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题 如果发现一个好产品或者一个大市场,就应该立即跟进;在跟进中发现现有产品的缺陷,然后通过创新弥补缺陷,超越对手,实现后来者居上。当然,创新的目标是创造,而不是简单模仿。因此,创造性模仿者需要通过对他人创意的了解,重新组合、改良而产生具有不同功能与价值的新东西。事实上,所有的产品,除了第一代是原创的,以后的进步都是通过创造性模仿来实现的。这段文字旨在说明_____。
A: 创造性模仿是改良产品的主要途径
B: 通过不断的改善就能得到新的产品
C: 创新来源于对现有产品缺陷的弥补
D: 大部分产品都是通过模仿来完成的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旨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材料首先提出创新能够弥补缺陷,然后对此进行了进一步的解释,即创新的目标是创造,创造性模仿通过重新组合、改良而产生具有价值的新东西。最后用总结词“事实上”做出总结,指出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是通过创造性模仿来实现的。所以可以引申得出材料的主旨是创造性模仿是改良产品的主要途径。故A正确。B项“改善”一词偷换概念,材料中提到的是“创造性模仿”;C项表述错误,材料说的是通过创新可以弥补缺陷,而非创新来源于弥补缺陷;D项“模仿”表述错误,偷换概念,应是“创造性模仿”。故正确答案为A。
2、单选题 最近研究人员开发出一种新型锂电池,有望广泛用于笔记本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传统的锂电池使用液态电解质,并用一层聚合物薄膜隔开正负极,而在这种新型锂电池中,两者被结合在一起,制作出一种类似果冻的胶状物。这种胶状物看起来是固态的,但其中70%的成分是液体电解质,它可以很好地起到传统锂电池中液态电解质的导电作用,在此基础上制成的新型锂电池的功能与传统锂电池相当。突出优点是在安全方面。传统锂电池如封装工艺不好,起火和爆炸的风险相对较高,而使用胶状物的新型锂电池相比之下就要安全得多。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_____。
A: 新型锂电池的胶状物燃点更高所以更安全
B: 传统锂电池不需要聚合物隔膜隔开正负极
C: 新型锂电池已经广泛使用于手机等电子产品
D: 两种锂电池的内部结构相异但导电原理相同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细节判断题。由最后一句可知,新型锂电池安全性高是因为封装工艺好,没有提到燃点,A属于无中生有,排除;由第二句可知,传统锂电池使用液态电解质,并用一层聚合物薄膜隔开正负极,B表述错误,排除;由第一句可知,新型锂电池尚未应用于电子产品,C表述错误,排除;由第三句可知,D表述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3、单选题 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生物技术等高新技术成果的专利、商业秘密的保护,促进了发明创造;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对计算机软件、文学作品(包括文字及视听作品等)的版权保护,促进了工业与文化领域的智力创作。但在保护今天的各种智力创作与创造之“流”时,人们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却忽视了对它们“源”的知识产权的保护。而传统知识,尤其是民间文学的表达成果,正是这个“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段文字主要强调的是_____。
A: 知识产权制度非常重要
B: 现有知识产权制度存在缺陷
C: 保护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非常重要
D: 现有知识产权制度能促进发明创造和智力创作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本题为表面主旨题。材料第一句叙述事实,之后用转折词“但是”转到材料重要部分,即知识产权保护的“源”“流”问题。在第三句中,又出现转折词“而”,在多重转折中,最后一重转折为表面主旨。由“而传统知识,尤其是民间文学的表达成果,正是这个‘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句话可知,传统知识和民间文学为主体,选项C正确。A选项为转折前内容;B选项过于空泛,未抓住重点;D选项材料未提及,均不选。故正确答案为C。
4、单选题 传统中国画讲究“知白守黑”,其含义是“黑者为画,白者为空白”。画面上留的空白要像画的形象那样被重视。换句话说,留出的空白要合理,要符合构图规则。最忌空白大小形状相同,最忌空白似圆、似方,最忌空白散乱如星。好的空白有大有小,都是不规则的三角形,所留空白完整统一。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传统中国画的笔法特点
B: 传统中国画的构图原则
C: 鉴赏传统中国画的角度
D: 传统中国画的用墨技巧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通过“意在”可知此题属于隐含主旨题。文段主要描述的是留白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做到符合“构图规则”的留白。“忌形状相同”“忌散”“忌似圆似方”等都是在说构图技巧。所以B正确。材料并没有提及笔法和如何用墨,所以AD不对;更不是教大家如何鉴赏中国画,所以C不对。故正确答案为B。
5、单选题 在现实生活中,人情与法理的冲突是司空见惯的。法律是公共生活领域的共同准则,在制定和执行过程中不应受人情关系的影响,人情关系一旦干涉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基于法理的正义和秩序就得不到保证。上述这段话不表明_____。
A: 人情交往方式在私人生活领域是合理的,但人情交往方式泛化到公共生活领域,就失去了其合理性
B: 人情交往关系具有更多的“私人”性质,而公共生活具有更多的“公有性质”,二者在本质上是相互对立的
C: 人情关系到了公共生活领域,就显出其狭隘性,不一定对公共生活起破坏作用
D: 人情关系到了公共生活领域,会出现以人情分配公共利益的情况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据提问知该题属于细节判断题。本段表明了现实生活中,人情和法理是有冲突的。A项为“人情关系一旦干涉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基于法理的正义和秩序就得不到保证”的同义替换。从材料最后一句可以看出,“法理的正义和秩序就得不到保证”并不意味着对公共生活起破坏作用,C项正确。D项从文中可以推断出,为“不将人情关系带入公共领域”的原因。B项“二者在本质上是相互对立的”说法错误,两者的“性质”不同,经常有冲突发生,这并不能说明“二者是对立关系”,B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