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亿元 B.2135.2亿元 C.2075.1亿元 D.2353.2亿元
127.按经费来源分,该年度我国企业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比政府部分( )
A.多44.4% B.少44.4% C.多1333.4亿元 D.多1567.6亿元
128.该年度我国高等学校用于应用研究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为( )
A.95.6亿元 B.137.0亿元 C.196.4亿元 D.1489.5亿元
129.该年度我国研究机构用于基础研究部分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约为企业用于应用研究部分的( )
A.1.6倍 B.
C.13% D.42%
130.该年度我国企业的“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中,用于应用研究的约比用于基础研究的多( )
A.149.5亿元 B.210.2亿元 C.135.6亿元 D.242.1亿元
2009年浙江省录用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参考答案与解析
1.【解析】A。文段首先引用理查德•比特纳的话描述了美国次贷危机中借款人的状况,然后对此做了一个评价。接着话锋一转,提出问题,即这种状况为何会发生。可见,作者的真正目的在于揭示这种现象的真正原因──收入差距不断扩大。
2.【解析】C。这段文字主要内容是“满足这种历史需求”便产生“恰当学术”。接着举例说明什么是恰当学术,即“适合那个时代中国人的趣味”便是“恰当学术”。可见,整个文段都在描述“时代与学术的关系”。
3.【解析】A。文段首句即用卡尔•波兰尼的话提出观点,即不加管制的市场机制会破坏社会,接着用劳动力的使用情况来举例说明这一破坏的表现,因此A项符合题意。C项只是无管制市场破坏社会的一个方面。B、D两项只是对劳动力的另一种解释。
4.【解析】B。
5.【解析】D。
6.【解析】D。文段前半部分提出应该实行不抵抗主义,后半部分提出原因。从文中可以知道,所谓的不抵抗主义,其实就是“保存精神,在正当的地方用”、“在可以不必的地方节省些”,也就是说我们的成功必须把有限的精力集中起来做最重要的事情。
7.【解析】D。
8.【解析】D。
9.【解析】C。题干首先提出人类是文化动物,行为受先天本能和后天文化、社会的影响,因此,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接着提出“任何美妙的东西背后,都有并不美好的本质或起源”,然后用语言和网页来举例说明。例子所说明的就是C项的内容。
10.【解析】B。题干说明赶路的人,会忽略沿途的风景,从而造成遗憾,因此要改变心态。A、C、D三项都可以从题干中推出,只有B项错误,把“不应该匆匆赶路”偷换成“不应该追寻远方的目标”。
11.【解析】D。
12.【解析】B。文段首先谈的是建筑的特点:建筑是有生命的,有情感的,托庇于时空的。接着由生命与建筑可以进入无限与永恒引出建筑美学。由文段中最后一句话“……而这,正是建筑美学所追求的”,可以推测作者接下来将要对建筑美学进行讨论。 [申论范文]
13.【解析】C。
14.【解析】A。B项“市民卡”和“享受其他各类公共服务”不能搭配。C项“从……为出发点”应该改为“以……为出发点”或“从……出发”。D项“距今100万年前”应该改为“距今100万年”。只有A项正确。
15.【解析】B。“斑斑驳驳”指色彩杂乱,这里的树影只能是一种颜色,因此不选斑斑驳驳,排除A、C项。由于灯光的作用,葡萄叶会被照的亮度“深深浅浅”,而不会变得“零零碎碎”,因此B项符合句意。
16.【解析】B。“闪电”形容“迅疾与快速”,而文段强调的是带来重大影响,即“使一个人脱胎换骨”,可见选“雷击”更合适;由“黄昏时分”可知第二个空应该填“夕阳衰草”。“长亭古道”一般指送别的地方,寄予着惆怅和不舍。
17.【解析】D。“强弩之末”比喻强大的力量已经衰弱,起不了什么作用,与题干不符。这里是指事物发展到极端,就会显现它不好的地方,因此选“聪明之害”最为恰当。第二个空在对“为”与“不为”进行对比,在“为而无效”的情况下,不如“无为”,因此选D项。
18.【解析】A。清末是中国农耕文化衰落的时候,因此排除B、D项。甲午战争是日本对我们的侵略,不能选褒义词“熏陶”,排除C项。“式微”泛指事物的衰落,有书面语色彩。“侵凌”指侵犯欺凌。
19.【解析】A。
20.【解析】B。“纯净”指不含杂质,指事物的纯度。“纯粹”指不参杂别的成分。“纯洁”指没有污点,没有私心,常用来形容人。因此,第一个空选“纯粹”。“诱导”指重在引导。“诱发”指重在启发。这里主要是通过故事来启发观众,因此,第二个空选“诱发”。
21.【解析】D。“悚然”指害怕的样子。“惘然”指失意的样子,心里好像失掉了什么的样子。“悻然”指怨恨愤怒的样子。“愕然”形容吃惊的样子。很明显,文段需要填入的是吃惊的样子,因此D项符合句意。
22.【解析】A。首先排除B项,“动人心魄”与“令人”重复。“胆战心惊”形容害怕,不合句意。C项应予以排除。“触目惊心”指看到某种严重的情况引起内心的震动,这里并没有严重的情况,D项予以排除。“惊心动魄”指使人神魂震惊,指文辞优美,意境深远,使人感受极深,震动极大,因此A项符合句意。
23.【解析】D。
24.【解析】B。“神乎其神”形容非常奇妙神秘。人醒来以后,对梦的感觉应该是“不可思议”更为恰当。“引人入胜”指引人进入佳境,现多用来指风景或文艺作品特别吸引人,这里指人对梦的感觉,用“身临其境”最为恰当。
25.【解析】D。“贯穿”指穿过,连通,与人的身心搭配显然不合适,排除A、B项。“说教式”的只能是“劝导”,而不是“诱导”,所以D项符合句意。
26.【解析】A。河道用“决堤”修饰,“崩溃”常用于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或人的精神方面,排除B、C项。“从鼻山眼水中”可知有“窥探”之意,选“窥探”要比“预测”贴合句意。
27.【解析】C。句中“不是东风压倒西风,便是西风压倒东风”指明了一种“势不两立”的关系,因此选C项。“非此即彼”指不是这一个,就是那一个,在两者之间必取其一的选择。“针锋相对”比喻双方策略、论点及行动等尖锐对立。“此消彼长”指这个方面失去、消失、没有,那个方面有所长进,两者是一种相对关系而非斗争关系。
28.【解析】B。在议题的选择上,司马迁采取的是开放的态度,“中立”、“客观”、“公正”都是指对待事物的态度,这里用在议题的选择上,并不合适。司马迁笔下的孔子“是个人,而不是个圣人”,体现了他虽然受人崇敬,但不盲从的态度,所以B项符合句意。
29.【解析】B。首先,屠格涅夫的态度比较温和,而“不屑一顾”和“嗤之以鼻”态度都过于不温和,因此排除A、D项。“心怀不敬”指心里对某人不恭敬。但是文段已经指出,屠格涅夫借批评作品里的人物批评了莎士比亚的剧作,因此已经不仅是心里的不敬,而且已经暗地里表露出来了。而“颇有微词”指隐晦的批评,和文段意思吻合。“一无是处”是指没有一点儿对的或好的地方。“体无完肤”比喻论点被全部驳倒或文章被删改。因此B项符合句意。
30.【解析】D。“彷徨”指走来走去,犹豫不决,不知往哪个方向去。“踌躇”指心里迟疑,要走不走的样子。“徘徊”指在一个地方来回地走,比喻犹豫不决。题干说的是在传统与现在之间的来回变化,只有“徘徊”具有在某个范围内变化的意思,因此D项符合句意。
31.【解析】A。后一项减去前一项依次得到16,-8,4,-2,(1),这是一个公比为
的等比数列,因此未知项为10+1=11。
32.【解析】D。奇数项分别是
,
,
,
;偶数项分别是
,(
),
,
。
33.【解析】B。
,
,
,
。
34.【解析】C。这是一个依次由大到小排列的质数数列,因此未知项为19。
35.【解析】C。
,
,
,因此未知项为
。
36.【解析】D。
37.【解析】A。作差看规律。
21 27 40 61 94 148 (239)











作差
6 13 21 33 54 (91)









作差
7 8 12 21 (37)







作差
1 4 9 16 平方数列
38.【解析】D。本题的通项为
,当
时,利用尾数法求解。
39.【解析】C。
40.【解析】B。
41.【解析】A。
,
,解得
,
,所以
。
42.【解析】A。由
,
可解得
,所以
是25的倍数,只有A项满足条件。
43.【解析】D。由
得
,所以
,解得
。
44.【解析】C。2008年是闰年,总共有366天,
余2,所以应该是星期四。
45.【解析】D。分类统计:(1)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