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挑拨防卫,是指故意挑逗他人对自己进行攻击,然后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对其加以侵害的行为。下列属于挑拨防卫的是_____。
A: 某甲与某乙妻子通奸,被乙痛打,遂产生杀人报复之念。甲先到乙门口把乙妻叫出来,乙追出来便打,甲用匕首将其捅死
B: 王、赵二人争吵不休,王说:“你再骂,我就打你!”赵不甘示弱;“你打我试试。”二人于是打了起来
C: 兄弟三人争夺一个家传古砚,老大一气之下将其摔碎,老二老三一起殴打老大,老大奋起反抗
D: 一无业人员抢夺别人皮包时被抓住,遭到殴打,于是拼命还手,造成对方伤亡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单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关键词有“故意挑逗他人对自己进行攻击”、“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对其加以侵害”。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甲先到乙门口把乙妻叫出来,乙追出来便打”符合“故意挑逗他人对自己进行攻击”,“甲用匕首将其捅死”体现了“以‘正当防卫’为借口对其加以侵害”,符合挑拨防卫定义。B项“王、赵二人争吵不休”,并不是真要挑逗对方攻击自己,不符合“故意挑逗他人对自己进行攻击”。C项中老大奋起反抗,并非是对两兄弟“加以侵害”。D项无业人员属于抢劫行为导致的过失性伤害,并非防卫行为。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 求助者有两种求助动机:执行性求助和工具性求助。前者是自己不作任何尝试或努力,只想知道答案或让他人代自己完成任务;后者是借助其他人的力量以达自己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的目的。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属于工具性求助的是_____。
A: 妈妈为五岁的小明报了很多兴趣班,小明在兴趣班中结识了许多新朋友
B: 家教老师耐心讲解了这道题的思路和原理后,小斌还是请老师直接给出答案
C: 综合了多家咨询机构提供的意见,小峰拟定了符合自身条件的出国学习规划
D: 小文每次阅读英语文章遇到生词时都会查阅电子词典,掌握生词的读音和意思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单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的关键词由题干可知,执行性求助和工具性求助都是因为自身需要解决问题或实现目标。执行性求助关键词强调“自己不作任何尝试或努力”;工具性求助关键词强调“借助其他人的力量”、“自己解决”。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中妈妈为小明报兴趣班,没有体现妈妈的目标或遇到的问题,不符合定义要件;B中小斌自己不作任何尝试或努力,只想老师给出答案,符合执行性求助;D中小文每次都借助工具来掌握生词,不是由自己解决,不符合定义要件。C中小峰借助多家咨询机构提供的意见,自己制定符合自身条件的出国学习计划,符合工具性求助的两个要件。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 定义:①抽象:指从许多事物中,舍弃个别的、非本质的属性,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②限制:指从属概念过渡到种概念的过程.表现为内涵增加,外延减少。③概括:指从种概念过渡到属概念的过程,表现为内涵减少,外延增加。典型例证:(1)苹果、香蕉、黄梨、葡萄、桃子等,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2)做人难.做女人更难,做单身的名女人难上加难。(3)鲸尽管生活在水里,并且体形似鱼,但是它属于哺乳动物。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_____。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抽象:从多个事物中抽出“共同的、本质的属性”的过程;限制:概念内涵增加;概括:概念外延增加。第二步:逐一判断例证例证(1):苹果、香蕉、黄梨、葡萄、桃子是不同的水果,但它们具有共同的特点,都“含有丰富的维生素”,与“抽象”的定义对应;例证(2):从“人”到“女人”到“单身的名女人”,这几个概念的内涵在不断增加,与“限制”的定义对应;例证(3):鲸体形似鱼,但它属于哺乳动物。从“鱼”到“哺乳动物”,概念的外延增加,与“概括”的定义对应。故正确答案为D。
4、单选题 道德风险是指当一项协议达成之后,达成协议的一方以损害另一方的利益为代价而有利于自身利益的方式行事。下列事件属于道德风险的是_____。
A: 市场上都是次品,并且价格低,以至于那些价格高的好产品没有销路
B: 由于市场上充满了次品,所以不敢轻易购买
C: 购买了车险之后就随便停车,不怕丢
D: 购买了衣服之后看到了它的一个缺陷,然后退了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题目详解:“道德风险”的关键是“达成协议后”和“以损害另一方利益为代价”,A、B两项中并没有对次品达成协议,首先排除。D项购买了衣服,协议也达成了,但衣服本身存在缺陷,因此不属于损害另一方利益为代价。所以答案选C。
5、单选题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会议公报指出,到2020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机制基本建立。根据上述定义,下列对城市化的理解正确的是_____。
A: 大批的农民迁移到城市,由农民变为市民
B: 农民进城的数量越多,就说明城市化率越高
C: 农民进城越多,这个地方的社会发展越先进
D: 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根据题干中城市化的定义,是指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A项大批农民迁移到城市不符合城市化的定义;B项农民进城的数量多少并不代表城市化率的高低;C项农民进城越多,也不能 代表社会发展是否进步,因此错误;D项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符合题干中城市化的定义。故答案选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