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黑龙江省各级机关2005年考试录用公务员和机关工作人员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试卷
说 明
这项测验共有五个部分,130道题,总时限为120分钟。各部分不分别计时,但都给出了参考时限,供你参考以分配时间。
来源:91考试网 91exam.org
请在答题卡上严格按照要求填写自己的姓名、报考部门,涂写准考证号。
请仔细阅读下面的注意事项,这对你获得成功非常重要:
1.题目应在答题卡上作答,在题本封面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
2.监考老师宣布考试开始时,你才可以开始答题。
3.监考老师宣布考试结束时,你应立即放下铅笔,将试题本、答题卡留在桌上,然后离开。
如果你违反了以上任何一项要求,都将影响你的成绩。
4.在这项测验中,可能有一些试题较难,因此你不要在一道题上思考时间太久,遇到不会答的题目,可先跳过去,如果有时间再去思考。否则,你可能没有时间完成后面的题目。
5.试题答错不倒扣分。
6.特别提醒你注意,涂写答案时一定要认准题号。严禁折叠答题卡!
第一部分 数量关系
(共20题,参考时限18分钟)
本部分包括两种类型的试题:
一、数字推理:共10题。给你一个数列,但其中缺少一项,要求你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选项中选择你认为最合理的一项,来填补空缺项。
例题:1,3,5,7,9,( )
A.7 B.8 C.11 D.未给出
解答:正确答案是11,原数列是一个奇数数列,故应选C。
请开始答题:
1.1,3,7,15,( )
A.19 B.25 C.31 D.35
2.20,22,25,30,37,( )
A.39 B.48 C.45 D.51
3.5,8,13,21,34,( )
A.45 B.50 C.55 D.60
4.8,27,64,( ),216
A.125 B.100 C.160 D.121
5.1,32,116,2512,( )
A.13360 B.13760 C.14160 D.14760
6.2,5,11,20,32,( )
A.43 B.45 C.47 D.49
7.412,379,346,313,( )
A.280 B.285 C.296 D.305
8.5,24,6,20,( ),15,10,( )
A.7,15 B.8,12 C.9,12 D.10,10
9.31,37,41,43,( ),53
A.51 B.45 C.49 D.47
10.3,15,35,63,( )
A.78 B.99 C.81 D.100
二、数学运算:共10题。你可以在草稿纸上运算,遇到难题,你可以跳过不做,待你有时间再返回解决它。
例题:84.78元、59.50元、121.61元、12.43元以及66.50元的总和是( )。
A.343.73 B.343.83 C.344.73 D.344.82
解答:正确答案为D。实际上你只要把最后一位小数加一下,就会发现和的第二位小数是2,只有D符合要求。就是说你应当动脑筋想出解题的捷径。
请开始答题:
11.一个三位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15,百位上的数与个位上的数的差是5,如颠倒各位上的数的顺序,则所成的新数比原数的3倍少39。求这个三位数( )。
A.196 B.348 C.267 D.429
12.某车工计划15天里加工420个零件,最初3天中每天加工24个,以后每天至少要加工多少个才能在规定的时间内超额完成任务?( )
A.31 B.29 C.30 D.28
13.某铁路线上有25个大小车站,那么应该为这条路线准备多少种不同的车票?( )
A.500 B.600 C.400 D.450
14.某乐队举办一场演唱会的收入是7000元,乐队的主唱分得其中的25%,另外5名成员平分余下的收入,那么他们每人分得多少元?( )
A.1750 B.1400 C.1120 D.1050
15.男女并排散步,女的3步才能跟上男的2步。两人从都用右脚起步开始到两人都用左脚踏出为止,女的应走出多少步?( )
A.6步 B.8步 C.12步 D.多少步都不可能
16.两列对开的列车相遇,第一列车的车速为10米/秒,第二列车的车速为12.5米/秒,第二列车上的旅客发现第一列车在旁边开过时共用了6秒,则第一列车的长度为多少米?( )
A.60 B.75 C.80 D.135
17.某工人用直径为50毫米的废铁片冲制垫圈,每块铁片冲4个相同的垫圈,试问垫圈的最大直径能有多少毫米?( )
A.20.3 B.20.5
C.20.7 D.20.9
18.一汽船往返于两码头间,逆流需要10小时,顺流需要6小时。已知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12公里/小时。问水流的速度是多少公里/小时?( )
A.2 B.3
C.4 D.5
19.王方将5万元存入银行,银行利息为1.5%/年,请问2年后,他的利息是多少?( )
A.1500元 B.1510元
C.1511元 D.1521元
20.如图,甲、乙、丙、丁四个长方形拼成正方形EFGH,中间阴影为正方形。已知,甲、乙、丙、丁四个长方形面积的和是32cm2,四边形ABCD的面积是20cm2。问甲、乙、丙、丁四个长方形周长的总和是( )。
A.32cm B.56cm
C.48cm D.68cm
※※※ 第一部分结束,请继续做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言语理解与表达
(共30题,参考时限27分钟)
本部分均为单选题,着重考查考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驾驭能力。
这种能力包括:对词和句子一般意思和特定意义的理解;对比较复杂的概念和观点的准确理解;对语句隐含信息的合理推断;根据上下文,恰当选用词语;准确地辨明句义,筛选信息。
注意:问题可能是选择一个词语或一个句子,使表达最为准确,也可能是考查对文字内容的理解,你的选择应与题目要求最相符合。
例题:阅读以下文字,回答问题。
板块的边界并不就是海陆的边界,大部分板块既有陆地又有海洋。作为板块边界的活动构造带有裂谷带、俯冲带、碰撞带这三种类型。大洋中[ ]数万千米的大洋中脊,中间就是裂谷。地幔物质从这里流出,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并把两边的板块不断推向两侧,裂谷是洋底的诞生地。某些陆上裂谷(如东非裂谷)可能会产生了新的海洋。与裂谷相反,位于大洋边缘的海沟是海洋板块的消亡带。洋底岩石圈在这里俯冲到大陆岩石圈之下,并潜入软流圈而消失。另外,如果边界两边都是陆地,这就成为碰撞带。随着碰撞角度的不同,这里或因挤压而隆起高山,或因剪切而形成断层,或者兼而有之。
1.[ ]处恰当的措辞是( )。
A.遍布 B.扩展 C.绵延 D.延伸
解答:正确答案是C。
2.下列判断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 )。
A.板块运动的形式有三种:碰撞、俯冲和裂谷
B.板块边界的碰撞或俯冲,和裂谷的情形相反
C.裂谷位于海洋中或海洋与陆地的交接处
D.碰撞带和俯冲带位于大洋边缘或陆地之上
解答:正确答案是B。
请开始答题:
一、阅读以下文字,回答21~25题:
科学包括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体”“用”同一,不可分割。科学精神是求真、创造、批判和坚持的精神,[a]便具有深刻的人文[b]。
百年来,中国急切摆脱贫困落后的状况,在经济建设中“技术至上”的倾向日益强化。重“用”轻“体”,科学日益丧失形而上的“道”的地位而走向形而下的“器”。我不赞同[c]时下[d]中国[e]社会的[f]“科学主义”的批评,中国的科学基础总体上还很薄弱,不能不加分析地将西方社会的非现代化和非科学化思潮引进中国;但20世纪后半期中国社会“技术至上”的强化、人文精神失落的倾向,也确实应引起我们的警惕。
艺术与科学是相通的。这种相通并非仅仅工具手段的沟通,更重要的是“体”的沟通, “以人为本”,重视人的存在,人的关怀。中国社会正努力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变,这种转变要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实现,更要在包括思维方式、价值原则、人生取向等思想文化领域中实现。中国社会不仅要实现现代化,更要追求现代性。科学与艺术的相通、互动,将为这种转变开辟出一条崭新的道路。
21.[a][b]处恰当的措辞是( )。
A.自身 意义 B.自身 意味 C.本身 意味 D.本身 意义
22.“对于”应填入第二段的位置是( )。
A.[c] B.[d] C.[e] D.[f]
23.文末所说的“现代性”是指( )。
A.科学与艺术的相通、互动 B. “体”与“用”的统一
C.思想文化方面的“现代化” D.使科学恢复“道”的地位
24.对文中“体”与“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科学精神与科学方法 B.人文精神与科学主义
C.民主思想与科学技术 D.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
25.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科学”包含“体”和“道” B.东、西方的“科学主义”不同
C.重“用”轻“体”倾向应引起重视 D.应高度重视科学、艺术的相通互动
二、阅读以下文字,回答26~30题:
21世纪,富人与穷人的健康问题将空前紧密地交织在一起,疾病的全球化意味着人们健康的相互依存。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消除卫生发展的障碍》报告指出,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各国的稳定和经济发展。目前,在全球的死亡青年和儿童中,半数以上是罹患①了诸如艾滋病、疟疾、肺结核、麻疹、腹泄②和肺炎等传染病。仅1998年一年,这些疾病在全世界就夺去了1100万人的生命。以艾滋病为例,自1981年在美国发现首例艾滋病以来,艾滋病病毒在全球以惊人的速度蔓沿③,逐渐[ ]成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全球性问题。目前,在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能发现艾滋病病毒的感染者,一些国家的成年艾滋病患者已超过其总人口的1%。据不完全统计,截止④2000年底,全世界有2200多万人死于艾滋病,3610万人正忍受艾滋病的折磨,艾滋病毒已跨越国界,任何希望把艾滋病挡在国门之外的想法都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全球气候变暖也利于某些疾病的传播。曾经a只限制b在世界c某些地区发作的登革热和疟疾现d正在向新的地区扩散。因为在过去15年中,北部许多地区变得更加潮湿和温暖,使蚊子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滋生,疟疾的发病率明显上升。随着地球气候的变化,许多疾病的全球化将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26.①②③④没有错别字的一词是( )。
A.罹患 B.腹泄 C.蔓沿 D.截止
27.文中[ ]处恰当的措辞是( )。
A.演变 B.演进 C.演绎 D.演化
28.文中abcd四个词中不可删的是( )。
A.曾经 B.限制 C.世界 D.现
29.文中划线句子的意思是( )。
A.艾滋病的传播是无情的,其扩散趋势是不可阻挡的
B.在无情的艾滋病世界中,是没有我们和他们之分的
C.艾滋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杀手,是目前最危险的敌人
D.各国目前面临的共同问题是如何阻挡艾滋病的传播
30.本文支持的观点是( )。
A.艾滋病、疟疾、肺结核等传染病是当今人类面临的主要杀手
B.地球气候的变化使传染病的扩散成为日益严重的现实问题
C.疾病的全球化使得不同国家、不同阶层人们的健康紧密相关
D.病毒和细菌严重地威胁着发展中国家的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
三、阅读以下文字,回答31~33题:
任何物质产品,都会因消费而消失,而知识却在“消费”中永生。任何物质产品在交换中都会因为“给了别人,自己就没有了”;而知识却在交流中“给了别人,自己仍然有”。物质产品的消费,往往是以亡其载体,灭其信息的毁灭性消费方法进行的,而知识的“消费”过程则不会亡其载体,灭其信息,而是从不同的载体上不断转移,或者是由非生命载体向生命载体转移(读书、授业等),或者是由生命载体向非生命载体转移(论著、设计等)。
物质产品的主要属性,在生产它的过程中便一次性地确定下来。但是知识不然,同是一种知识,对于不同知识结构的“消费者”来说,用场各不相同。同一种无线电知识,家庭主妇的“消费”,仅在于开关电视机;科学家的“消费”则表现为用奇妙的微分方程获得电视的最新理论。
正因为知识的使用价值的再生性,带来知识使用价值的第四个特征:馈赠性。比如,我们今天利用牛顿定律,无须向英国交税;我们运用欧姆定律,也无须向德国支付专利费用,等等。这些都表现了知识使用价值的特殊性质。知识是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大家共享的特殊资源,向自然索取馈赠,最关键是向知识索取馈赠。
31.“消费”在文中的特定含义是( )。
A.物质的耗费 B.精神的耗费
C.使用 D.既是物质的耗费又是精神的耗费
32.“生命载体”和“非生命载体”分别所指的是( )。
A.消费者和物质产品 B.人的头脑和书籍资料
C.运用知识的人和精神产品 D.读书、授业等和论著、设计等
33.本文的论题是( )。
A.科学劳动不同于一般劳动 B.知识使用价值的特点
C.必须重视知识的使用价值 D.消费知识的过程是脑力劳动的过程
四、阅读以下文字,完成34~37题:
目前生态学家谈论最多的话题是:温室效应将使地球气温急剧上升,造成南北极冰雪融化,沿海大片土地将被淹没。有人则认为,CO2浓度增加导致气温上升使植物光合作用能力相应提高,可以促进农业的发展。再者,由于绿色植物反馈调节的影响,结果也绝不会那样严重。
学者们通过精密的实验对以上说法持有如下见解。他们说,按一般理论,大气中CO2含量的增加,会促进光合作用,植物因此增长加快并净化环境将是情理之中的事。但事实却是:在CO2富集的环境中,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效率往往在开始时有所增长,但不久就缓慢下降。而且即使光合作用随着CO2的增加而提高,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有的学者还担心,温室效应使得寒冷地区部分冻结着的泥碳解冻后暴露给分解菌,经细菌的作用而释放出的CO2数量十分可观,这样看来,还真有点“得不偿失”呢!
如果学者们的论证是无懈可击的话,那么,把环境保护的希望寄托于绿色植物的自净作用的认识,。
34.对文中划线的词语,解释准确的是( )。
A. “温室效应”:指地球气温急剧上升
B. “反馈调节”: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C. “以上说法”:指对温室效应危害的异议
D. “他们”:指不同意生态学家意见的学者
35.第二段末尾说的“得不偿失”,意思是( )。
A.即使光合作用的效率增长了,植物生长也不一定加快
B.地温上升所带来的好处,远远赶不上它带来的危害
C.细菌作用释放出的CO2,不能满足植物光合作用的需求
D.植物光合作用吸收的CO2,远不如细菌分解释放出的CO2多
36.下列陈述,不符合文意的是( )。
A.本文不同意生态学家的预言,否定了温室效应有害的观点
B.CO2增加是否促进光合作用,理论推断与事实未必完全一致
C.对绿色植物的反馈调节作用,学者们并不都持乐观的态度
D.本文引述了有关温室效应的不同意见,也表明了自己的倾向
37.在第三段结尾处的横线上填入的最恰当文字是( )。
A.当然是比较合理并可以实现的 B.显然是过于简单而不够客观的
C.就过于一厢情愿,太没有水平了 D.虽然有理论依据却令人难以接受
五、阅读下面的短文,回答38~41题:
日本邮政省决定,自1998年度开始,正式开展使飞艇滞留在2万米高空平流层、以其.①作为电波中继站的技术研究。这一研究将成为继人造卫星后新一代地面信息通信系统的基础开发项目,其.②特征是使过去尚未被利用的微波频带得以应用。此计划名为空中网络计划,邮政省打算以此建立第二个国内电话网。
飞艇滞留的高度远远低于同步卫星的3.6万公里和低轨道卫星700~10000公里高度,可使高频带电波——微波得到很好的利用。微波绕避障碍物性能差,因此在地面通信系统和滞留高度很高的卫星通信上难以使用。但是其.③信息传输容量是目前我们用来进行通信、广播频率电波的数千倍。目前一颗通信卫星大约可容1.6万~4万路电话,其.④制造成本约200亿~400亿日元,而一架飞艇造价仅为数十亿日元,可容20万路电话。空中网络计划预计有30架左右的飞艇就可以覆盖整个日本。
日本科技厅也在积极参与这一计划,打算利用这种飞艇开展臭氧密度、地球环境监测及灾害监视等。邮政省和科技厅计划在1999年着手展开小型实验机的实验,以期在2002年实现数字化通信广播的技术革新。
38.对文中加点的“其”字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其①与其②指代的对象相同 B.其②与其③指代的对象相同
C.其①与其④指代的对象相同 D.其②与其④指代的对象不同
39.根据文意,下列对“微波”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
A.微波是一种频率高于目前用来进行通信的电波频率的电波
B.微波难以到达滞留高度很高的通信卫星,但容易达到低轨道卫星的高度
C.微波的信息传输量很大,可达现用通信电波信息传输量的数千倍
D.微波可被发送到滞留在2万米高处高空平流层的飞艇,再被送返地球
40.对“空中网络计划”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该计划要利用飞艇使过去尚未被利用的微波频带得以利用
B.该计划要用30架左右的飞艇建立起第二个可以覆盖整个日本的电话网
C.该计划要用容量大、成本低的低空微波电话网取代卫星通信电话网
D.该计划不仅可以实现通信广播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