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sp; 歌迷
C.网上购物 现金 D.电脑游戏 软件
【解析】A。电子政务与纸张是对立的,电子邮件和信封与之相似。
四、逻辑判断。每题给出一段陈述,这段陈述被假设是正确的,不容置疑的。要求你根据这段陈述,选择一个答案。注意,正确的答案应与所给的陈述相符合,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即可以从陈述中直接推出。
请开始答题:
86.历史上一度盛行的古埃及、古巴比伦、古玛雅的语言文字已成历史尘埃,世界上现存的6000多种语言文字,平均每两周就消失一种。由此推算,到2050年,世界上将有90%的语言文字灭绝。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反驳以上观点?( )
A.有许多语言文学家正在研究这些语言文字
B.古代语言文字往往是随着文明被征服而灭绝的
C.许多濒危语言文字已经得到了重视和有效的保护
D.现代的非文盲比例与古代相比有非常显著的降低
【解析】C。选项A是说语言学家正在研究这些文字,选项B提到古代文字的遭遇,选项D对比非文盲比例,这些都不能对目前消失的文字起到削弱的作用。尽管文字在消失,但是已经采取有效的保护措施,因此到2050年不一定会有90%的文字消失。
87.史书记载,春秋战国时期的古滇国历时五百余年,在云南历史上的地位颇为重要。古滇国的青铜文化吸收和融合了不同地区和民族的文化精华,然而东汉以后,古滇国却神秘消失,唐代以后的史书上竟没留下任何记载。近年来,抚仙湖南岸江川县李家山墓葬群出土了数千件古滇青铜器,抚仙湖北岸相连的晋宁石寨山曾出土滇王印。据此,考古学家推测云南抚仙湖水下古城就是神秘消失的古滇王城。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支持上述推测?
A.在抚仙湖水下古城,也发现了大量青铜器
B.按考古常规看,王国都城附近都是墓葬群
C.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史料记载的古滇国都位于今云南省境内
D.据专家推测,抚仙湖水下古城与古滇国处于同一历史时期
【解析】B。前提是抚仙湖周围的墓葬群出土古滇青铜器,结论是抚仙湖底的古城就是古滇王城。根据支持类题目的解题技巧:找到前提和结论的差异所在进行补充说明,选项B联系起了墓葬群和古代王城的关系,既然墓葬群里有古滇出土的文物,而古代王城又在墓葬群附近,那么墓葬群周围的水下古城就是古滇王城。选项A、C、D都未能联系前提和结论进行解释,不能起到支持作用。
88.从2005年7月开始,敦煌研究院对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这一措施合理有效地调控和平衡了游客流量,一方面加强了洞窟的保护,另一方面给游客提供了更加优质的服务。实施预约参观办法以来,来莫高窟参观的人数逐年递增,年游客接待量由2004年的45万人次增加到2006年的55万人次。
由此可以推出:( )
A.莫高窟预约参观的办法为游客提供了便利
B.合理配置人力、物力资源可以实现利益最大化
C.预约参观办法实施前莫高窟的游客流量不均衡
D.科学合理地利用自然和人文资源能创造更大价值
【解析】B。莫高窟采用了预约参观办法使得游客接待量大大增加,这是合理配置资源的举措。
2.某小学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申请增购一辆校车,以加强对师生的接送能力。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否决了这项申请,理由是:校车的数量必须与学校规模和师生数量相配套。根据该校目前的师生数量和规模,现有的校车已经足够了。
以下哪一项假设最能支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决定?( )
A.调查显示,租用校车比购买校车更经济
B.该小学的校车中,至少近期不会有车辆报废
C.该地区小学适龄儿童数量今后不会有大的增长
D.该教育行政主管部门没有扩大该校师生规模的计划
【解析】D。A与原文意思无关;B未能联系前提和结论进行解释;C是说适龄儿童不会有较大增长,但是只要有增长就要增加校车,因此表述不严谨。既然学校规模和师生数量相配套,而教育主管部门不打算扩大师生数量,那么就没有必要增加校车。
3.甲、乙、丙三名学生参加一次考试,试题一共十道,每道题都是判断题,每题10分,判断正确得10分,判断错误得零分,满分100分。他们的答题情况如下: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甲 |
× |
√ |
√ |
√ |
× |
√ |
× |
× |
√ |
× |
乙 |
× |
× |
√ |
√ |
√ |
× |
√ |
√ |
× |
× |
丙 |
√ |
× |
√ |
× |
√ |
√ |
√ |
× |
√ |
√ |
考试成绩公布后,三个人都是70分,由此可以推出,1~10题的正确答案是:( )
A.×、×、√、√、√、×、√、×、√、×
B.×、×、√、√、√、√、√、×、√、×
C.×、×、√、√、√、√、√、√、√、×
D.×、×、√、×、√、√、√、√、√、×
【解析】B。此题采取代入法即可,将答案代入进行检验,看其成绩是否都是70分。
4.有专家建议,为盘活土地资源,有效保护耕地,让农民像城市人一样住进楼房是个不错的选择,这样就可以将农民现有的住房“叠起来”,从而节省大量土地资源。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最能削弱上述专家的观点?( )
A.由于农民的生活习惯,他们大多表示不愿意住楼房
B.建楼房消耗的资源与建现有的农民住房水泵的资源差不多
C.有农民表示,即使搬进楼房居住,他们也不会将现有的房子拆掉
D.农民住进楼房后远离田地,影响农业生产,会从效益上降低土地资源的利用
【解析】C。专家的建议是农民住房挤占耕地的基础上的,选项C恰恰是对专家建议的直接反驳。
5.我国酸雨主要出现于长江以南,北方只有零星分布,这是因为北方常有沙尘天气,来自沙漠的沙尘和当地土壤都偏碱性。
由此可以推出:( )
A.长江以北地区的酸性污染物排放较少
B.长江以南地区的土壤偏碱性的较少
C.沙尘天气可有效降低酸雨出现的几率
D.有酸雨的地区出现沙尘天气的几率较小
【解析】C。选项C正是对主旨的抽象概括,说明沙尘天气可以降低酸雨出现的机率。选项A是说污染物排放,原文中无法推出;选项B是说南方土壤偏碱性较少,因为酸雨少的原因有两方面:沙尘和土壤偏碱性,因此不能因为南方多酸雨就认为土壤偏碱性较少;选项D是说多酸雨地区也少沙尘天气,正好颠倒了论证的因果关系。
6.有专家认为,家庭装修中使用符合环保标准的建材只能保证有害物质的含量符合相关行业要求,并不代表完全不含有害物质,因此在装修中大量甚至过度使用建材,仍会导致有害物质累积超标。
由此可以推出:( )
A.建材行业应该进一步严格环保标准
B.建材行业应努力降低产品的有害物质含量
C.挑选好的建材可以有效避免室内空气质量不合格
D.适量使用建材才能减少室内空气中的有害物质
【解析】D。题干的意思可以概括为即使是使用合格建材,也会因为大量甚至过度的使用而导致有害物质超标,很显然D项最为合适。
7.为适应城市规划调整及自身发展的需要,某商业银行计划对全市营业网点进行调整,拟减员3%,并撤销三个位于老城区的营业网点,这三个营业网点的人数正好占该商业银行总人数的3%。计划实施后,上述三个营业网点被撤销,整个商业银行实际减员1.5%。此过程中,该银行内部人员有所调整,但整个银行只有减员,没有增员。
据此可知,下列陈述正确的有:( )
Ⅰ、有的营业网点调入了新成员
Ⅱ、没有一个营业网点调入新成员的总数超出该银行原来总人数的1.5%
Ⅲ、被撤销营业网点中的留任人员不超过该银行原来总人数的1.5%
A.只有Ⅰ B.只有Ⅰ和Ⅱ C.只有Ⅱ和Ⅲ D.Ⅰ、Ⅱ和Ⅲ
【解析】A。在撤销减员之前,打算减员3%;撤销减员之后,占员工数3%的老城三店被撤销,但是最后只减员1.5%,必然有另外的1.5%调入了其它营业网点,Ⅱ和Ⅲ说法过于绝对。
95.最近一项调查显示,近年来在某市高收入人群中,本地人占70%以上,这充分说明外地人在该市获得高收入相当困难。
以下哪项如果为真,才能支持上述结论?( )
A.外地人占该市总人口的比例高达40%
B.外地人占该市总人口的比例不足30%
C.该市中低收入人群中,外地人占40%
D.该市中低收入人群中,本地人占不足30%
【解析】A。高收入人口中70%以上是本地人,同时外地人在城市总人口中占有较大比重(大于30%),说明外地人获得高收入困难。否则如果外地人很少的话,高收入中有超过70%的是本地人也属于正常现象,也就无从谈起外地人获得高收入困难。选项B与A意思相反,不是支持反而是削弱;选项C、D谈到了中低收入人口比重,与原文无关。
第三部分结束,请继续做第四部分!
第四部分 常识判断
(共25题,参考时限10分钟)
根据题目要求,在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
请开始答题
96.下列关于法律体系的表述中,不正确的是:( )
A.法律体系由法律部门组成
B.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尚不完备
C.中华法系也即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D.法律体系是一国法律有机联系的统一体
【解析】C。法律体系是指一国所有的现行法律规范汇合而形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它由法律部门直接构成。中华法系是以《唐律疏议》为代表的中国封建法律制度与仿效制定而形成的东亚诸国的法律制度所构成的一种法系,是传统世界的五大法系之一(大陆法系、英美法系、印度法系、中华法系、伊斯兰法系),而不是我国现行的社会主义法系。
97.我国有权制定行政法规的主体,限于( )
A.国务院
B.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
C.国务院及国务院各部、各委员会
D.国务院和省级人民政府及较大市的人民政府
【解析】A。根据《立法法》第56条规定:国务院根据宪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规。
98.某省人民政府的规章与国务院某一部门的规章不一致,按照法律规定,下列做法正确的是( )
A.由国务院裁决
B.由最高人民法院裁决
C.由国务院法制办公室裁决
D.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对违法的规章予以撤销
【解析】A。根据《立法法》第86条规定: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99.我国对法律溯及力问题,实行的原则是( )
A.法在任何情况下均溯及既往
B.法在任何情况下均不溯及既往
C.法在一般情况下均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D.法在一般情况下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
【解析】D。根据《立法法》第84条规定: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不溯及既往,但为了更好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和利益而作的特别规定除外。我国在对法律溯及力问题上主张法作为指导人们行为的准则,一般只应适用于它生效后发生的行为、事件和形成的关系。故法在一般情况下不溯及既往。当然,法不溯及既往并不是绝对的。在有些情况下把新法溯及既往适用于过去的行为、事件和关系,以补充非溯及既往的不足,但是需以有明文规定为限。
100.根据我国宪法和有关法律的规定,下列构成违宪或违法的行为是( )
A.国家主席代表中华人民共和国接待外国使节
B.某自治州人民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