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片段阅读综合》(2017年最新版)高频试题巩固(六)
2017-01-17 01:15:3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作为一种力量,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其显现发挥必然是通过一定的体裁或媒介,要么是附着于人们的思想观念或是精神理念上,要么是物化在一定的物质产品或精神产品上,只有通过精神的或者物质的载体,文化力才有了真实的存在,也就是说,文化力并不是那种立竿见影式的显在力量,不可能由人们随心所欲地控制,这也是千百年来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一直甚为模糊的根源原因之一。作者通过这段文字意在_____。
A: 说明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
B: 表明文化力的表现形式是多样的
C: 阐释文化力本质上具有依赖性质
D: 解释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不清的原因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可知此题为隐含主旨题。文段构成“提出观点—正反论述”的总—分结构。“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是全文的中心论点,构成“总”,后面内容是从正反两面来论述“总”的观点。因此文段主要说明“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即文化力不能独立发挥作用,必须依靠一定的载体,可见“文化力本质上具有依赖性质”,C理解正确。A项“软实力”一词无中生有;B、D未把握重点,“文化力表现形式多样”,“人们对文化力认识不清”主要都是因为文化力不是一种直接作用的力,需要依靠一定载体。故正确答案为C。



2、单选题  所谓“供养”,通常是指亲属之间有经济能力、生活能够自立的人,对那些无经济能力、生活不能自立的人,予以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料。供养关系把那些由婚姻纽带和血缘纽带联系起来的人,又用经济纽带联结在一起,使家庭成为一个社会实体。这段话支持了这样一种观点_____。
A: “供养”是指对丧失经济能力、生活自立能力的亲属给予经济上的供给和生活上的照料
B: “供养”就是指家庭中幼辈对长辈的赡养
C: 是供养关系把亲属用经济纽带联系起来
D: “供养”就是指家庭中年长者为年幼者提供经济供给和生活照料的义务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C 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可知此题为表面主旨题。文段首先介绍什么叫“供养”,然后提出“供养关系把亲属用经济纽带联系起来”的观点。即整个文段是“理论铺垫—提出观点”的分—总结构。因此原文之所以对“供养”的定义进行描述,就是为了表达“供养关系把那些由婚姻纽带联系起来的人(即亲属),又用经济纽带联结在一起”这一观点,C理解正确。由“供养”的定义可知,提供“供养”的,是有经济能力,生活能自立的人,并非特指幼辈或年长者;同理,接受“供养”的,是无经济能力、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并非特指长辈或年幼者,由此可以首先排除B、D项。A项的表述本身并没有错误,但它只是对原文“供养”定义的重复,并不是文段所要表达的观点。故正确答案为C。



3、单选题  禅宗注重“异”,人们都用过去的经验在生活,他们最无法开悟的一点就是“同”。不能开悟,许多痛苦就此产生。若能了解自己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不同的,不需要拿任何一秒钟做标准,你就会生活的很好。无论你是独自处于非洲沙漠的烈日之下,或者和朋友一起待在舒适的冷气房里,每一个点都是生命的一部分,加起来才等于你整个的生命。有一年蔡志忠获得了“台湾十大杰出青年”,香港《东方日报》的总编希望我写一篇文章。“写什么呢?”我问。“写崎岖的道路。”“那是什么?”“你的成功史。写你如何达到今日的成功之境。”“我不能写。因为我人生中没有崎岖的道路,对我而言,无论什么情况都是很好的。”如果我走在崎岖的小径上,我就用崎岖小径的心去欣赏它;如果走在林荫大道上,我就从林荫大道的角度去品尝。我不认为林荫大道就优于崎岖小径,一旦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事物就没有好坏之别。这段文字的主要观点是_____。
A: 宽窄都是路
B: 路是由自己走出来的
C: 走自己的路,不论崎岖与否
D: 一旦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事物就没有好坏区别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据提问可知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材料第一自然段提出观点:我们不能拿过去的经验生活,需要“开悟”,不拿过去任何一秒做标准,就会生活的很好。然后第二自然段用蔡志忠的例子证明此观点,说明人生的道路没有崎岖或坦途,走在崎岖的小径上,就用崎岖小径的心去欣赏,走在林荫大道上,就从林荫大道的角度去品尝。做到了“开悟”,用不同的心态走不同的路,那么“路”就不存在好坏之分。所以材料主要意思是:一旦真正了解生命的意义,事物就没有好坏之别。故正确答案为D。BC都不是材料的主要意思,A是对D的支持。



4、单选题  “当你的微博‘粉丝’超过10万,你就是一份都市报;超过100万,你就是一份全国性报纸;超过1000万,你就是电视台。”以上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微博平台出色的宣传功效
B: “粉丝”数量越多,对微博的作用越大
C: 微博比报纸和电视更具宣传优势
D: “粉丝”是自媒体发展的重要推手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A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由提问可知本题为隐含主旨题。文段中,由微博粉丝的多少来对应不同层次的传媒平台,这种层层扩大的影响,说明微博平台具有出色的宣传功效。故正确答案为A。文段论述重点是微博,B、D偷换主体;C属于无中生有,错误。



5、单选题  1912年,在埃及的一次考古挖掘中,考古学家波哈特发现了公元前十四世纪埃及皇后奈菲尔提蒂的半身像并运回国。根据美国《时代》周刊刊登的最新发现文件,波哈特当年在半身像的归属问题上,故意误导了埃及政府。为了能够留住珍贵的半身像,他让埃及官员在灰暗的灯光下查看文物,还对半身像的结构做了文章。埃及古迹最高委员会已反复要求德国将文物归还,至少它暂时回到埃及故土。根据上文可以推断,考古学家波哈特是_____。
A: 德国人
B: 埃及人
C: 美国人
D: 英国人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 A考点态度理解题解析本题为考查身份推断的态度理解题。材料第一句话中提到考古学家将半身像“运回国”,结尾谈到“埃及古迹最高委员会已反复要求德国将文物归还”,前后对应,可知波哈特是德国人。C项为干扰项,材料中只是提到美国《时代》周刊的最新发现文件,不能因此而断定波哈特是美国人。故正确答案为A。



Tags:公务员考试 行测片段阅读综合 题库 行政能力测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公务员考试行测题库《图形推理综..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