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认为玛雅文明和中国古代文明是同一祖先的后代在不同时代、不同地点发展的结果②主要根据是《梁书》中关于五世纪时中国僧人慧深飘洋过海到达“扶桑国”的故事,认为“扶桑”即墨西哥③日前,着名人类学家张光直教授提出了一个“玛雅—中国文化连续体”的假设④遗憾的是,这些说法至今还没有得到考古学的明确证实⑤后来又有“殷人东渡说”,是说商朝时的中国人横渡太平洋将文明带到了美洲⑥长期以来,不少人认为玛雅文明的源头是古代的中国文明,最早提出这种观点的是“扶桑国”说将以上6个句子重新排列,语序正确的是_____。
A: ③⑥②⑤④
B: ③④⑥②⑤
C: ⑥③②⑤④
D: ⑥②⑤③④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语句排序解析据提问知此题为语句排序题。⑥末尾的“扶桑国”与②的“扶桑国”相对应,由此可知②是对⑥“‘扶桑国’说”的解释,②应紧接⑥后,据此排除A、C。通过分析可知,④中的“这些说法”指代应是“扶桑国”说、“殷人东渡”说等,它比⑤更适合做总结句。故正确答案为D。
2、单选题 李肇星在钓鱼台国宾馆欢迎参加朝核问题北京六方会谈的代表时说:钓鱼台曾是中国清朝一位年轻皇帝送给他老师的礼物,是一个充满善意和可能给这里的人带来好运气的地方。这座花园目睹过许多重大外交事件。在这里,通过对话,冰山可以消融,敌意可以化解,信任可以培育。钓鱼台历史的最好启迪就是:和平最可贵,通过对话争取和维持和平最可贵。中国古诗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希望并相信各位同事将以自己的远见、智慧、耐心、勇气和对和平事业的诚意寻求共赢。这篇祝酒辞的艺术特色是_____。
A: 意蕴隽永,文采斐然
B: 用充溢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精髓的话语,娓娓道来,胸襟豁达又不失深沉
C: 语气平易、亲切,联想巧妙,引喻贴切
D: “稳坐”一语双关,既是对会谈进行状况的期望也是对会谈结果的良好祝愿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本题考查细节判断的能力。分析材料可知,这篇祝酒辞借钓鱼台宾馆讲“钓鱼台”的故事,联想巧妙,“稳坐钓鱼台”一语双关,引喻贴切,故C选项正确。此外,艺术特色包含的内容广泛,如语气、语言、修辞等,这篇祝酒辞的最突出的艺术特点为联想巧妙,A选项过于空泛,没有针对性;B选项主体为人,而非祝酒辞,不符题意;D选项过于片面。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 《竹书纪年》的整理者也受到后世的一都独尊制度和思想的影响,在整理此书时,有意删掉了一些不符合“更不徙都”的材料。然而这样删削,却为人们廓清那些本来就不易弄清的遥远的历史问题带来了更多的麻烦。幸好有一些文献,特别是《括地志》又将“更不徙都”以外的一些材料拾掇起来,乍看上去这些材料是相互矛盾的,实质上却是客观事实的反映。对这段话的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竹书纪年》并不是一部完整意义上的史书,因为它隐瞒了一些事实
B: 史书中关于一些历史事实的记载往往自相矛盾
C: 不同史书之间的交叉验证有助于我们发掘历史的真相
D: 封建独尊制度的流毒遗害至今,对于考古学是一个严峻的挑战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方式“主旨概括”一词可知考查表面主旨。材料中出现“然而”、“幸好”两个转折词。出现两个转折词,重点关注后一个。材料第二个“转折词”幸好“后内容为材料的表面主旨,即“其他文献起到互证作用,从而反映了客观事实,从而有助于后人廓清历史问题”。选项C是对其的同义替换,故正确答案为C。选项A、B以偏概全,并未抓住材料的中心主旨;选项D在材料中未提及。
4、单选题 目前,我国虽然与许多发达国家签有双边贸易协定,但是中国的出口仍然成为各种歧视贸易措施的目标,仍然面对着各种歧视性数量限制、选择性保障措施,以及建立在歧视性标准基础上的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这段话主要说明了_____。
A: 针对各种歧视性贸易,我们应该制定各种保障措施
B: 中国的出口,应避免成为各种歧视性措施的目标
C: 面对种种歧视性的措施,我们也不得不建立反倾销和反补贴措施
D: 许多发达国家仍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制定种种具有歧视性的贸易措施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本题属于表面主旨题。文段先说我国与许多发达国家签有双边贸易协定,然后以“但是”作转折,指出我国的出口依然受到这些国家的诸多歧视性贸易措施的影响。转折后的部分是文段所强调的内容,即许多发达国家仍针对中国的出口产品制定种种具有歧视性的贸易措施,故正确答案为D。A、B、C项都是我国针对外国的歧视性贸易措施应该采取的对策,在文段中均没有体现,属过度推测,应排除。
5、单选题 有一次,苏格拉底淌水过河,脚一划,落水了。他拼命挣扎,大喊救命,不远处有个钓鱼者不但不救他,反而转身就走。最后是他的学生救了他。后来那个钓鱼者淌水过河,也落水了,苏格拉底和他的学生正巧在河边散步,便用竹竿把他救了上来。当学生们知道救上来的就是那个钓鱼者时,都后悔了,但苏格拉底却说:“不对,你们应该救他,这正是我们和他的区别。”这段文字告诉我们_____。
A: 莫以善小而不为
B: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C: 做人原则应一以贯之
D: 普度众生是哲学家的使命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属于隐含主旨题。文段中反映哲理的是最后一句话,学生们认为不应该救上次没有救苏格拉底的渔夫,但苏格拉底却认为应该救,即不能因为对方而改变自己的行事原则,也就是说做人的原则是应当始终如一的,C项比较合适。A项错误,文中没有提到“善小”;B项错误,文中没有提到“作恶”;D项错误,苏格拉底主张的是坚持原则,而不是普度众生。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