D: ⑥⑤③②④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语句排序解析此题属于语句排序题。综合分析题干所给的6句话可以发现,②有关联词、⑤语气不对,均不能做首句,排除A、C;④两句相比较,从时间顺序上来说④一定在之前,故而排除D项。因此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