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江西省招警考试行测真题及解析(二)
《公务员法》第二十四条 下列人员不得录用为公务员: (一)曾因犯罪受过刑事处罚的; (二)曾被开除公职的; (三)有法律规定不得录用为公务员的其他情形的。 另外,外籍人士在我国不得报考公务员。参见公务员报考条件。 |
21、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魏晋南北朝分裂的三百年是我国民族大融合的重要时期。 |
B.杜甫的诗歌记录了唐朝由盛转衰的过程。 | |||
C.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引清兵入关,推翻明朝。 |
D.孙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经历了从学习西方到联俄联共的变化。 | |||
|
参考答案: |
C |
|
|
吴三桂引清兵入关推翻的是李自成
22、大众传媒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人们借助它们,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将信息迅速传递到目标地点。( )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的信息传播手段。
A.电影 |
B.电视
|
C.互联网 |
D.报刊 | ||
参考答案: |
C |
|
| ||
23、以下变化使事物性质发生改变的是( )。
A.酒精挥发 |
B.矿石粉碎 |
C.冰雪融化 |
D.白磷自燃 | |||
|
参考答案: |
D |
|
|
| |
ABC都属于物理变化,只是状态发生了改变。D白磷自燃,属于化学变化。
24、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要坚持的基本战略是()。
A.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 |
B.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原则 | |||
C.鼓励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到境外投资设厂 |
D.积极应对倾销和反倾销 | |||
|
参考答案: |
A |
|
|
25、党和国家2020年的奋斗目标是:
A.基本实现现代化 |
B.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
C.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
D.全面实现科学发展 | ||
参考答案: |
B |
|
|
| |
十七大报告指出,二0二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26、客观地说,“网络民主”较传统民主具有一定的优越性,但同时也具有有限性、破坏性。从未来发展看,“网络民主”要成为一种有效、有序、有形的民主形式还有一个相当长的过程,而且还是一个艰难的过程。因此,如何引导“网络民主”发展的方向和进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A.当前的网络民主还不成熟。 |
B.传统的民主也具有有限性、破坏性。 | |||
C.未来,网络民主可能将成为民主的正式形式。 |
D.下文可能论及引导网络民主发展的方式方法。 | |||
|
参考答案: |
B |
|
|
27、目前很多城市的新地标,要么比高度,要么比奢华,或是一味追求前卫和怪诞,与周边的历史文脉形成尖锐的反差。由于建筑特别是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旦造好,就很难改变,因而近年来有不少公认的败笔,已成为城市中极不和谐的音符,为世人所诟病,并为后人留下笑柄。
作者要表达的主要意思是( )。
A.城市的新地标应与周边的历史文脉相协调 | |||
B.地标性建筑关涉百年大计,千年大计,一定要造好 | |||
C.一味追求高度、奢华、前卫或者怪诞,造就了很多城市地标败笔 | |||
D.建设城市地标要谨慎,不要为世人所诟病,也不要为后人留下笑柄 | |||
|
参考答案: |
A |
|
28、中国哲学认为,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而且还是“内圣外王”的。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然而,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极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外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
A.虽然没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圣人依然会积极投身于世务 | ||
B.修养极高的人没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是因为不能够完美地处理世务。 | ||
C.修养极高的人一定适合成为实际政治的领袖。 | ||
D.中国哲学讨论内圣外王,更关注于内圣。 | ||
参考答案: |
C |
|
29、随着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同时,儿童自我结构的日趋稳定,使儿童能够根据自己的内部价值标准和信念体系,以及外部情境的需要调整自己的行为。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A.自我结构是儿童调整自己行为的依据之一。 | ||
B.儿童对社会交往情境的判断能反映出自身的社会自我。 | ||
C.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使儿童的自我结构趋向稳定。 | ||
D.儿童的自我结构和判断社会交往情境的能力几乎同时发展。 | ||
参考答案: |
C |
|
由“儿童自我结构的日趋稳定,使儿童能够……调整自己的行为”可知,A项正确;由“随着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可知,B项正确;文段中“同时”前后的句子为并列关系,“社会适应性逐渐提高,区分外部自我和内部自我的能力逐渐增强”并不能推出“儿童的自我结构趋向稳定”这个结果,故C项不合文意。由“儿童渐渐能够比较实际地判断社会交往情境,并根据这些判断而表现出复杂的社会自我”可知,D项正确。
30、生物多样性是一定时间、一定地区所有生物物种及其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的总称。它是由地球上生命以其环境相互作用并经过几十亿年的演变进化而形成的,是地表自然地理环境的重要构成成分之一。生物多样性与其物理环境相结合而共同构成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生命支持系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对于维持自然界的生态平衡、美化和稳定生活环境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以下说法,不合文意的是()。
A.生物多样性是生物在几十亿年的漫长过程中形成的生物群体的总称。 | ||
B.生物物种的遗传变异和生态系统的复杂性是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方面。 | ||
C.生物多样性是在漫长的演变进化中,由生命与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 | ||
D.生物多样性有利于维持生态平衡,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物质基础。 | ||
参考答案: |
A |
|
31、长期以来,中国周边各个区域对中国有不同的认识,而这可能恰恰是很多面使中国自我认识更加准确的镜子。与这些曾经与中国亲密接触、看上去有些接近的文明体比较起来,那个长期以来当做比较镜像的西方,似乎只是一面朦胧含糊的铜镜。虽然看得见整体中国文化的轮廓,却看不清具体文化中国的细节。所以,如果我们转身面向这个周边,套一句经济学界常用的术语,也许它将成为学术的一个新的增长点。因为这一研究领域的开拓,我以为引出的学术史变化,有可能是对语言工具的重新重视、对域外新资料的重新重视。这段文字的主旨是()。
A.中国需要加强自我认识。 |
B.中国应该多研究周边地区的文化。 | |||
C.我们应该重新重视语言工具和域外新资料。 |
D.通过对周边地区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 | |||
|
参考答案: |
D |
|
|
“这可能恰恰是很多面使中国自我认识更加准确的镜子”是文段的主旨句,由“镜子”可以推断,研究周边地区的目的还是为了反观中国自身情况,所以本题应当选择D.
32、学校是传播知识的主渠道,却不是唯一的渠道。学习书本知识固然重要,但在实践中学习也很重要。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是完全从学校学来的,也没有一个科学家的知识完全是从书本学来的。
上述材料所要说明的主旨是()。
A.学习书本知识和参加实践是获得认识的两个来源 | |||
B.人们通过亲自实践而总结出的经验真实可靠,而书本知识是不可靠的 | |||
C.一个人不可能事事亲身实践去获取知识,而且也没有必要那样做 | |||
D.我们既要不断学习书本知识,又要不断地通过实践丰富自己的知识 | |||
|
参考答案: |
D |
|
33、用刑罚同一切犯罪行为作斗争,保卫国家安全.保卫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保护国有财产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私人所有的财产,保护公民的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维护社会秩序、经济秩序,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是我国刑法的任务。对这段话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我国刑法的目的是打击违法犯罪行为 |
B.我国刑法的目的是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权利 | |||
C.只有刑法才能够保障社会主义建设事业顺利进行 |
D.刑法不保障犯罪分子的权利 | |||
|
参考答案: |
B |
|
|
B选项“维护国家和人民的权利”恰当地概括了刑法的保护功能。D选项是无中生有。C选项过于绝对。所以,本题选择B答案。
34、中国与西方的认识方式、思维逻辑乃至整体的文化观念,存在这样那样的差异。比如,西方式的执着,可能推衍出渐进的认识,强调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强调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式的洒落,则通向了圆融和体悟,描述对象时往往在清晰中又带有某种模糊。但二者并没有孰优孰劣,孰是孰非,只有因“差异”生发的对话与启迪、互补与和谐。通过“差异”而达到“中和”,这样的“和而不同”才能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对这段话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
A.西方注重对象描述的精确性,中国则倾向于清晰性和模糊性共存。 | |||
B.中西方的“差异”是对立的,不相互调和,二者都难以为继。 | |||
C.文化观念有差异,但没有优劣是非的区别。 | |||
D.成全一个相生共融、丰富多彩的世界,是启发两种文化对话的目的。 | |||
|
参考答案: |
B |
|
35、一个人真正的“精神饥饿感”应该从中小学时期开始培养。现阶段我国亟须在学校教育阶段“拯救阅读”,尤其是儿童阅读。“阅读是消灭无知、消灭贫穷、消灭绝望的武器。”一个民族精神境界的高下取决于阅读的水平;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发育史;一个没有阅读的学校永远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而没有阅读的“学习”只能称作“训练”。
对这段话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是否从儿时就养成阅读的习惯,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人的精神境界
| |||
B.阅读应当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
|
|
||
【大 中 小】【打印】 【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 ||
下一篇: 2011年9月17日江西等公务员联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