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近年来,全球纸价持续上涨,据分析,纸浆的价格会越来越高,而出于环保的原因,全球的纸浆生产能力却在减弱。油价的上涨会让问题变得更糟糕,而据预测,这一上涨趋势并不会在短期内逆转。当纸价上涨到一定程度,必然反映到书价上,即使不考虑买书人会因为额外支出而减少购买,增加的占用资金也会令书店的经营风险增加。对这段文字的主旨概括最准确的是_____。
A: 说明书价必然上涨的诸多原因
B: 分析未来图书零售业的发展趋势
C: 指示能源问题与图书行业的关系
D: 预测图书零售业将面临经营困境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材料首句提到纸价上涨,生产能力减弱的现状,然后第二句话提到油价上涨的现状。接着引出这两种状况引发的结果,即“即使不考虑买书人会因为额外支出而减少购买,增加的占用资金也会令书店的经营风险增加”。所以材料主要讲的就是纸价与油价的全面上涨必然会导致图书零售业的销售前景。因此D项“预测图书零售业面临的困境”正确。A项书价上涨是图书零售业面临风险的其中一个原因;B项“发展趋势”表述错误;C项“能源业与图书行业的关系”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故正确答案为D。
2、单选题 因为存在城乡二元结构,同样的经济收入,在城市生活十分艰难,而在农村却可能很舒适。城市是市场化的,而农村却有相当部分非市场因素存在。总体来讲,进城农民愿意接受很低的工作报酬,也就是因为农村生产劳动力的成本比城市低。这也使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很好利益。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好处根本原因
B: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C: 缩小城乡贫富差距,是推进我国城市化建设的必要条件
D: 建设社会主义农村,必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此题为隐含主旨题。文段通过城乡二元结构的对比说明城乡的二元结构给城市的农村生产劳动力成本带来的影响,并指出这种影响使得中国从全球化中获得很好利益,由此可以知道城乡二元结构的存在具有一定合理性,因此B项正确。A选项中的“根本原因”过于绝对,而且文段没有提到,故排除;C、D项都扩大了文段含义的外延,无法从文段中找到来源,故排除。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一些太空专家指出,太空站和探测飞船很可能带回太空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孤立的空间内可能已经变种变形,如果它们回到地球并逃过被销毁的命运,肯定会对人类构成威胁。有报道说,和平号太空站就曾充斥着形形色色的变种真菌,它们若与地球泥土中可以分解的金属、玻璃和塑胶的细菌混合,足以对人类构成致命的威胁。对本文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地球环境正处于太空变种真菌的威胁之下。
B: 人类的太空活动可能导致太空微生物传至地球。
C: 随着人类太空活动的增多,太空垃圾已影响人类生活。
D: 太空变种真菌将是人类最致命的威胁 。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 考点细节判断题 解析据提问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从文段第一句“一些太空专家指出,太空站和探测飞船很可能带回太空微生物”可知人类的太空活动可能导致太空微生物传至地球,B正确。A选项过于绝对;C选项中的“太空垃圾”文中没有涉及;D选项也是过于绝对,太空变种真菌将足以对人类构成致命的威胁,而非最致命的威胁。故正确答案为B。
4、单选题 古希腊学者亚里斯多德在《政治学》中指出,在埃及,医师依成法处方,如果到第四日而不见疗效,他就可以改变药剂,只是他倘使在第四日之前急于改变成法,这要由他自己负责。从同样的理由来论证,完全按照成文法律统治的政体不会是最优良的政体,但也必须注意到一个统治者的心中仍然是存在通则的,而且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却是谁都难免有感情。通过这段文字,作者想表达的观点是_____。
A: 法治优于人治
B: 人性决定政治
C: 法律是过滤了情感的通则
D: 最优良的政体是不存在的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态度理解题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态度理解题。根据“凡是不凭感情因素治事的统治者总比感情用事的人们较为优良,法律恰正是全没有感情的,人类的本性却是谁都难免有感情”可知,法治优于人治。故正确答案为A。
5、单选题 毋庸置疑,晚清以来中国遭逢千百年未遇之大变局,被强行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当中,从世界中心沦为所谓边缘的“远东”,在世界历史和文化上一再缺席,遭遇了深刻的文化身份危机,不断被误读、曲解和妖魔化。正是在这一历史语境中,发现东方与文化输出就显得越发重要和紧迫。这段文字中的“历史语境”是指_____。
A: 中国被西方列强边缘化
B: 晚清中国所遭遇的历史大变局
C: 中国融入资本主义体系的时机
D: 对中国文化的误读、曲解和妖魔化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词句理解题解析由提问方式可知此题为词句理解题。阅读文段由可知晚清中国文化不断被误读、曲解和妖魔化,紧接着在最后一句出现“历史语境”,根据就近原则以及文段含义,可知D选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没有把握住文段的关键点,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