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从1901年到1961年,诺贝尔文学奖几乎完全为欧美白人垄断;60年代以后亚、非、拉美作家居多数;90年代则完全没有欧美白人作家获奖。而60年代以后正是欧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这是否意味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会使文学作品失去人文魅力? 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_____。
A: 不排除技术和科学的干扰,就没有优秀的文学作品
B: 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中的人文精神走向浅薄
C: 科技发展是以文学作品丧失人文魅力为代价的
D: 真正优秀的文学作品产生在落后的国家和地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
题目详解:本题属于观点态度题型,主要考察推断类中劝导说服类,本题对应的解法是对原文信息进行读取,用60年代以后欧美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同时欧美白人作家获奖逐渐稀少的现实说明科技高度发展可能使文学走向衰落,因此B项的观点正确。A项和C项所述将科技与文学定位成对立关系,文段中并没有体现这样关系。D项属于无中生有。所以,本题选择B答案。考查点: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推断类>劝导说服类>观点态度
2、单选题 我国是桂花的故乡,西南、中南地区是它的原产地。现在各地都有种植。在中国战国时代,屈原的《九歌》中就曾多次出现“桂舟”、“桂酒”等词,这是最早以桂入诗的例子。陕西省勉县城南定军山武侯墓前有两株桂花,相传栽种于汉代,已有1700多年历史,人们称它们为“汉桂”。 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知道的是_____。
A: 我国栽种桂花已有1700多年历史
B: 桂花多在我国西南、中南地区种植
C: “汉桂”是最早入诗的桂树
D: 《九歌》是我国最早的诗词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A 考点细节判断题 解析此题考查细节判断。由“栽种于汉代,已有1700多年历史”可知,A项正确。由材料“西南、中南地区是它的原产地。现在各地都有种植”可知,西南、中南地区只是桂花的原产地,不代表现在桂花多种在西南、中南地区,故B项错误。由材料“在中国战国时代……这是最早以桂入诗的例子”可知,桂花最早在战国时期入诗,故C项错误。材料提到《九歌》是最早记载桂花的诗词,并非我国最早的诗词,故D项错误。因此正确答案为A。
3、单选题 面对“限塑令”,书店可以推出多次循环使用的环保购书袋以提升书店存读者心目中的 形象,还可以推出一系列其他环保时尚的文化产品,为书店营销带来新的热点和卖点。以下最能准确表达作者观点的是_____。
A: “限塑令”对书店来说,是一次考验
B: “限塑令”给书店带来了商机
C: 书店可利用环保购书袋拓展增加利润的空间
D: 面对“限塑令”,书店可以充分发挥行业优势,化被动为主动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D【解析】文段指出面对“限塑令”,书店可以采取的两种行为,其一的效果是提升形象,其二的效果是寻找书店营销的新的热点和卖点,所以答案为D项。
4、单选题 从科学史看,理论再伟大,也只有在特定的范围内才是正确的。标准模型虽然即将被证实,但其依然位于微观世界,无法解释宏观世界中的万有引力。《新科学家》撰文写道:“希格斯玻色子(也称为‘上帝粒子’)是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但是我们知道,这个模型之外,还有其他的粒子和力。”这意味着,尽管“上帝粒子”可能是验证标准模型的最后一块拼图,但它绝对不是人类认识宇宙真理的最后一块拼图。与这段文字不相符的一项是_____。
A: “上帝粒子”一旦得到确认,标准模型可能就此得到证实
B: 即使“上帝粒子”得到确认,我们认识宇宙的任务仍未完成
C: 标准模型即使得到了证实,但它也绝不会是宇宙的最终真理
D: “上帝粒子”如果不存在,说明标准模型之外还有其他粒子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文中提到“上帝粒子”是标准模型的最后一段拼图,但这个模型之外还有其他的粒子和力,前述文句也提到“理论要在特定的范围内才正确”。这都表明,无论上帝粒子存在与否,标注模型之外都还有其他粒子。所以D项说法错误。故正确答案为D。
5、单选题 最新研究成果认为,最初太阳系中分布着大量的固态水,但是它们并未参与地球的形成,如今这些冰可以在彗星或碳质球粒陨石中找到。地球上的水是很久以后才到达地球的,而且不是由来自遥远的太阳系边缘的彗星带来的,而是来自更近的地方——火星和木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与这段文字意思相符的一项是_____。
A: 地球在刚刚诞生的时候并没有水
B: 地球上的水来自碳质球粒陨石
C: 地球上的水来自太阳系边缘
D: 地球上的水与火星的成分相同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属于细节判断题。题干说“固态冰没有参与地球的形成……地球上的水很久以后才到达地球”,据此分析选项A说法正确。B项错误,文中说固态水可以在彗星或碳质球粒陨石中找到”;C项与文段意思(不是由来自太阳系……)相反,排除;D项“水的成分”文段中没有提及,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