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汽车是对环境影响较大的商品,汽车厂商支持环保事业、进行环保宣传,似乎是理所应当的。环保应当是汽车企业在发展中必须认真考虑的因素,但要求汽车企业没有利润甚至亏损来做环保,显然是不现实的,而且也不会持久。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尽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符合社会发展大趋势,才是长久之策。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_____。
A: 环保与实现企业利润存在矛盾
B: 发展环保事业应该注重从实际出发
C: 技术革新是解决汽车影响环境问题的关键
D: 汽车企业应在发展的同时充分重视环境保护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文段首先提到了一个矛盾:一方面汽车企业应该支持环保,而另一方面,无利润的支持又难以持久。接下来作者指出了这一矛盾的解决方法,“汽车企业在发展的同时采取新的技术措施”,即以技术革新来支持环保。由此可知,材料属于“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总—分结构,其语意重点在于最后的解决方法。C项表述最符合文意。A、B项错误,均未抓住“汽车企业”这一主体词,予以排除;D项为干扰项,只强调发展的同时要注重环境保护,没有提到“技术革新”这一主体词。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题 有一种可以用来计算宇宙距离的方法叫做“视差”。视差这个词的含义并不难,你伸出一个手指放在眼前大约8厘米的地方,先只用左眼看,然后用右眼看,你就会觉得手指对于远处的景物移动了位置,因为两次去看时,角度不同了。现在你将手指放远些,譬如说伸直手臂,再按上次办法来看,这次你就会觉得手指相对于背景移动了,不过移动量没有那么大。因此,手指相对于背景移动距离的大小,就可以用来确定手指到眼睛的距离了。根据文章,对“视差”的定义表述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物体与眼睛之间的距离叫视差
B: 视差是眼睛所看到的物体相对背景的位移
C: 视差是从不同角度看物体产生的视觉差异
D: 从不同角度看物体产生的视差距叫视差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B 考点词句理解题 解析据提问知此题属于词语理解题。根据文章,我们知道左右眼看到的手指位置相对于远处的目标来说,会发生变化,根据这个变化,我们可以测出手指到眼晴的距离。因此眼睛所看到的物体相对背景的位移变化叫做视差,即“视”强调的是“眼睛所看到的”,“差”则是指“相对背景位移的变化”,根据视差可以计算宇宙距离,B项正确。A项理解完全错误;C项“不同角度”、“视觉差异”把“视差”定义得太抽象;D项“不同角度”太宽泛,没有指明是“眼睛所看到的”。故此题正确答案选B。
3、单选题 生活往往就是这样:你不给别人活路,最终将会自断生路;你给别人机会,其实也等于给自己机会。对这段文字,理解不准确的是_____。
A: 人类需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
B: 帮助别人实际上等于在帮自己
C: 为了自我生存必须将对手置于死地
D: 生活中人们需要相互理解和彼此忍让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考点细节判断题 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文段强调的是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你对别人做什么,这种行为也会对自己产生影响,因此人们需要相互依存共同发展。C项表述显然与文意相悖,其他三项都可从文段推断得出。故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给下面这段文字加个小标题,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在光滑的冰面上开车是不容易的,可是我在北极见到的芬兰司机,在冰道上开车的时速和在柏油马路上一样快。为了保障安全,这里的汽车都备有两套轮子。一套是夏季用的普通轮子,一套是适用于冰面的带针的轮子。公路上的另一奇景是白天行驶的车辆都开着灯,据说这样事故发生率比较低。
A: 北极奇闻
B: 北极见闻
C: 冰上趣闻
D: 冰上轶事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标题选择题解析据提问知此题属于标题选择题。文段中主要写了作者在北极看到的在冰面上行车的景象和听到的有关说法。因此,B项概括最全面,写出了地点和事件,且有“见”有“闻”。A项“奇”字用得不恰当,文段中讲述的事情并不奇特,不足以用“奇”来形容;C、D项的地点没有特指,很多地方都有冰面,但只有一个北极,“轶事”指世人不知道的史事,用在此处不合适。且这三项都没有突出作者“亲眼所见”这一点。故正确答案为B。
5、单选题 招标投标是买卖双方为成交某项大宗商品而自由交易的行为,在建筑业中指发包单位(业主)为建造某项工程与承包单位通过遴比达成营造协议的一种方式。这段话主要支持了这样一个论点,即_____。
A: 介绍了什么是招标投标
B: 招标投标有哪些形式
C: 什么是建筑业的招标投标
D: 招标投标的程序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考点表面主旨题 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首先介绍了什么是“招标投标”,接着进一步指出建筑业中“招标投标”的意思。由此可知,这段话欲说明的观点,应该是关键句的意思,即什么是建筑业的招标投标,C项表述正确。A、B、D项均未抓住材料的关键语意,予以排除。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