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清初,戏剧家李渔病重。他不同意找开处方个个能医好病的医生看病,而专找开处方治死过人的先生来看病。这使妻母不解。事后,李渔说:“个个能医好病的先生,肯定见危重病人就推。不会有救治危重病人的本事,而致死过人的先生,不惧重死症,虽然死过人,可也有了经验。”
这个故事所说明的道理不包括_____。
A: 死和活是对立统一的。医生要在危重之中救活人,就会面临死和活两种可能
B: 只有敢于并善于在“死”里救活人的医生才是好医生,尽管他有救不活的时候
C: 对人不能求全责备,不允许别人失败
D: 个个能医好病的先生恰恰是庸医
2、单选题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注重防洪的工程措施,即通过修建大堤、水库等水利设施对洪水进行控制。但在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在防洪规划中越来越重视非工程措施的运用,即通过洪水预警、灾情评估、洪灾保险等多种手段,结合各种工程措施,从而尽可能减少洪灾对人类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_____。
A: 世界各国防洪理念的转交
B: 世界各国控制洪水的新途径
C: 单纯重视防洪工程不能有效控制洪水
D: 非工程措施逐渐成为防洪规划的主导
3、单选题 调查结果显示,环保意识越高的地区的公众,环保行为的参与度也越积极,但环保意识与环保满意度却呈相关关系,即环保意识越高,环保满意度却越低。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_____
A: 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看环保问题的眼光越强
B: 环保意识越高的公众对环保质量要求也高
C: 环保质量总是落后于公众的环保要求
D: 环保质量是一个永不能得到公众满意的话题
4、单选题 1996年,意大利帕尔马的脑科学研究人员发现,在猴子大脑里存在一种特殊的细胞,叫镜像神经元。让猴子看到或听到一个动作,当它自己做这一动作时,这些细胞会兴奋。后来的研究证明,人脑中也存在这种镜像神经元,能够感受对象的害怕和愤怒、难过和恶心;复杂的感受如害羞、孤独和不受欢迎,也都能够通过镜像神经元明显地感受到。当我们看到别人的表情或者经历过的情感状态,镜像神经元就会被激活,让我们体验到他人的感受,走进别人的情感世界。
最适合做这段文字标题的是:_____
A: “同情”的魔力
B: 何谓神经元
C: 脑科学的新发现
D: “爱”的潜在根源
5、单选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我们首先应当确定一切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这个前提就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但是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人类的精神生产不是纯粹与物质无关的活动,精神文明的发展需要一定的物质条件,这些物质条件正是物质文明提供的。
最能准确复述这段话主要意思的是_____。
A: 物质文明为精神文明提供物质条件
B: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生存的首要条件
C: 物质生产决定精神生产
D: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的第一个历史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