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人口密度是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它是表示世界各地人口的密集程度的指标。但人口密度只反映人口与土地面积的一般数量关系,不能体现单位面积土地上的人口成分,也不能体现人口与实际供养他的土地面积的关系。为了弥补这些缺陷,出现了一些新的补充性密度指标,如生理密度、农业密度等,而以面积计算的人口密度称为人口的数学密度。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人口密度含义演变的原因
B: 补充性密度指标的产生过程
C: 人口密度的具体表现形式
D: 土地面积和人口成分的关系
2、单选题 一位农夫请了工程师、物理学家和数学家来,想用最少的篱笆围出最大的面积。工程师用篱笆围出一个圆,宣称这是最优设计。物理学家将篱笆拉开成一条长长的直线,假设篱笆有无限长,认为围起半个地球总够大了。数学家好好嘲笑了他们一番。他用很少的篱笆把自己围起来,然后说:“我现在是在外面。”
这则故事所说明的道理不包括_____。
A: 农夫与科学家
B: 要善于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C: 质疑、异想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D: 一个人要有所创新,就要不断的调整思维方法
3、单选题 在文字一直是主要媒介的时代,人们主要通过书籍交流思想和传播信息。在书籍的阅读中,我们得以进入用文字记载的悠久传统。相反,电视则以现时为中心,所传播的信息越具有当下性似乎就越有价值。文字是抽象的符号,作为一种媒介,它要求阅读的同时必须思考。而电视直接用图像影响观众,它有时甚至忌讳思考,因为思考会妨碍观看。
这段话主要说明的是_____。
A: 信息传播媒介的变化会导致认识世界方式的变化
B: 书籍与电视传播信息的手段的异同
C: 通过电视传播信息会减少人们思考的时间
D: 悠久的传统、历史都必须通过书籍来传播而不是电视
4、单选题 很久以前,一位挪威的青年男子漂洋过海到法国,他要报考巴黎音乐学院。考试的时候,尽管他竭力将自己的水平发挥到最佳状态;但还是未被录取。
作者接下来可能介绍的是_____。
A: 考试的详情
B: 未被录取的原因
C: 巴黎音乐学院的历史
D: 考试后的遭遇
5、单选题 在这次印度洋大海啸后,整个世界表现出对受灾国的极度关心和同情,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纷纷通过提供救援资金、物资等途径来帮助他们。对于一个病人,需要输血,需要输氧,但是病人健康地生活最终还要靠自身的生命力和自身的机能转换。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即_____。
A: 海啸后,受灾国家不能迅速得到救助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许多国家和国际组织对他们的救援力度不够
B: 只要世界各国和国际组织能持续他们的援助,受灾国的社会经济就会恢复蓬勃的生机
C: 在接受各种救助后,受灾国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最终还有赖于其自身的努力
D: 对危急病人的抢救先要输血、输氧,但病人的健康恢复却主要依靠其自身的免疫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