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A.乡村人口总人口比重不断下降
B.乡村人口中农业劳动力的比重不断下降
C.从非农劳动的乡村人口不断上升
D.在非农劳动人口中,从工业、建筑、交通、商饮行业的比例都有不同程度的上升
二、根据以下材料,完成116——120 题。
2005 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8604 亿元,比上年增长25.7% 。其中,城镇投资75096 亿元,增长27.2%;农村投资13508 亿元,增长18.0% 。城镇投资中,第一产业投资823 亿元,增长27.5%;第二产业投资31598 亿元,增长38.4% 。

116 、上图中“X”的值约为()。
A、28.5 B、28.3 C、27.9 D、27.7
117 、根据资料我们可以推知,2005 年在城镇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约为()。 [申论热点]
A、42675 元 B、45955 元 C、52983 元 D、56183 元
118 、2005 年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约为比2001 年增长了()。
A、25.7% B、138.1% C、154.6% D、无法计算
119 、2000 年,我国的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业为()。
A、29657 元 B、30058 亿元 C、32933 亿元 D、34365 亿
120、下列说法中正确的一项是()。
A、2005 年农村投资超过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20%
B、“十五”期间,我国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和超过300000 亿元
C、“十五”期间,我国全社会规定资产投资的年均增长率超过25%
D、2005 年的城镇投资中,第三产业投资比第一产业投资和第二产业投资的总和还要多
121. 根据上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十五”时期粮食产量逐年上升
B. “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年增长率逐年提高
C. “十五”时期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是2004年
D. “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年增长率最高的年份是2004 年

122. 2004年粮食产量比2003年提高了几个百分点?
A. 9 B. 3.1 C. 1 D. 2.1
123. “十五”时期粮食产量最高的年份是哪一年?
A.2002年 B. 2003 年 C. 2004 年 D. 2005年
124. 2005年粮食产量比2001年多多少?
A. 3137吨 B. 3137 万吨 C. 3118 万吨 D. 3243万吨
125. 根据上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十五”时期粮食产量有所波动
B. 2005年粮食产量增长率比上一年有所下降
C. 2003年粮食产量比2002年增加2636万吨
D. 总体上讲,“十五”时期粮食产量呈上升趋势
※※※全部测验到此结束!※※※
答案
1-10 CABDADCCDD
11-20 BDCBDBBBCC
21-30 DCAABBDADC
31-40 BDBADDCACB
41-50 BABCDBDBDD
51-60 ABABBDDDAB
61-70 CBDDDACADA
71-80 BADAAADBBA
81-90 DDCBCDDBDD
91-100 DBBADCACCC
101-110 BCADBBCADD
111-120 DCDCDCABCD
121-125 DADCA
2007年吉林省公务员录用考试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乙级试卷
参考答案及解析
第一部分 数量关系
一、数字推理
1. C[解析]

2. A[解析]从第三项起,每项都等于前两项之和。1+2=3,2+3=5,3+5=8,故下一项( )=5+8=13。
3. B[解析]原数列构成简单的公差为11的等差数列,下一项为56+11=67。
4. D[解析]原数列写为1/4,2/5,5/7,10/10,17/14:
各项分子1,2,5,10,17,构成二级等差数列,故下一项为17+9=26;
各项分母4,5,7 ,10 ,14,构成二级等差数列,下一项为14+5=19。因此所求分数为26/19。
5. A[解析]将原数列整数部分和小数部分分开观察:
整数部分1,1,2,3,5,构成递推和数列,下一项为3+5=8;
小数部分1,2,3,5,8,构成递推和数列,下一项为5+8=13。因此所求的数为8.13。
二、数学运算
6.D[解析]1×(1+200%)×(1+200%×50%)×(1+200%×50%×50%)=1×3×2×1.5=9。故D正确。
7. C[解析]4,7,12的最小公倍数为84,故下次三人相遇需84天。
8. C[解析]1小时有3600秒,故3600÷10×13=4680(页)。
9. D [解析]第一人中奖几率为,第二人中奖几率为(1-1/3)×(1/2)=1/3,故第三人中奖几率也为1/3,三个人几率一样大。
10.D [解析]应用十字交叉运算法。男女工比例为(80-78):(83-80) =2:3,故女工为24人。
11.B [解析]设2004年价格为1,则2005年为1×(1+25%)=1.25,2006年价格应为1×(1+10%)=1.1,故2006年比2000年应降价[(1.25-1.1)/1.25]×100%=12%。
12.D[解析]尾长=头长十(1/2)身长(1)
身长=头长十尾长(2)
(1)+(2),得2头长=(1/2)身长。故身长=4头长=36(厘米),尾长=9+(1/2)x36=27(厘米),全长=9+36+27=72(厘米)。
13.C[解析]设该市每月标准用电量为x度,0.60x+(100-x)×0.60×80%=57.6,解得x=80(度)。
14.B[解析]设水池中原有水为A,进口管每分钟进水x,一台抽水机每分钟排水y,由题意列方程:

解得=2/3
设10分钟抽空水需N台抽水机,A+1Ox=N×1Oy (3)
(1)一(3),得30x= 80y-N×1Oy,x=(2/3)y,代入解得,N=6。
15.D[解析]甲的工作效率为1/24,乙为1/30,则丙的工作效率为[1一(1/24+1/30)×8]÷6=1/15,故丙单独完成任务需15天。
16.B [解析]秒针走一圈需1分钟,从3点到5点半共2.5小时,150分钟,所以秒针共需走150圈。
17.B[解析]平均速度=路程/时间=2100/24=87.5(千米/小时)。
18.B [解析]每个单元可住2×2+6×3=22(户),故整座楼可住22×4=88(户)。
19.C[解析]150×2÷12=25(元/篮)。
20.C [解析]中间的一天为77÷7=11(号),故这一天应为15号。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一、语句表达
21.D [解析]A项表意不明,“几个”可以理解为“几个工厂”,也可以理解为“几个负责人”;B项可以理解为“把花瓶赠送给得分最高的嘉宾”,也可以理解为“嘉 宾把花瓶赠送给得分最高的人”;C项“看不上”可以理解为“无法看到”,也可以指“鄙视,瞧不起”。
22.C[解析]C项语意不明,是“他在文章中批评了很多人”还是“很多人批评了他”,无法确定。
23.A [解析]B项句式杂糅,应在句末加“的行为”;C项句子缺少主语,应去掉“对于”;D项缺少主语,应去掉“使”。
24.D[解析]A项“安排”和“问题”搭配不当;B项搭配不当,对现象不能“批评教育和严肃处理”,“现象”应改为“用人单位”;C项搭配不当,加快的 是速度而不是规模,且后半句语序不对.应改为“我国加快了高等教育事业发展的速度,进一步扩大了高校的招生规模,并重点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大学和学科”。
20.B [解析]A、C、D均是一面对两面的错误。A项应改为“有没有坚定的意志,是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取得成功的关键”;C项应改为“当前,除了要协调城乡发 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之外,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也是建设好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条重要途径”;D项改为“电子工业能否迅速发展,并广泛渗透到各行各业中去,关键在于能否造就一批专业技术人才”。
26.B[解析]A项动宾搭配不当,应去掉“安全”;C、D项“多次”赘余。
27.D[解析]A项语序不当,“2000年前”修饰“文物”,应改为“历史学家和考古学家对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2000年前的文物进行了研究”;B 项搭配不当,应把“详细的规定”和“深刻的说明”的顺序互换;C项语序不当,应改为“深刻理解和正确贯彻”。D项正确。
28.C [解析]A项“将近”和“余”语意矛盾,应删去一个;B项“约”与“左右”前后语义重复;D项量词“朵”无法修饰“花粉”。
29.D [解析]A项“学习”可以作为动词使用,也可以用来修饰“文件”,可以理解为我们需要学习方面的文件或者我们要学习某一个文件。B项指代不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