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卢梭是伟大的思想家。他构思20年,写作3年,完成了教育巨著《爱弥尔》,提出了较为系统的自然教育理论,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宗教教育,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卢梭很重视体育,在《爱弥尔》中,从婴儿出生到成人各个年龄阶段的教育中都有身体教育的内容。对这段文字含义的正确理解是_____。
A: 卢梭对教育发展有贡献
B: 卢梭的贡献主要在体育
C: 卢梭的贡献在教育领域
D: 卢梭发展了自然教育理论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主旨概括题。原文中“他构思20年……在世界教育史上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论述卢梭对教育发展上的贡献,是整段文字的重点。而后半段文字虽然提出的是卢梭重视体育,但依然也是从他的教育巨著《爱弥尔》中的身体教育方面阐发。故A项正确。B项、D项都未全面理解全文,仅提出了卢梭贡献的一部分。C项是干扰项,文中论述的是卢梭在教育领域所做出的具体贡献,而C项表述片面地认为卢梭的贡献仅在教育领域,故不选。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 事实上从九十年代开始,绿色经济的研究者就预言,按照著名的康德拉吉耶夫经济长波理论或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在以信息技术革命为内容的第五次创新长波之后,即将来临的是以资源生产被革命特征的第六次创新长波,而这个长波的意义就是开创以低碳能源为特征的生态经济新时代,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将会实质地启动这个绿色经济的新长波,并到2020年进入高潮,不管哥本哈根会议的具体结果如何,世界肯定将走低碳经济的绿色发展道路。这段文字主要在说明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的_____。
A: 理论基础
B: 时代背景
C: 重要意义
D: 前景展望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为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先用一个绿色经济的研究者预言引出“哥本哈根国际气候会议”这个主体,然后说明会议的重要意义,C项符合题意。A项断章取义,文段中提及的“康德拉吉耶夫经济长波理论或熊彼特创新周期理论”只是预言第六次长波即将到来的理论基础,并不是会议的理论基础;B项理解错误,文段前半部分只是绿色经济研究者的一个预言,并不是会议的时代背景;D项文中虽有提及但不是文段重点。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寒山寺拥有中国最著名、最有特意的钟声。大量游客热衷于到寒山寺来敲响新年钟声,这让寒山寺看到了商机所在,寒山寺从1998年开始拍卖新年敲钟权,获利颇丰。据说,寒山寺早在2002年,首钟就能卖到2万元。这段文字表明_____。
A: 作者赞成拍卖新年敲钟权
B: 作者反对拍卖新年敲钟权
C: 民众都想在新年敲钟祈福
D: 新年敲钟权也能成为商品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根据提问方式可知考查表面主旨。材料通过引用诗句引出寒山寺的钟声,进而提出寒山寺将新年敲钟权作为商品拍卖,最后是对新年钟的进一步说明。整个材料构成“引用铺垫——提出论点——补充说明”的分——总——分结构。总的部分是材料的表面主旨,即新年敲钟权也能成为商品。故正确答案为D。材料中作者未表明对新年敲钟权的态度,故A、B错误。C项未抓住材料重点。
4、单选题 我国80%的卫生资源集中在城市,城市卫生资源的80%又集中在大医院,呈“倒三角”,而卫生服务的需求大部分在基层,呈“正三角”,导致大医院资源闲置,小医院资源不足。以患者为中心,根据其不同要求提供相应服务并追求顾客满意度,已成为当下市场动作下供方的生存之基。人类只有10%的疾病需要在现代化的医院治疗,大量的疾病在社区医疗服务机构就可得到医治,部分慢性病的治疗也可以通过家庭护理完成。因此,“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一种可行的、新型的就医模式。上述这段文字支持的观点是_____。
A: 我国卫生资源供需配置不和谐
B: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一种新型的就医模式
C: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一种可行的就医模式
D: “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一种新型、可行的就医模式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据提问知该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材料首先介绍了我国卫生资源和卫生需求分布不平衡的现状,然后提出“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的就医模式。抓住总结关联词“因此”,所以材料的语意重点在“因此”后边,即“小病进社区大病进医院是一种可行的、新型的就医模式”。D选项语意与其一致,所以正确;A选项没抓住重点;B、C选项都太片面了,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5、单选题 宋朝的朱熹,曾经给《论语》做过注释,可是假如当孔子正在跟颜回、子路他们谈话的时候,朱熹闯了进去,不管他们在讲什么,他是一句也听不懂的。不光是古代的话后世人听不懂,同一种语言在不同的地方也经历着不同的变化,久而久之也会使这个地方的人听不懂那个地方的话,形成许许多多方言。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_____。
A: 由于语言不通,朱熹对《论语》的注释不可能是完全正确的
B: 不同的语言、方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的沟通和交流
C: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或不同的地区,语义语音的变化是非常显著的
D: 孔子、颜回和子路讲的方言和朱熹讲的方言是完全不同的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文段第一句以朱熹听不懂孔子与弟子的谈话为例,说明语言会随时代的变化而出现差异;第二句通过介绍方言的形成,说明语言会随地区的不同而出现差异。综合来看,文段主要说的是语言会随历史时期和地区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特征,故正确答案为C。A项属于主观臆断,文段未提到;B项过度推断,文段侧重论述的是不同时期和地区之间言语的差别,而不是强调对人们沟通的影响;D项只是例子的复述,可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