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单选题 英特尔表示,其新一代处理器已经不再使用铅作为原料,预计到2008年将停止使用卤素。通过这些举措,英特尔处理器对于环境的危害将大大降低。英特尔新型处理器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采用了铪,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泄漏的问题,使处理器功耗效率提升了30%。随着晶体管的体积不断缩小,电泄漏也更加严重,导致处理器发热和功能过大的问题日益突出。从某种程度上讲,电泄漏已经成为阻碍处理器性能进一步提升的瓶颈。对这段话的主要意思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_____。
A: 英特尔公司已经成功开发出了解决电泄漏问题的新技术
B: 电泄漏问题是处理器生产过程中亟待解决的瓶颈问题
C: 随着晶体管体积的不断缩小,处理器的发热和功耗问题将越来越严重
D: 英特尔公司的新一代处理器应用了新材料,不仅更加环保,而且提升了功耗效率
参考答案: D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D考点表面主旨题解析根据提问方式“概括”一词可知考查表面主旨。材料前半部分讲英特尔新一代处理器使用新原料,将更加环保。后半部分讲英特尔第一代处理器使用新材料,有效解决电泄露问题,提升功耗效率。整个材料构成“分——分”的结构。因此材料的表面主旨必须包括“环保”和“提升功效”两个方面,故正确答案为D。选项A说法偏颇,“可以有效地解决电泄漏的问题”不能等同于“已经成功开发出了解决电泄漏问题的新技术”;选项B、C仅提到了”电泄露“和”发热和功耗“一面,不能概括整个材料。
2、单选题 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两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一般直径为1毫米的尼龙丝,可以吊起100公斤的东西,一根手指粗细的尼龙绳,可以吊起一辆满载的卡车! 这段话主要讲的是:_____
A: 尼龙的强度
B: 尼龙的用途
C: 尼龙的神奇
D: 尼龙、棉花和羊毛的比较
参考答案: A
本题解释: A 解析:本段的第一句“尼龙的强度,比棉花高两三倍,比羊毛高四五倍。”是这段文字的主旨句,后面是具体举例阐述尼龙的强度,故选A。
3、单选题 人有一种记忆叫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极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多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的细菌或简单有毒物质做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他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对这段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_____。
A: 人的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主要职能是记住侵入人体的外来细胞
B: 淋巴细胞能够把侵入血液的有毒物质粘住,并阻止它们进入其他器官
C: 人的血液中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都是富有牺牲精神的细胞
D: 人具有免疫记忆,只要得过麻疹和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参考答案:C
题目详解:本题属于细节判断题型,主要考察局部精读类,本题的对应解法是识别陷阱类型中的概括不当,A项是偷换概念,文中说“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血液中的吞噬细胞头上。A项则用“记住”换掉了“消灭”。使吞噬细胞的职能内涵发生变化。B项偷换概念中的程度加重,省略了“简单”一词,使淋巴细胞作用的外延无限地扩大。C项中的副词“都”包括吞噬细胞和淋巴细胞,符合文中对富有牺牲精神的细胞所限定的外延,是正确的。D项偷换条件,连词上,把选择的“或”换成了表并列的“和”。所以,本题选择C答案。考查点:言语理解与表达>片段阅读>局部精读类>细节判断
4、单选题 在当今国际体系中,民族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行为体,需要塑造新的认同,而非以旧瓶装新酒,倡导什么温和、理性和开放的“新民族主义”,而应该超越民族主义本身。在当今以主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元时,应该以爱国主义代替民族主义,为国家自豪,为未来鼓舞。这段文字的观点是_____
A: 国际体系中的民族国家越来越多
B: 爱国主义是对民族主义的一种超越
C: 主权国家将在国际社会中取代民族国家
D: 国际体系应该向温和、理性和开放的方向发展
参考答案: B
本题解释:【答案】B。解析:此题是表面主旨题。材料中首句是说,在“民族国家不再是唯一的国际行为体”的国际体系中,需要塑造新的文化认同,超越民族主义本身。第二句中语意加深,进一步提出,要用爱国主义来代替民族主义,可见爱国主义是对民族主义的一种超越,故正确答案为B。选项A与“在当今以主权国家而非民族国家为国际社会的基本单元时”不符,主权国家代替民族国家成为了基本单位,可见民族国家不会越来越多。选项C断章取义,主权国家取代民族国家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基本单位,并不代表可以取代民族国家。D选项与文章“而非以旧瓶装新酒,倡导什么温和、理性和开放的‘新民族主义’”相违背。
5、单选题 当年韩愈被贬到潮州做刺史,虽然只有8个月的时间,却不怕费力,大力兴办州学,捐出所有的俸银,用作办学费用,并积极推广唐朝的普通话,“以正音为潮人诲”。8个月后,韩愈就调离了潮州,几乎没有什么“政绩”可言,然而他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的精神财富。到南宋时,潮州已是文化名城,有了“海滨邹鲁”的美誉。这段文字意在说明_____。
A: 语言规范化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B: 潮州成为历史文化名城的原因
C: 文化建设对城市有深刻的影响
D: 评价官员不应只看短期的政绩
参考答案: C
本题解释:正确答案是C考点隐含主旨题解析据提问“意在”可知此题是隐含主旨题。材料讲述了韩愈通过兴办州学,推广普通话给潮州留下了巨大精神财富,并且潮州在南宋时成了文化名城。通过这个历史故事,可以引申看到这样一个道理:文化建设对于城市的发展有巨大的作用,C项符合文意。而B、D项都是材料表面表述的内容,并不是引申的含义。A项只是就原文中“推广唐朝的普通话”所作的一个推断,表述片面,不是材料主要讲的道理。故正确答案为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