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公务员行测每日一练(2016年12月02日)(二)
2016-12-02 06:40:1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施工队要在一东西长600米的礼堂顶部沿东西方向安装一排吊灯,根据施工要求,必须在距西墙375米处安装一盏,并且各吊灯在东西墙之间均匀排列(墙角不能装灯)。该施工队至少需要安装多少盏吊灯?_____
A: 6
B: 7
C: 8
D: 9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计数模型问题解析本题考查植树问题。根据题意,可将顶部分为两段,一段为375,一段为225,因为吊灯要均匀排列,且求最小值,所以要求375和225的最大公约数,为75,即最大间隔为75;由于两端不植树,则可得600÷75+1-2=7(盏)。故正确答案为B。


第1题所属考点-数学运算综合


2、单选题  震慑的本意是震撼与威慑,其核心是不战而胜,起源于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威慑理论。威慑的基础是实力,只有通过强大的实力和实战震慑,才能迫使对方不战而降。震慑依赖于瘫痪,瘫痪源于信息战装备和精确制导武器的合理使用。震慑理论首次运用于科索沃战争,继而在伊拉克战争中进行全面实验。本段文字主要介绍的是_____。
A: 震慑的概念 
B: 震慑理论的发展
C: 震慑的作用 
D: 震慑理论的应用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B【解析】主旨概括题。本题比较简单,文段并没有给出震慑的概念,也没有提及震慑的作用,故首先排除A、C项;文段主要说的是震慑理论的起源、在军事运用中的基础以及在现实中的运用等问题,因此B项是比较完整的概括;文段只在最后一句提到了震慑理论的运用,因此D项说法片面。故本题正确答案选择B项。


第2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


3、单选题  一棵树上的苹果熟了。因为太高,踮起脚都够不到,只好搬来木梯,就在我伸手欲摘的一瞬,苹果突然落了下来,摔在地上,成了一团果泥。这边是生活中所谓的无奈——眼看到手,却又失手。但不算白费力气,至少,我知道了这只苹果不属于我。如果这时从木梯上下来,再去摘其他树上的也不算晚。这个故事给我们最重要的启示是_____。
A: 在现实中要善于发现机会、抓住机会
B: 在生活中不要气馁、不要迷失自己,要不断努力、不断追求
C: 在遇到任何事情的时候要保持一个平常心,要学会泰然处之
D: 生命中任何一次探索,都是一次成功的经验的累积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由提问方式可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文段先讲了个故事,主要意思是眼看到手边的东西又失去了,紧接着通过转折词“但”揭示有些事情虽然失败了,但是还是为成功积攒了经验,因此D项符合题意。A、B、C三项没有抓住文段的重点,因此排除。故正确答案为D。


第3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综合


4、单选题  下岗工人将获得7万美元补偿,这相当于普通蓝领工人两年的税后年薪。仅靠这笔钱,美元疲软、物价上涨的时代并不能___,不过尚能维持一个家庭几年的正常生活。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高枕无忧
B: 一劳永逸
C: 丰衣足食
D: 为所欲为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选项
A:“高枕无忧”比喻思想麻痹,丧失警惕。选项B“一劳永逸”是指辛苦一次把事情办好,以后就可以不再费力了。选项C“丰衣足食”指穿的吃的都很丰富充足,形容生活富裕。选项D“为所欲为”侧重于想干什么就干什么。由文中的“尚能维持几年的正常生活”可知划线处所填词语应表示几年以后怎么样,与之对应的只有B项。


第4题所属考点-选词填空


5、单选题  “公民”这一概念是_____。
A: 政治概念
B: 经济概念
C: 法律概念
D: 文书术语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


第5题所属考点-常识判断


6、单选题  A: 如上图所示
B: 如上图所示
C: 如上图所示
D: 如上图所示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规律类中图形的实体信息。前一组图形中,三个图形分别为蔬菜、汽车生产企业标识、铁路运输系统标识,分别代表了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后一组图形中,前两个图形分别为水果和电脑生产企业标识,分别代表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故应选一个代表第三产业的选项,C项的餐饮服务标识属于第三产业。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


第6题所属考点-图形推理


7、单选题  有专家建议,为盘活土地资源,有效保护耕地,让农民像城市人一样住进楼房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将农民现有的住房“叠起来”,从而节省大量土地资源。以下哪项如杲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的观点?_____
A: 由于农民的生产生活习惯,他们大多表示不愿住楼房
B: 建楼房消耗的资源与建现有的农民住房消耗的资源差不多
C: 有农民表示,即使搬进楼房居住,他们也不会将现有的房子拆掉
D: 农民住进楼房后远离田地,影响农业生产,会从效益上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C【解析】专家的建议正是建立在农民住房挤占耕地这一軎实基础之上的,那么如果农民搬进楼房之后也不拆掉现有的房子,也就直接打击了专家立论的基础。故选C。


第7题所属考点-逻辑判断


8、单选题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_____
A: 城乡普遍推行“单独二胎”政策将使总人口在接下来的50年逐年增加
B: 资料显示,实施“单独二胎”政策,2050年就会影响老年人口数量
C: 2100年,“单独二胎”实施后比实施前老龄化水平下降4.3个百分点
D: 城乡普遍推行“单独二胎”政策15年,劳动年龄人口规模开始增加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解析】A选项材料无从提起,错误;B选项2074年后影响老年人口数量,B错误;C材料无提起,C错误;查看材料可知D正确。故正确答案为D。


第8题所属考点-2014年吉林省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甲级)


9、单选题  山径旁的石壁和殿廊的石碑上。留着不少名人的题咏,词工句丽,书法_____,为湖光山色平添了许多风韵。_____
A: 精美
B: 精巧
C: 精细
D: 精湛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题目详解:这道题属于实词的辨析,主要考查区别词语的习惯搭配。精美:精致而美好。精巧:精致巧妙。精细:精致细密。精湛:精深。本题考查了词语的搭配习惯,形容书法,应选D精湛。考查点:言语理解与表达>选词填空>实词的辨析>区别词语的习惯搭配


第9题所属考点-选词填空(区别词语的习惯搭配)


10、单选题  有一批新产品不合要求,经检查,不合要求的原因不是由于原材料质量差,也不是由于产品设计有差错。由此我们认定,这批产品不合要求是由于工人技术水平低造成的。最能支持以上结论的是_____。
A: 影响产品质量的因素有很多
B: 该厂没有对工人进行必要的培训
C: 新产品面世总是会有不少波折
D: 产品不合要求,或者是由于原材料质量差或者是由于产品设计有差错,或者是由于工人技术水平低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答案解析: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题目论点是产品不符合要求是由于工人技术水平低造成的;论据是不合要求的原因不是原材料质量差,也不是产品设计有差错。第二步:判断加强方式由于论据和论点提到的是不同的原因,之间没有必然的逻辑关系,因此需加强论证,即在论据与论点之间搭桥。第三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说原因还有很多,即可得出排除论据中的原因不一定得到论点中的原因,削弱了论点;B中没有培训不一定得出工人技术水平低;C为无关选项;D说明论据与论点提到的原因是不相容选言关系,即否定一个选言支必得出另一个选言支正确,有力地支持了论点,在论据与论点间搭桥。因此正确答案为D。


第10题所属考点-逻辑判断


11、单选题  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每个图形中第一个图形元素依次在平面上顺时针旋转90°;第二、四个图形元素在立体上旋转90°,变化趋势完全一致:第三、五个图形元素依次在平面上逆时针旋转90°。按此规律,应选择D。


第11题所属考点-图形推理


12、单选题  神话基本上不是靠理性原则、逻辑思维来安排的,而是依_____ 展开,因此充满了___的色彩。神话之中的神,往往都会有明显的情绪表现,代表着一种尚未经过文化陶冶及修饰的,较为自然、原始、粗糙的人性面貌。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情感 感性 
B: 情节 朴实
C: 情绪 率性 
D: 情趣 喜剧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由文中“不是……而是……”可见是选与之相对的概念,理性与情感相对,第一空选“情感”。而如果“依情感展开”,那么必然充满了感性的色彩,所以选A。


第12题所属考点-选词填空


13、单选题  “情人眼里出西施”的谚语,道出了审美标准的主观性。对于美是不是主客观的统一,苏东坡的《琴声》作了这样的思索:“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通过以上文字,最能说明苏轼的观点的一项是_____。
A: 美是难以说清的东西 
B: 美是主观的东西
C: 美是客观存在的东西 
D: 美是主客观统一的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D 解析:苏东坡认为琴声的美不仅取决于“琴上”,也不仅取决于“指头上”,而应该是两者的和谐统一,因而体现的是主客观的统一。其实苏轼话前已经有提示,引用只是为了论证主客观的统一。


第13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


14、单选题  1979—2007年我国GDP的年平均增长速度比人均GNI_____。
A: 高10.05个百分点 
B: 低0.3个百分点
C: 低3.56个百分点 
D: 高2.21个百分点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

第14题所属考点-资料分析


15、单选题  对于春秋时期的某国,如果仓廪实或衣食足,则民知礼节或知荣辱。如果民知礼节或知荣辱,则或者国富,或者民强。如果民强,则百业兴。事实上该国并非国富,而且并非百业兴。由此可推出,_____。
A: 该国仓廪实但并非衣食足
B: 该国并非仓廪实但衣食足
C: 该国仓廪实且衣食足
D: 该国并非仓廪实且并非衣食足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关联词推导解析第一步:翻译题干①仓廪实∨衣食足⇒知礼节∨知荣辱;②知礼节∨知荣辱⇒国富∨民强;③民强⇒百业兴。由题干还知,﹣百业兴,﹣国富。这为事实信息第二步:根据题干事实得出结论由结论③的逆否命题可知,﹣百业兴⇒﹣民强。由摩根规则结论②的逆否命题可知,﹣国富∧﹣民强⇒-(国富∨民强)⇒﹣知礼节∧﹣知荣辱。由结论①的逆否命题可知,﹣知礼节∧﹣知荣辱⇒﹣仓廪实∧﹣衣食足。因此正确答案为D。标签充分必要条件逆否规则选言命题摩根规则


第15题所属考点-逻辑判断(关联词推导)


16、单选题  本题正确答案是_____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平面-数数解析各图形中线段依次减少,黑点依次增加。故正确答案为C。


第16题所属考点-图形推理综合


17、单选题  有一串数1,9,9,8……自第5个起,每个都等于前面4个数字之和的个位数,这样一直写下去,前99个数中有多少个偶数?_____
A: 10
B: 19
C: 20
D: 25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题目详解:依题意:“1,9,9,8”从第5个起,每个都等于前面4个数字之和的个位数;各个数的奇偶性为:奇奇奇奇偶奇奇奇奇偶……;即每5个数有一个偶数:前99个数中有(99-4)÷5+1=20个偶数;所以,选C。考查点:数量关系>数学运算>计算问题之数的性质>奇偶性与质合性问题>奇偶性


第17题所属考点-数学运算(奇偶性与质合性问题)


18、单选题  在一定程序上,全球化是对民族性的______和挑战。它要求我们既要从民族的角度进行思考,也要学会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既要进行纵向思维,在发展中传承历史经验,也要注重横向思维,在______中汲取他人之长。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同化    交流    
B: 排斥    沟通
C: 超越    比较       
D: 吸纳    协商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C【解析】先看第一空,由“它要求我们既要从民族的角度进行思考,也要学会从全球的角度进行分析”可知,“同化”、“排斥”明显不合要求,由此排除AB;根据常识,“横向思维”注重的是对比,帮第二空选“比较”最恰当。帮本题答案为C。


第18题所属考点-选词填空


19、单选题  20世纪60年代以前,世界各国普遍注重防洪的工程措施,即通过修建大堤、水库等水利设施对洪水进行控制。但在6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在防洪规划中越来越重视非工程措施的运用,即通过洪水预警、灾情评估、洪灾保险等多种手段,结合各种工程措施,从而尽可能减少洪灾对人类经济、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这段文字主要谈的是_____。
A: 世界各国防洪理念的转交
B: 世界各国控制洪水的新途径
C: 单纯重视防洪工程不能有效控制洪水
D: 非工程措施逐渐成为防洪规划的主导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主旨概括题解析由提问方式可知本题为主旨概括题。“但”表示转折关系,前面谈60年代以前防洪主要是工程措施,转折之后谈60年代以后防洪重视非工程措施,转折语意概括为“防洪理念的转变”,故选A。B项表述错误,文段强调的是“防洪理念”,而不是“控制洪水的新途径”;C、D项表述片面,没有抓住材料的语意重点。故正确答案为A。


第19题所属考点-主旨概括题


20、单选题  在一次对全市中学假期加课情况的检查后,甲乙丙三人有如下结论:甲:有学校存在加课问题。乙:有学校不存在加课问题。丙:一中和二中没有暑期加课情况。如果上述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则以下哪项一定为真?_____
A: 一中和二中都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B: 一中和二中都不存在暑期加课情况
C: 一中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不存在
D: 一中不存在加课情况,但二中存在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解析:第一步:找突破口甲的话和乙的话是下反对关系,两句话不可同假但可同真,因此必有一真。第二步:看其他的话题干说“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又因为甲和乙的话之中必有一真,所以丙的话为假。丙的话为假,则一中和二中至少有一个存在加课情况。第三步:判断突破口中两句话的真假根据第二步的结论,所以甲必为真。因为题干说“三个结论中只有一个正确”,所以乙为假。乙为假,“有的不”的否定是“所有都”,所以一中和二中都存在加课情况,A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第20题所属考点-逻辑判断


21、单选题  1995年,美国的两位学者利用直径为26米的射电望远镜寻找由浩瀚宇宙深处发出的未知讯号。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意思是_____。
A: 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 已经接收到讯号但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 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 已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词句理解题解析本题考查语句理解。分析“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可知,这句话的主干是“未发现电波源”,“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是对“电波源”的修饰,也就是说已经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匹配的电波源。由此可知,B选项表述正确。A选项“不知道……有没有电波源”错误,既然已接收到讯号,那么必定有电波源,只是不确定在哪儿;C选项理解错误,不能确定的是“电波源”而非“是否已经接收到了讯号”;D选项“发现电波源的特征”错误,没有发现的是“电波源”而非“特征”。故正确答案为B。


第21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综合


22、单选题  企业到底是不是适合开展连锁经营?能不能开展连锁经营?面对这两个问题,一些企业往往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时机。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无所适从贻误
B: 一筹莫展痛失
C: 举棋不定耽误
D: 优柔寡断错过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A【解析】用“习惯搭配”法解答这道题比较简单,按照习惯,“贻误”与“时机”搭配最佳,故排除B、C、D项。


第22题所属考点-选词填空


23、单选题  在新世纪中,虚拟学校将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在虚拟学校里,课程内容将从虚拟图书馆下载;学生和教师在虚拟教室相会,进行“现场”辅导;学生按照要求完成相应的作业与练习,并通过电子邮件传递给辅导教师批改;教师给予相应的辅导;最后通过网上联机考试,获得结业。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和培训领域的应用前景将十分广阔。例如智能实验室、智能操作平台(工作台)等。这段文字的主旨是_____。
A: 该段简括叙写了新世纪中虚拟学校蓬勃发展的概况
B: 该段简要描述了新世纪中虚拟学校的教学情景
C: 该段高度概括了新世纪中虚拟学校教学的基本要求
D: 该段扼要说明了新世纪中虚拟学校教学的途径和前景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D解析:该段文字简单叙述了虚拟学校的教学方法,并对前景作了扼要说明,A、B、C三项在文中并没有提及,只有D项符合。


第23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


24、单选题  虚拟人力资源管理是指以合作关系为基础,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帮助企业获取、发展和筹划智力和劳力资本的一种人力资源管理办法,它可以满足企业管理虚拟化发展的要求,将大量的人力资源管理活动外部化或由员工实现自主管理,企业从而可以将主要精力放在核心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效率。根据上述定义,下列选项不属于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是_____。
A: 某企业通过猎头公司物色到一位产品研发专家
B: 某集团将其全部广告交由同一家广告公司设计
C: 小李和同事都被公司派到某职业学校培训半年
D: 某公司委托劳动派遣公司负责分发员工的薪酬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单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虚拟人力资源管理的定义包含的关键词是,“人力资源管理”和“外部化”。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选项中企业将招聘外包给猎头公司,符合定义。B选项集团将广告交由广告公司,不属于“人力资源管理”范畴,所以不符合定义。C选项中企业将员工培训相当于外包到职业学校,符合定义。D选项公司委托劳动派遣公司发薪酬,属于“人力资源”和“外部化”。因为本题选择不符合的一项,故正确答案为B。


第24题所属考点-定义判断综合


25、单选题  长期以来,中国周边各个区域对中国有不同的认识,而这可能恰恰是很多面使中国自我认识更加准确的镜子。与这些曾经与中国亲密接触、看上去有些接近的文明体比较起来,那个长期以来当作比较镜像的西方,似乎只是一面朦胧含糊的铜镜。虽然看得见整体中国文化的轮廓,却看不清具体文化中国的细节。所以,如果我们转身面向这个周边,套一句经济学界常用的术语,也许它将成为学术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我以为引出的学术史变化,有可能是对语言工具的重新重视、对域外新数据的重新重视。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_____
A: 中国应该多研究周边地区的文化
B: 通过对周边地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
C: 中国应该重新重视语言工具和域外新资料
D: 中国需要加强自我认识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由原文的“使中国自我认识更加准确”、“虽然看得见整体中国文化的轮廓,却看不清具体文化中国的细节”可知,文段主要讲的是中国如何更好地认识自己的问题。“所以”之后给出了认识的途径,即要转身面向周边,通过对周边地区的研究达到使中国自我认识更加准确的目的。即B项。


第25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


26、单选题  有民俗学专家说,传统节日对于社会安定、人民和睦和增强民族凝聚力也很重要。一方面,过节期间家庭和睦,甚至平时不相往来的楼上楼下、街坊邻居见了面也会很礼貌地问好祝福,整个社会洋溢着安定祥和的气氛;另一方面,这时候犯罪率恐怕也是最低的。再有,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春节是一定要过的。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上文对“这就是我们民族的凝聚力”的论证_____。
A: 很充分
B: 不充分
C: 很到位
D: 很有力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B【解析】先不论这位民俗学专家所论述的内容的对错,仅仅从形式上看,其用了两个方面5个分句来论述传统节日对“社会安定”的作用,而论述对民族凝聚力的作用时只用了一个分句,这就足以证明其论述不够充分。此外一般来说,在这类科技文章中,如果说“有位××”则一般作者的态度是否定的,而用“一位××”时,则作者的态度倾向于同意或大部分同意。


第26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


27、单选题  甲、乙两人卖数量相同的萝卜,甲打算卖1元2个,乙打算卖1元3个。如果甲乙两人一起按2元5个的价格卖掉全部的萝卜,总收入会比预想的少4元钱。问两人共有多少个萝卜?_____
A: 420
B: 120
C: 360
D: 240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经济利润问题解析设原来的萝卜共有a个,则每个人都有a/2个萝卜,根据题意有:(1/2×a/2+1/3×a/2)-2a/5=4,解得a=240,故正确答案为D。秒杀技由题意可知甲打算15元30个,乙打算10元30个,即25元60个。合在一起则为24元60个,也即每60个萝卜少卖1元,因此少卖4元应为240个,这里的30的由来是从2、3、5的最小公倍数想到的。


第27题所属考点-数学运算(利润问题)


28、单选题  俄罗斯今年来数次切断对邻国的天然气供应,在欧盟国家引起不小的_____,认为欧盟的能源安全随时可能要受到威胁。
A: 震惊 
B: 震动 
C: 恐惧 
D: 麻烦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A。【解析】恐惧是主动词,“引起”“恐惧”搭配不当,“麻烦”会让句子产生歧义,排除D。震惊,震动而惊惧,“认为欧盟的能源安全随时可能要受到威胁”,因此选A最恰当


第28题所属考点-选词填空


29、单选题  一个三位自然数正好等于它各位数字之和的18倍,则这个三位自然数是_____。
A: 999
B: 476
C: 387
D: 162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D本题得分:题目详解:根据题意,这个三位数是18的倍数,则它一定能被9和2整除:被9整除的数:各位数字之和能被9整除,排除B;能被2整除的数:末位数为0、2、4、6、8,排除A、C;所以,选D。考查点:数量关系>数学运算>计算问题之数的性质>整除问题>整除特征


第29题所属考点-数学运算(整除问题)


30、单选题  _____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平面-元素解析组成元素相同,已知第一组图形中均有第一个图形中的元素,两个这样的元素左右排列且右边元素多一个竖条共同构成第三个图形。依次规律,第二幅图形中未知图形符合A项图形。故正确答案为A。


第30题所属考点-图形推理综合


31、单选题  我国民族关系中的"三个离不开"是指_____。
A: 少数民族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努力,离不开发达地区的帮助,离不开国家民族政策的支持
B: 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
C: 民族关系的和谐离不开经济发展,离不开民族政策教育,离不开法制建设
D: 各民族的团结离不开共同繁荣,离不开共同发展,离不开共同进步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国情社情解析1990年8月,江泽民同志视察新疆时强调"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这个观点生动地反映了我国各族人民团结发展进步的历史。同时,他又进一步指出:"我们伟大的中华民族,是由五十六个民族构成的,在我们祖国的大家庭里,各民族之间的关系是社会主义的新型关系,汉族离不开少数民族,少数民族离不开汉族,少数民族之间也相互离不开。"从而不仅充分肯定了"两个离不开"思想,而且将其进一步发展完善为"三个离不开"的思想,故正确答案为B。


第31题所属考点-常识判断综合


32、单选题  “诚”在中国儒家哲学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既是天道的范畴,又是人道的范畴。从天道方面来说,“诚”是宇宙的本体、属性和功能,是宇宙的生命和动力。孟子说:“至诚而不动者,未之有也,不诚未有能动者也。”从人道方面来说,“诚”是道德生活的准则和至上的价值目标。荀子指出:“夫诚者,君子之所守也,而政事之本也。”儒家把“诚”提高到政事的高度来认识,其政治伦理在当代也具有警世作用。“诚”又有真诚、信诚、立诚与精诚之分,下列表现属于“精诚”的是_____
A: 大公无私、情动于衷
B: 坚持不懈、不断进取
C: 不计利害、不绕弯子
D: 信守诺言、说话算数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词句理解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属于词语理解题。大公无私、情动于衷是“立诚”;坚持不懈、不断进取为“精诚”;不计利害、不绕弯子是“真诚”;信守诺言、说话算数是“信诚”。所谓“立诚”,即强调一个字“立”,大公无私、情动于中这都是需要长期的作为而形成,大公无私是立出来的,不是说出来的;坚持不懈、不断进取即为精益求精,精心维持,故为“精诚”;不计利害、不绕弯子更好理解,不饶弯子,即直来直去,豪爽为人,故为“真诚”;信守诺言、说话算数强调的则是信,有信用,即“信诚”。故正确答案选择B。


第32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综合


33、单选题  甲于夜晚在一条封闭的高速公路上驾车正常行驶时,乙突然翻越护栏横穿公路,甲刹车不及将乙撞死。交警认定甲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下列说法中,不应当作为交警认定依据的是:_____
A: 甲的行为与乙的死亡结果之间没有刑法上的因果关系
B: 甲的行为不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缺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
C: 本案属于意外事件
D: 甲对乙的死亡结果没有罪过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答案】A【考点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犯罪构成共同要件。在本题中,交警之所以认定甲的行为不构成交通肇事罪,是因为甲的行为不符合交通肇事罪的构成要件,即其主观上没有罪过,在客观上甲的行为不违反交通法律法规,缺乏构成交通肇事罪的客观要件,但是甲的行为与乙死亡结果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所以,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第33题所属考点-常识判断


34、单选题  根据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A: 第二 
B: 第三 
C: 第四 
D: 第五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C【解析】通过图1曲线图,可以观察到江西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排名第四,选C。


第34题所属考点-资料分析


35、单选题  颜真卿“守其正,全其节”的气节备受后世__,人见其书,往往__他的人品。欧阳修称“其字画刚劲独立,不袭前迹,有似其为人”,即使对其楷书有些__的米芾,也认为可以从颜体中感到一种“昂然不可侵犯之色”。依此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推崇 联想 微词
B: 仰慕 追怀 保留
C: 称颂 认同 不满
D: 赞誉 映照 非议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实词填空解析本题考查近义实词的辨析填空。本题的切入点为第二空,第二个空所在处的含义是颜真卿的字让人想到他的人品,而“认同”已经确认,不合文意,排除。“追怀”指回忆,追念,一般指的是同时代的人,排除B项。“映照人品”搭配不当,故第二空选填“联想”。再看第三空,文意为米芾对于颜真卿的楷书显然是不十分认同的,但对于颜体却是十分推崇的,“微词”指隐含批评和不满的话语,符合文意,用在此处合适。“不满”“非议”语意过重,均不选。回到第一空,“备受推崇”搭配恰当,验证A项正确。故正确答案为A。


第35题所属考点-选词填空综合


36、单选题  由于受定论思想的影响,我们的研究总要分为正面人物与反面人物,而且人们一般认为一切过错都应是反面人物造成的,并天真地以为,只要没有反面人物,任何事情都会顺利地进行。按照人们预想的道路向前发展,这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我们强调历史地看问题,可是我们的很多评价并没有体现这一点,而只是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去评价人,给人贴标签。以下对作者的本意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A: 对历史人物的研究应该客观
B: 反面人物不应为所有过错负责
C: 在历史评价中应尽量抛开现代人的思想感情
D: 定论思想使我们对历史的研究走入了误区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细节判断题解析考查间接理解类细节判断题。根据文中“我们强调历史地看问题,可是我们的很多评价并没有体现这一点,而只是按照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感情去评价人”,即我们不应该只按我们现代人的思想感情还应历史地去看问题,并不是说要“抛开”现代人的思想感情。C表述不正确。由文段“按照人们预想的道路向前发展,这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可知人们不应该只主观地去看待历史人物,应该尊重历史,客观地去看待,A理解正确;文段中有“人们一般认为一切过错都应是反面人物造成的”,后面说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此并不是所有过错都是反面人物造成的,就不应为所有过错负责,B正确;至于D项,从“由于受定论思想的影响……这是不尊重历史的表现”可以推出“定论思想使我们对历史的研究走入了误区”,表达正确。故正确答案为C。


第36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综合


37、单选题  某单位举办象棋比赛,规则为胜一场得4分,负一场得-1分,平一场不得分,一轮比赛中参赛人员100人,两两配对后分别比赛,所有人总得分为126分,为该轮比赛中平局有多少场?_____
A: 4
B: 8
C: 12
D: 16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鸡兔同笼问题解析若分出胜负,则该场比赛合计得分为4-1=3分;若平局,则合计得分为0分。假设全部分出胜负,则可得3×50=150分,实际得到126分,则可得平局场次为(150-126)÷(3-0)=8场。故正确答案为B。


第37题所属考点-数学运算综合


38、单选题  美国社会学家默顿将社会功能划分为显功能和潜功能两个层次,显功能是有助于系统的调整和适应的客观后果,这种适应和调整是系统中的参与者所期望达到或能预料、认识到的。潜功能是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的客观后果。下列选项不包含对潜功能描述的一项是_____。
A: 电视剧《渴望》播放期间,万人空巷,社会治安明显好转
B: 张某根据自己的家庭收入状况,贷款30万买了一套房子,由于利率上升,自己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
C: 为抵御外族入侵,秦始皇修筑了长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民间建筑工艺的发展
D: 来自偏远山区为了摆脱贫困,让父母过上好日子,从小刻苦学习,做事认真,没几年功夫就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也使自己成为家乡父老教育孩子的榜样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多定义判断解析第一步:抓住定义中关键词显功能强调“参与者所期望达到或能预料、认识到的”,潜功能强调“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A项“万人空巷”、“社会治安明显好转”体现了“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属于潜功能。B项“由于利率上升,自己的生活变得捉襟见肘”体现了“参与者所期望达到或能预料、认识到的”,符合显功能定义。C项“秦始皇修筑了长城,客观上促进了我国民间建筑工艺的发展”体现了“没有被预料也没有被认识”,符合潜功能定义。D项“没几年功夫就成为一家大型企业的负责人,也使自己成为家乡父老教育孩子的榜样”说明是没有预料到的,属于潜功能。故正确答案为B。


第38题所属考点-定义判断综合


39、单选题  某单位每逢年底会针对全体员工进行评优,评优项有5个,分别是最佳敬业奖、最佳创意奖、最佳协作奖、最佳写作奖、年度明星奖。其中如果评选了年度明星奖则不能再评选最佳创意奖和最佳敬业奖;如果评选了协作奖,就不能再获得写作奖;如果评选了敬业奖,则不能再获得 协作奖。每个人最多获得两个奖项。综合一科共3位员工,揽括了所有奖项,每个人都获奖,但是奖项各不相同。已知员工甲获得了明星奖,员工乙和员工丙二人之间有人获得了写作奖。由此可知,下列推测一定正确的是_____。
A: 如果乙获得了写作奖,则其还获得了敬业奖
B: 如果乙获得了协作奖,则乙和丙各获得两个奖项
C: 如果乙获得了写作奖和创业奖,则甲一定只获得一个奖项
D: 如果丙获得了协作奖,则乙一定不能获得敬业奖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关联词推导解析本题为关联词推导题型。第一步:翻译题干①明星奖→﹣创意奖∧﹣敬业奖;②协作奖→﹣写作奖;③敬业奖→﹣协作奖事实信息:员工甲、乙、丙三人揽括所有5个奖项;每个人最多获得两个奖项;甲获得明星奖,员工乙和员工丙二人之间有人获得写作奖第二步:根据事实信息,结合选项进行推导A项可翻译为,乙:写作奖→敬业奖。根据逆否规则,由②可推出"写作奖→﹣协作奖","﹣协作奖"是肯定③的后件,肯后件无法得出绝对表达的结论,也就是乙有可能获得敬业奖,也有可能没有敬业奖,故A项不一定正确;B项,乙获得协作奖,乙和丙各获得两个奖项。由②可知,乙如果获得协作奖,那乙就不能获得写作奖;由③的逆否规则可推出"协作奖→﹣敬业奖",即乙获得协作奖,则不能获得敬业奖。又知乙和丙两人中有人获得写作奖,可知写作奖是丙获得的。由事实信息知甲获得明星奖,又知①,可推出甲不能获得创意奖和敬业奖,所以创意奖和敬业奖分别由乙和丙获得,即乙和丙各获得两个奖项,B项一定可以推出。C项,如果乙获得写作奖和创业奖,又从事实信息知甲获得明星奖,那么剩下来协作奖和敬业奖两个奖项,由③可知,敬业奖和协作奖不能由同一个人获得,即丙不能同时获得敬业奖和协作奖,又因为甲已获得明星奖,不能再获得敬业奖,所以可推出丙获得敬业奖,甲获得协作奖。综上,如果乙获得写作奖和创意奖,那么丙只能获得敬业奖,甲获得明星奖和协作奖,C项错误。D项,如果丙获得协作奖,可知乙没有获得协作奖。没有获得协作奖是肯定③中的后件,肯后件无法推出绝对表达的结论,只能推出可能性结论,即乙可能没有获得敬业奖,D项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标签充分必要条件逆否规则


第39题所属考点-逻辑判断(关联词推导)


40、单选题  在1950至1970年间,德国教师的数量持续增加,然而却低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以下哪项与上述情况相冲突?_____
A: 在1950至1970年间,德国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有所增加
B: 在1950至1970年间,德国教师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保持不变
C: 在1950至1970年间,德国针对教师的经费投入比以前增加了将近3倍
D: 在1950至1970年间,德国教师在同龄人中所占比例由10%下降至9%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日常结论解析第一步:抓住题干主要信息第一点说明德国教师的数量持续增加,第二点说明德国教师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第二步:分析题干信息,并结合选项得出答案A项:德国大学生毕业后从事教师职业的比例有所增加,加强了第一步中第一点信息,与第二点信息无直接关系,因此A中说法不与题干情况相冲突;B项:德国教师在总人口中的比例保持不变,由第一步中第二点“德国教师的增长速度低于全国总人口的增长速度”可得教师在全国总人口中比例会下降,因此B中说法与题干情况相冲突;C项:针对教师的经费投入的变化,与第一步中第一点和第二点的信息无直接关系,因此C中说法不与题干情况相冲突;D项:德国教师在同龄人中所占比例由10%下降至9%,由对B项的分析可知,教师在全国总人口中比例会下降,从而D项加强了第一步中第二点信息,因此D中说法不与题干情况相冲突。综上,故正确答案为B。


第40题所属考点-逻辑判断综合


41、单选题  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C【解析】前四个图形的特点:都是两个图形相叠加,且重合的部分被上面的图形所覆盖,符合这两个条件的只有C。


第41题所属考点-图形推理


42、单选题  所谓知识经济,是指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上的经济,是以智力资源的占有、配置以及知识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为最重要因素的经济。这段话主要是讲_____。
A: 知识经济的来源
B: 知识经济的含义
C: 知识经济的形式
D: 知识经济的特点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详细解答]题干主要论述的就是告诉大家知识经济是什么,什么样的经济才叫知识经济。由此就可判断出这段话主要是讲知识经济的含义,故选B。


第42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


43、单选题  上访本属群众反映意见和呼声的正当权利,信访工作也是政府联系人民群众的重要渠道。群众有问题找政府,这是对政府的信任,如果置之不理或敷衍塞责,不但有违政权宗旨,而且致使群众有话无处说,有冤无处诉,不满情绪不得排解,只好积压在心。但社会对公众情绪的包容是有一定限度的,一旦达到极限,就会民怨沸腾,最终在沉默中爆发,历史上有多少这样的先例啊! 本段文字主要是在强调_____。
A: 得民心者得天下 
B: 信访工作的重要性
C: 要认真对待群众反映 
D: 政府工作要避免触及民怨极限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C【解析】 意图推断题。 文段第一句表明了群众上访的原因和重要意义,接下来谈论不认真对待群众上访工作带来的后果。 意在强调政府应该认真对待群众上访本身,不能不予理睬或敷衍了事。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A项为文段内容无关项;B项没有切中中心;D项表述存在立场问题,政府工作是要依靠群众的,要一切以群众利益为出发点,为群众谋福利,是一种积极主动的态度,而非消极被动。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项。


第43题所属考点-片段阅读


44、单选题  定义:①赡养:晚辈亲属对长辈亲属的扶助和供养。②抚养:长辈亲属对晚辈亲属或兄、姐对未成年弟、妹的扶助和供养。③扶养:在各种社会关系中,针对“弱者”所发生的经济供养和生活扶助。典型例证:(1)小张因失业没有收入,现由小张的弟弟为其无偿提供住宿和生活费用。(2)出租车司机老李除了提供家庭日常生活费用外,还供养年老丧失劳动力的父母,天天忙得乐呵呵的。(3)对于地震灾害中失去双亲的未成年孤儿,由政府提供他们的生活和学习。上述典型例证与定义存在对应关系的数目有_____。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答案】C。解析:第一步:抓住每个定义中的关键词赡养:关键词是“晚辈亲属对长辈亲属”;抚养:关键词是“长辈亲属对晚辈亲属”或“兄、姐对未成年弟、妹”;抚养:关键词是“针对‘弱者’”。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例证(1):是小张的弟弟为小张无偿提供住宿和生活费用,不属于晚辈亲属对长辈亲属,也不属于长辈亲属对晚辈亲属,小张也不是“弱者”,因此不满足上述定义;例证(2):老李供养年老丧失劳动力的父母,符合“赡养”的定义;例证(3):政府提供生活和学习费用给地震中失去双亲的未成年孤儿,符合“抚养”的定义。本题共有两个例证符合定义,故正确答案为C。


第44题所属考点-定义判断


45、单选题  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解析】D.外部图形的笔画应是3,2,1,2,3变换,所以选择D.


第45题所属考点-图形推理


46、单选题  说话不仅是一种生理功能,更是一种能力,会说话的人,纵然,滔滔不绝,听者也不以为苦,纵然,一字千金,也能绕梁三日、成功人士大多是成功的说话者,毫不万张地说,其成功至少有一半是靠舌头的。依次填入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能言善辩讷口少言实现
B: 绘声绘色不露声色完成
C: 口若悬河片言只语创造
D: 侃侃而谈缄口不言获取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混搭填空解析此题考查实词和成语的混搭填空。第一空应填与“滔滔不绝”意思相近的词。A项“能言善辩”侧重辩才,B项“绘声绘色”侧重叙述的生动,D项“侃侃而谈”侧重谈话的神态,均不准确。“口若悬河”形容能说会辨,说起来没个完,侧重形容一个人能说,符合要求。第二个空填与“一字千金”意思相近的词,C项“片言只语”侧重形容话少,填入空格内符合文意。A项“讷口少言”侧重不善言谈;B项“不露声色”指不动声色,不是形容话少;D项“缄口不言”指闭着嘴,不说话。A、B、D三项均与题干语境不合,因此排除。再看第三空,成功是靠舌头来“创造”的,前后搭配恰当。故正确答案为C。


第46题所属考点-选词填空综合


47、单选题  分析城市人口与乡村人口变化,预测我国人口形势变化为_____。
A: 人口老龄化
B: 人口增长过快
C: 人口死亡率降低
D: 城市化速度加快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答案】D解析:分析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由1980年的19.4%,增加到2010年的55.5%。因此我国人口形势变化为城市化速度加快,A、C两项表格中没有体现,B项中说法有误。


第47题所属考点-资料分析


48、单选题  请从所给的四个选项中,选择最合适的一项填在问号处,使之呈现一定的规律性:_____A: A
B: B
C: C
D: D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解析:本题考点为数图形中的直线数。第一串图形中3个图形直线数依次为3,2,3。第一个和第三个直线数是相等的。按照这种规律,第二串的3个图形直线数应依次为2,4,2。问号处图形为D选项的图形。故正确答案为D。考点:平面-数数


第48题所属考点-2014年深圳市公务员考试行测真题及答案解析


49、单选题  大量研究表明,几乎所有的合成色素都不能向人体提供营养物质,某些合成色素甚至会危害人体健康,导致生育力下降、畸胎等,有些甚至在人体内可能转换成致癌物质。因此,应该使用天然色素代替合成色素。如下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结论的是_____。
A: 人体的解毒功能和排泄功能可消解合成色素中的一些毒素
B: 天然色素成分复杂,加工过程中可能因结构改变而生成有害物质
C: 天然色素的着色力一般不如合成色素强,比较容易褪色或变色
D: 天然色素的提取并不容易,成本消耗大,技术上也不好操作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B考点削弱题型解析第一步:找到论点和论据本题的论点是“应该用天然色素代替合成色素”。论据是“合成色素对人体有害”。第二步:逐一判断选项的作用A中“解毒功能和排泄功能”与题干内容没有关系,A属于无关选项,A错误。B中“天然色素成分复杂,加工过程中可能因结构改变而生成有害物质”说明天然色素像合成色素一样都对人体有害,因此不应该用天然色素代替合成色素,B削弱了论点,B正确。C中“着色力”和D中“成本、技术”都与论述的核心“健康”没有直接关系,C、D属于无关选项,C、D错误。故正确答案为B。


第49题所属考点-逻辑判断(削弱题型)


50、单选题  转移收支:指因社会义务而发生的收支,如财政补贴等。它在很大程度上就有按需分配的因素。根据以上定义,下列叙述不是转移收支的是_____。
A: 为一位因抓捕毒贩而牺牲的警察的家属发放抚恤金
B: 一位退休在家的老人从儿子那每月拿到一定的生活费
C: 在冰冻灾害中,好心人士向灾区人民捐助的物资
D: 一位被歹徒打伤的受害者向歹徒求取的赔偿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解析】D。这道题要求选出“不是”转移收支的一项,D项中受害者向歹徒求取的赔偿不属于因社会义务而发生的收支,所以为正确答案。


第50题所属考点-定义判断


Tags:公务员行测考试 题库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中国特色社..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