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劳动密集型出口始于沿海地区,现在已经开始向内陆扩散,而沿海地区以及内陆的一些城市开始了产业升级。世界经济的发展符合雁行模式,即较高技术的产业不断由较发达国家向较不发达国家转移。中国经济的发展也符合雁行模式,产业发展正在形成由沿海向内地的梯度转移。在可以预见的未来,这一模式还将持续下去。这段文字主要说明了_____
A: 内陆地区亟须加快产业升级
B: 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走到了尽头
C: 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与世界一致
D: 沿海地区应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份额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本题属于表面主旨概括题型。A选项在题干中没有提到,B选项明显错误,题干中并未提到沿海地区的发展已经走到尽头。题干中说劳动密集型出口开始向内陆扩散,并没有说要减少劳动密集型产业份额,所以D选项排除。C选项是对材料的概括,谈及的是中国经济的发展模式。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题 即使社会努力提供了机会均等的制度,人们还是会在初次分配中形成收入差距。由于在市场经济中资本也要取得报酬,拥有资本的人还可以通过拥有资本来获取报酬,就更加拉大了初次分配中的收入差距,所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否则,就会由于收入分配差距过大,形成社会阶层的过度分化和冲突,导致生产过剩的矛盾。这段文字主要谈论的是_____。
A: 收入均衡难以实现
B: 再分配过程必不可少
C: 分配差距源于制度
D: 收入分配体制必须改革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为主旨概括题。文段首句使用了表让步关系的“即使……还”提出存在着收入差距;接着用表因果关系的“由于”提出存在收入差距的原因,接下来用“所以”这一结论性引导词 引出该文的主题句,即“所以当采用市场经济体制后,为了缩小收入分配差距,就必须通过由国家主导的再分配过程来缩小初次分配中所形成的差距”来强调如何解决收入差距的问题句。因此本文就是在强调“再分配过程必不可少”,B正确。A、C、D项只是分配过程的一个体现,不是文段主要针对的问题。故正确答案为B。
3、单选题 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的首批志愿者刘勇,在日记里写下这样一句话:“有一种工作,没有经历过就不知道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过就不知道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过就不知道其中的纯粹。”这段话主要表达了_____。
A: 喜欢是快乐的基础
B: 快乐工作法的真谛
C: 快乐源于自己在工作中的真诚投入
D: 无论从事什么工作,艰苦、困难、苦恼都是客观存在的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本题属于主旨概括题。文段主要是说认真投入到工作中,那么工作的艰辛也会变成快乐。因此,快乐源于自己在工作中的真诚投入。故正确答案为C。A、B选项表述太片面;D选项文中没有提及,故排除。
4、单选题 我们当下有些报刊,其文化品格每况愈下。其一是过于看重时尚,娱乐要摩登,明星要刺激,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来寻找话题。二是炒作公众人物,将平凡的公众形象神秘化和庸俗化。细看近几年一部分媒体的热门话题,有许多走时尚的路子,唯独与民众的生活远了。这段话指出了当下有些报刊存在的问题是_____。
A: 看重时尚,迎合大众的猎奇心理
B: 炒作公众人物,将其神秘化和庸俗化
C: 过于看重时尚,热衷炒作公众人物
D: 走时尚的路子,脱离民众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据材料和提问可知本题是主旨概括题。根据结构层次可知材料是总——分机构。原文先提出观点:当下一些报刊存在问题,文化品格每况愈下,接着分析这种现象的两种具体表现。后面的两点即是当下有些报刊存在的具体问题,C项同时综合了这两点问题,故正确。A、B、D三项都只片面的提到一点。故正确答案为C。
5、单选题 公元1616年,莎士比亚与汤显祖同年逝世。二人可算作16、17世纪之交的伟大剧作家。二人都酷爱写剧本,不过写法却不大一样。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故事临近结尾,一双恋人殉情身亡,惨烈的悲剧以双方家族的和解收尾。和解的意愿的确美妙,只可惜,莎翁用于和解的的笔墨太过不经意,仿佛仅仅为了“和解”的概念草草应付收场。《牡丹亭》里的杜丽娘,因梦中的相遇而相思,而哀,而死,又因此而还生,而圆满。汤显祖将笔墨挥洒于爱而不耗损于恨,推敲于柔美而不沉醉于暴力,他笔下的爱,期待、给予、容纳、无嗔。这段文字的主旨是_____。
A: 阐述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伟大之处
B: 分析《牡丹亭》独特的写作手法
C: 比较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艺术风格
D: 总结中外古典戏曲的共同点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由提问可知为主旨概括题。文段将莎士比亚和汤显祖的写作手法进行比较,根据“只可惜”等词可知作者对莎翁的写作手法持否定态度,对汤显祖持肯定态度,突显汤显祖在《牡丹亭》中独特的写作手法,排除C。故正确答案为B。D项扩大了主体范围,可先排除;A项,文段只提出了二者都是伟大剧作家,但并没有详细阐述二者的伟大之处,不是文段的重点,排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