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这当然不是说,咱中国人发明了火药就不到别人那里去学造火箭,但一个基本常识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无论学人家做什么事,都不会舍自己之本去逐人家之末。当然,走出国门学汉语是个别的,但也不能不慎而待之,因为流行的崇洋之风已把相当一些人搞糊涂了,甚至根本不知道自己是谁了。这段话的中心意思是_____。
A: 向外国人学造火箭是舍本逐末的行为
B: 走出国门学汉语是舍本逐末的,必须慎重对待这类崇洋之风
C: 中国是一个有志气的民族,不会向外国人学习比自己弱的东西
D: 还有相当一些人想走出国门学汉语,必须慎重对待这种崇洋之风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先提出学习外来的东西的时候不能舍本逐末这一观点;接着由“当然”这一词引出转折,说明走出国门学汉语是舍本逐末的行为;再有由“但”这一转折词引出重点,必须慎重对待这些崇洋之风。可知B项正确。由第一句话可知向外国人学造火箭并不是“舍本逐末”的例子,而是为了引出不能舍本逐末,A项不正确;C项主观臆断,“学习比自己‘弱’的东西”在文段并没有体现;由“走出国门说汉语是个别的”,可排除D项。故正确答案为B。
2、单选题 如果没有达尔文、马可尼等专家的新科技观的涌现,就不会产生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如果没有广义相对论、量子力学的发展,就不会迎来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如果没有原子物理、太空科学的发展,就不会有灾难科幻作品或超级空间探险小说。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是_____。
A: 科幻小说对科学的发展起了强大的推动作用
B: 科幻小说的发展依赖于科技的进步
C: 科幻小说被用来形象地描述最新科学发现
D: 科幻文学与科学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由提问知本题为主旨概括题。达尔文等人的科技观、广义相对论和量子力学、原子物理和太空科学都属于科技的范畴。阅读可知,文段用排比句来强调科技发展对科幻小说发展的重要作用。B项表述最为全面准确。A、D项与文意显然相悖,予以排除;C项在文中并未提及,因此不选。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温家宝在接受《泰晤士报》访谈时,一口气背诵了六句名言:一是左宗棠的“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身交古人。”二是张载的“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三是屈原的“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四是郑板桥的“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五是康德的“有两种东西,我对他们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他们在我心灵中唤起的惊奇和敬畏就会日新月异,不断增长,这就是我头上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定律。”六是艾青的“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段文字主要体现出_____。
A: 政治家以民生为本的情怀
B: 政治家丰富的文学修养
C: 政治家超群的记忆能力
D: 政治家对优秀传统文化的敬仰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本题为主旨概括题。材料具体列举了温家宝总理背诵的六句名言,为分分找总类型的主旨概括题。分析具体内容可知,这六句名言都表达了作者对百姓的关心,对民生问题的关切。温总理拿来引用,正是表达了他“以民生为本的情怀”,故A选项正确。选项B、C、D表述浅显,未体现材料真正含义,故均不选。故正确答案为A。
4、单选题 在以前的对外传播和交往中,我们的外交官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外国人在中国博大精深、错综复杂的文化历史面前望而却步,甚至连我们自己也无法精要的描述这一深刻变动的古老文明,我们提出的"和平崛起"、"和谐世界"等战略框架和口号,更多地着眼于国外的战略决策者,而不是针对那些普普通通,对中国不甚了解的国外民众,用现代形象管理学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广告词"和"象征符号"还不太贴近群众,在视觉触摸感和情感想象力上,还总让人感到有些缺憾。这段文字谈讨的核心问题是_____。
A: 外交官在对外交往中遭遇的困境
B: 古老文明走向世界需要突破的难关
C: 我国在对外传播和交往中存在的误区
D: 中西不同文化间客观上存在的隔膜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为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先指出外交官在以前的对外传播和交往中所遇到的困境,即难以精要地描述我们的文明。接着引出目前我们提出的一些战略框架和口号都是针对国外的战略决策者的,而忽视了国外民众。最后一句从专业的角度指出这些战略框架和口号所存在的问题。综合来看,整个文段是在讲我国在对外传播和交往中存在的一些误区。故本题选C。文中主要强调的是对外宣传策略问题,A、B、D三项未把握文段重点。故正确答案为C。
5、单选题 在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后,整个世界表现出对受灾国的极度关心和同情,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通过提供救援资金、物资等途径来帮助他们。对于一个病人,需要输血,需要输氧,但是病人健康地生活最终还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和自身的机能转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_____。
A: 海啸后,受灾国家不能迅速得到救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他们的救援力度不够
B: 只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能持续他们的援助,受灾国的社会经济就会恢复蓬勃的生机
C: 在接受各种救助后,受灾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努力
D: 对危急病人的抢救先要输血、输氧,但病人的健康恢复却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免疫能力。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文段用“病人”来比喻受灾国,用“输血、输氧”来比喻“提供救援资金,物资”,“但是”转折后的内容是文段所强调的重点,即受灾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努力,故正确答案为C。A项与文段内容相悖,可轻易排除;B项说法过于绝对,也可排除;D项仍停留在修辞手法表面,没有点明文段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