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2013年《人民日报》时评(七月份)(二)
2013-08-17 21:23:3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近年来,游学市场呈井喷式增长。浙江杭州一位旅行社的从业人士透露,“今年,光是学校游学业务就比去年增长了40%到50%”,学校对游学的“钟爱”,成为各旅行社和培训机构紧盯的一块“肥肉”。“表面繁荣”的游学市场背后,也呈现出野蛮生长的一面:层层转包,学校游走在盈利与非盈利之间,到名校游学成了“到此一游”……


  从19世纪的留美学童容闳,到改革开放之初走出国门的学子,那几代人的留学潮,往往胸怀放眼世界的梦想,凝含着强烈的家国情怀,且仅是少数人的“专利”。而今天,无论游学还是留学,都已经飞入寻常百姓家,也早被剥离了依附在其身上的宏大叙事,只要家庭承受得起,且家长有意愿、孩子有兴趣,谁都可留学和游学。据保守估计,仅杭州一地,今年暑假就有上万名中小学生出国游学,兹是一证。


  与留学、游学大众化相对应的,是留学、游学的产业化。但应该明晰,产业化等于规模化,并不等于规范化。肥硕的游学市场,处处都是商机,满目皆是利益,谁不想分一杯羹?据相关调查可知,一些没有出境资质的旅行社,居然也敢接游学项目,接手后转包给到达地的旅行社,由他们来办理相关事务。此外,有些小的留学机构接了游学项目后,也会再转卖给旅行社。值得深思的是,一些学校敢于将学生交给那些缺乏资质的机构,这除了贪图便宜,是否还有其它利益瓜葛呢?


  消费学生,把学生当成赚钱工具,这样的学校显然缺乏基本的责任和道义。在这种商业逻辑下,面对学校的软硬兼施,很少有家长敢不就范。不仅如此,不少学校不和家长签订安全协议,教师的出国费用也由学生埋单。家长花了大把的钱,本希望孩子能见世面、开眼界,学到真东西,没承想,孩子却遭遇“人在囧途”——这不是“少年派的奇幻漂流”,而是缺乏安全保障的冒险之旅。这样的游学含“金”量很高,含金量却近乎为零。


  就在去年,教育部等四部门联合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对中小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管理的通知》,要求“不得以营利为目的组织出国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原则上不组织低年级学生出国参加夏(冬)令营等有关活动”……事实证明,这一通知的落实还需加大力度。


  游学的落脚点是“学”,因为它应是青春与理想的聚会,是求学与游历的契合,而不能沦为充斥着商业气息的游戏。强化规范,祛除乱象,游学才能更纯粹一些,才能更加名副其实。
人民日报时评:让“雷锋们”摆脱法治困境        2013年07月10日
解铃还须系铃人,化解“雷锋们”的法治困惑,还必须回到法律的路径上来


  《深圳经济特区救助人权益保护规定》近日获深圳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表决通过(相关报道见本报7月9日第十一版)。这是全国首个保护救助人的专门立法,将为“活雷锋”撑起一把保护伞,诬告陷害救助人将担责。


  自南京“彭宇案”之后,在媒体带着一股良知冲动的捕捉下,个别现实版的“农夫和蛇”故事被反复放大,让人发出人心不古的感叹。遇到摔倒的老人,到底扶还是不扶?成为一个令人纠结的疑问。在此背景下,深圳市这一仅有10条内容、全文不足700字的地方性立法,被称为“微规定,开先河,保义举”,引发赞叹。


  如何避免让“雷锋们”陷入被冤枉的困境?如何借助法律的力量传递道德正能量?这是民众对立法的期待,也是深圳出台规定回应社会关切的初衷。作为权限原本有限的地方性法规,这一规定最大的意义在于:将分散的国家法律原则和规范,集中运用于救助人权益保护当中,从而向社会宣示法律的合道德性立场,消除人们做好事的心理担忧。


  其一,规定全面明确了被救助人诬陷救助人的法律责任,能够震慑潜在的诬陷行为。无论是行政处罚还是依法追究刑事责任,都并非突破国家上位法的创设,而只是按照治安管理处罚法和刑法的规定,予以具体化的落实。但这种法律责任的明晰,能够防范实践中执法机关对此类诬陷行为的忽略或宽宥,进而为救助人创造一个良好的法治化行善环境。同时,立法还规定将诬陷行为通知公共征信机构,录入个人信用记录系统。这一措施引入社会诚信监督,能在社会上形成扬善除恶、匡扶正气的良好风尚。


  其二,规定将民事诉讼法“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引入,为遭遇官司的救助人提供进一步的程序保护。以往的一些个案之所以引起民众不满,在于法院在事故责任过错难以划清的情况下,一般按照公平原则判令救助者对被救助者给予适当补偿。这虽然体现出司法救助弱者的立场,但也容易造成被救助者诬陷得逞的不良后果。在被救助者提出的侵权诉讼中采用“谁主张谁举证”,对救助者而言实质上是一种“无错推定”的思维,既符合民事诉讼的通用规则,也有助于保障救助者的合法权益。


  其三,规定明晰了救助人遭诬陷后的救济机制,以民事司法的救济功能彰显法律对救助行为的保障。救助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这种诉讼权利的宣示既为救助人提供了救济提醒,也对司法做好权利救济提出了要求,尤其是赔礼道歉、消除影响、恢复名誉等民事责任的承担,更加关注和保护救助者的精神权益,能够在更宽泛的意义上为见义勇为洗冤正名。


  现代社会,当物质的富裕挤占部分人的精神皈依,道德规范失去原有的约束力,造成了“雷锋们”的法治困境:不道德者理直气壮主张权利诉求,有道德者则陷入败诉危险的境地。解铃还须系铃人,化解“雷锋们”的法治困惑,还必须回到法律的路径上来。很明显,深圳的立法开了一个好头。


  当然,地方性立法能否如民众期待的那样,真正做到力挽狂澜,则不是一个法律的自发运行结果,它需要所有人提供行动的力量,其中包括了执法机关的担当与作为,救助者的权利伸张与捍卫,不良被救助人的自制与警醒,以及全社会的监督与倡导。只有在行动中一次次激活纸面上的法律条文,才能最终实现立法的良好意图,还“雷锋们”一个没有顾虑的行善环境。
人民日报时评:面对误机,理解与沟通都重要       2013年07月11日
监管、运营、旅客各方都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即使不能把被耽搁的行程变成一段愉快的记忆,也至少不要让它雪上加霜、添堵闹心


  每到夏冬两季,多发的极端恶劣天气使航班频繁延误,航空公司与旅客之间爆发冲突的事情时有耳闻,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据报道,7月6日,因为航班延误,上海虹桥机场有旅客与航空公司发生摩擦,将工作人员打倒在地并造成软组织挫伤。两名过了不惑之年的旅客如此“血气方刚”,令人感慨不已。


  就在一个月前的6月6日,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从北京赶赴下一站澳门时遇到了航班延误,等待起飞的4名音乐家在机舱内上演了一场即兴演奏,优雅与从容引来一片赞许。


  据统计,我国目前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其中航空公司的原因约占40%,流量控制的原因约占27%,其余的原因包括天气等。乘客花钱买票,与航空公司之间就达成了一种服务契约,其正当权益应该维护。但无论什么原因,乘客都应该理性维权,不可采取身体暴力或者语言暴力,把本来合法合理的维权行为演变为不合法的侵权行为。近年来,一些乘客在航班延误后集体霸机,甚至冲上跑道拦截飞机,导致更大范围的航班延误,让更多乘客被动延误,而自己也受到法律的惩处。这样的结局,不能不令人遗憾。


  旅客应该学会从容,遵守法规;但航空公司也需要反躬自省,为什么旅客对自己总是缺乏耐心和信任?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机场,造价高昂的喷气式飞机,英姿飒爽的空姐,所有这些都让人们觉得,航空真是个“高端大气”的行业。不俗的外在形象,也容易让一些航空公司的人忽略,自己从事的同样是服务行业,既要有服务水平的专业,还得有服务态度的真诚。


  航空公司放低身段,不一定能缓解航班延误的窘境,却有助于构建与旅客的互信关系。航班准时是航空公司和旅客的共同愿望,遇到航班延误,航空公司同样心急火燎,毕竟飞机利用率下降和飞行延误,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空乘人员的薪酬。就此而言,航班延误时旅客与航空公司的对立和冲突,许多时候与彼此的互信不足有关。


  航空是一个高度专业的领域,与旅客直接接触的主要是航空公司,这要求它们不能仅仅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还需要做航空知识的普及人,遇到航班延误时准确及时地披露信息。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旅客从航空公司得来简单的一句“天气不好”或者“流量控制”,准确性待考,及时性更是欠缺,让旅客事前无法预知、事后疲于应对。在这方面,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就态度而言,航空公司显然应该做更多努力。


  当然,航空不仅是航空公司和旅客之间的事情,还涉及航空管理部门、机场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延误,很多因素航空公司也无法控制,处理起来显得力不从心。在航空公司面临“信任赤字”的背景下,监管部门更应该进一步强化监管职责,一方面增加航空公司改善服务的动力;另一方面督促信息发布,不仅能帮助消弭信息鸿沟,也能促进旅客与航空公司的互信。


  事实上,航班延误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监管、运营、旅客各方都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即使不能把被耽搁的行程变成一段愉快的记忆,也至少不要让它雪上加霜、添堵闹心。
人民日报时评:面对误机,理解与沟通都重要       2013年07月11日
监管、运营、旅客各方都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即使不能把被耽搁的行程变成一段愉快的记忆,也至少不要让它雪上加霜、添堵闹心


  每到夏冬两季,多发的极端恶劣天气使航班频繁延误,航空公司与旅客之间爆发冲突的事情时有耳闻,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


  据报道,7月6日,因为航班延误,上海虹桥机场有旅客与航空公司发生摩擦,将工作人员打倒在地并造成软组织挫伤。两名过了不惑之年的旅客如此“血气方刚”,令人感慨不已。


  就在一个月前的6月6日,美国费城交响乐团从北京赶赴下一站澳门时遇到了航班延误,等待起飞的4名音乐家在机舱内上演了一场即兴演奏,优雅与从容引来一片赞许。


  据统计,我国目前造成航班延误的原因主要有3方面,其中航空公司的原因约占40%,流量控制的原因约占27%,其余的原因包括天气等。乘客花钱买票,与航空公司之间就达成了一种服务契约,其正当权益应该维护。但无论什么原因,乘客都应该理性维权,不可采取身体暴力或者语言暴力,把本来合法合理的维权行为演变为不合法的侵权行为。近年来,一些乘客在航班延误后集体霸机,甚至冲上跑道拦截飞机,导致更大范围的航班延误,让更多乘客被动延误,而自己也受到法律的惩处。这样的结局,不能不令人遗憾。


  旅客应该学会从容,遵守法规;但航空公司也需要反躬自省,为什么旅客对自己总是缺乏耐心和信任?


  宽敞明亮的现代化机场,造价高昂的喷气式飞机,英姿飒爽的空姐,所有这些都让人们觉得,航空真是个“高端大气”的行业。不俗的外在形象,也容易让一些航空公司的人忽略,自己从事的同样是服务行业,既要有服务水平的专业,还得有服务态度的真诚。


  航空公司放低身段,不一定能缓解航班延误的窘境,却有助于构建与旅客的互信关系。航班准时是航空公司和旅客的共同愿望,遇到航班延误,航空公司同样心急火燎,毕竟飞机利用率下降和飞行延误,会直接影响公司的营业收入和空乘人员的薪酬。就此而言,航班延误时旅客与航空公司的对立和冲突,许多时候与彼此的互信不足有关。


  航空是一个高度专业的领域,与旅客直接接触的主要是航空公司,这要求它们不能仅仅是运输服务的提供者,还需要做航空知识的普及人,遇到航班延误时准确及时地披露信息。但现实情况往往是,旅客从航空公司得来简单的一句“天气不好”或者“流量控制”,准确性待考,及时性更是欠缺,让旅客事前无法预知、事后疲于应对。在这方面,无论从专业角度,还是就态度而言,航空公司显然应该做更多努力。


  当然,航空不仅是航空公司和旅客之间的事情,还涉及航空管理部门、机场等诸多环节,每个环节都有可能造成延误,很多因素航空公司也无法控制,处理起来显得力不从心。在航空公司面临“信任赤字”的背景下,监管部门更应该进一步强化监管职责,一方面增加航空公司改善服务的动力;另一方面督促信息发布,不仅能帮助消弭信息鸿沟,也能促进旅客与航空公司的互信。


  事实上,航班延误是谁也不愿意看到的结果。监管、运营、旅客各方都应该提高自身素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即使不能把被耽搁的行程变成一段愉快的记忆,也至少不要让它雪上加霜、添堵闹心。
人民日报时评:防一季之汛,需全年之功         2013年07月12日
 一些地方把“防汛”仅仅理解成“救汛”,忘记了要“晴天修屋顶”


  暴雨将至,最紧张的,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军转干考试材料:辽宁省省情之人..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