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是指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或者无固定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和境外取得的所得,在中国境内无固定住所又不居住或者无固定住所而在境内居住不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的个人。下列不必交个人所得税的一项是_____。
A: 中国公民李先生在一合资公司上班,每月工资4000元
B: 外国专家理查森在中国某大学当教授,工资5万元
C: 美国总统到中国访问10天
D: 李小娟住在北京,打工收入每月3000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单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是“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或者无固定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C项“美国总统到中国访问10天”不符合个人所得税纳税主体,也没有在境内取得所得,不符合“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或者无固定住所而在境内居住满一年的个人”。A项“中国公民李先生在一合资公司上班”符合纳税主体,“每月工资4000元”符合“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B项外国专家理查森在中国某大学当教授说明“在中国境内有固定住所”,“工资5万元”符合“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D项“李小娟住在北京,打工收入每月3000”也符合纳税主体,且“从中国境内取得所得”。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题 城市热岛是指随着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城市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的现象。在气象学近地面大气等温线图上,郊外的广阔地区气温变化很小,如同一个平静的海面;而城区则是一个明显的高温区,如同突出海面的岛屿。由于这种岛屿代表着高温的城市区域,所以就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热岛”。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热岛效应不仅使城市的气候发生了变化,还带来严得的污染,成为影响城市环境质量的重要因素
。
B: 一般情况下,城市规模越大,人口越密集,热岛效应也愈发明显。
C: 城市热岛效应与机动车辆、工业生产及人群活动等产生的“温室效应”有关。
D: 在城市中,增加道路、广场、体育馆等公用设施,对缓解热岛效应有帮助。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单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强调”城市规模的迅速扩大“、“气温明显高于外围郊区”。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B、C均符合城市热岛的定义,而定义中没有提及增加道路、广场、体育馆等会缓解热岛效应,D属主观臆断,所以是错误的,故正确答案为D。
3、单选题 复句是指由两个或几个意义上相关、结构上互不包含的单句形式组成的句子。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复句的一项是_____。
A: 最后的结果证明,不能仅仅依靠聪明才智,还需付出努力才会成功
B: 远山青翠、晚霞夕照是这里最美的景色
C: 小张原来是个工人,他搞技术开发,是受了师傅指点的
D: 树林里,三三两两的少先队员,正在分头采集蘑菇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强调“两个或几个”、“单句”。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B、D项均是结构上相互包含的单句,C项前半句前半句表明了小张原来的职业,后半句说明小张受师傅指点搞起了技术开发,两者是两个结构上相互独立,意义上相互关联的句子,属于复句。故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聚众哄抢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下列不属于定罪要素的一项是_____
A: 主观目的是占有公私财物
B: 客观行为表现为聚众哄抢公私财物
C: 必须是抢夺金银珠宝或首饰
D: 必须数额较大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单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关键词强调“以非法占有为目的”、“聚众哄抢公私财物”、“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三个要件缺一不可。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C项“抢夺金银珠宝或首饰”不一定符合“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而A项符合“以非法占有为目的”,B项符合“聚众哄抢公私财物”,D项符合“数额较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行为”。故正确答案为C。
5、单选题 存疑时有利于被告原则是指在刑事诉讼中遇到事实无法查清或查清事实所需成本过高的情况,依照有利于被告的原则判决。根据上述定义,下列表现符合该原则的是_____。
A: 因缺少直接证据证实被告人有罪,法院对被告人做出无罪判决
B: 无法确定某犯罪行为是否超过追诉失效时,应当追诉
C: 检察机关认为被告人犯罪情节显著轻微,决定免于起诉
D: 法院在认定被告人犯有数罪或一罪之间存在疑问时,发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单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关键词定义的关键词有“事实无法查清或查清事实所需成本过高”、“有利于被告”。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因缺少直接证据证实被告人有罪”有利于被告,符合“事实无法查清或查清事实所需成本过高”,符合定义。而B项“无法确定某犯罪行为是否超过追诉失效时”显然不符合“有利于被告”,C项“认为被告人犯罪情节显著轻微”说明事实已经查清,D项“存在疑问时,发回公安机关补充侦查”并未直接判决,说明对被告不利,B、C、D项均不能说明“事实无法查清或查清事实所需成本过高”。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