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影响,而士大夫又通过这种舆论工具与宦官集团作斗争,应该说,这是有积极作用的。
但明代士大夫还有一种风俗,即争意气而不争是非。明代君臣尤喜意气用事,君臣之间一再意气相争。如明神宗因为立储一事与大臣反复较量,最终不得不屈服于众意,但失意后的皇帝竟然置江山社稷于不顾,深居后官不问国事,创下皇帝不上朝的纪录。不仅君臣之间争意气,臣僚之间也互相以意气用事。景帝时,甚至有廷臣群殴,当场捶杀政敌。这就是所谓“士大夫峻门户而重意气”。
当清议风气与这种意气之争结合到一起时,清议往往沦为党争的工具,对政局产生诸多消极影响。正如首辅叶向高所云:“今日世道,得清议之力,亦受清议之苦。”尽管东林党以正人君子自居,但就连最敬佩东林人士的黄宗羲也承认,“东林中亦多败类,及攻东林者,亦间有清操之人。”他们过分严于君子小人之辨,以自我为中心,只要有人与自己意见相左,即视为小人。
由于“居官有所执争,则清议寓然归之”,因而在晚明愈演愈烈的清议风气还直接影响到朝廷政令和朝廷决策,经常是一个建议或措施尚未出台,就招致众多清流之士的抨击议论。他们引经据典、海阔天空地大加反对,使得不少救国良策泡汤;廷议国事不以大局为重,对方说是,我必说非,互相扯皮,争论不休,“上与下异心,朝与野异议”,使朝政难于达成一致。史称:“比者不容于清议,而争则名高。故其时端揆之地,遂为抨击之从,而国是淆矣。”
晚明清议影响之大,在朝廷用人问题上也多有反映。其时,对官员任免甚至是边关将帅的选用,往往不论真才实干,先论人品如何;考量官员功过也不计国计民生,而一味穷究他们的只言片语:“今之国语乡评,皆绳人以细行,细行一亏,若不可容于清议,至于大节都脱略废坠,浑不说起。”
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在晚明政治中,不少人就是因为无意中触动这张清议大网,最后稀里糊涂丢了乌纱帽甚至身家性命。熊廷弼、孙承宗、袁崇焕等一批叱咤沙场的名将都未能逃脱这张巨网。
在那个社会动荡、经济混乱、烽烟四起、亡国之祸迫在眉睫、救亡图存刻不容缓的时代,“东林之持论高,而于筹敌制寇卒无实着”。更有一批褊狭、迂腐的所谓清议君子以舌为枪、唇为剑,在政争中党同伐异、混淆是非,而明朝江山也在这喋喋不休、重意气而轻是非的清议声中走到尽头。
——户华为《重意气轻是非的晚明清议》,有删改,载2006年4月16日《光明日报》
27.以下对“清议”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清议起源于明朝,以民间舆论为主
B.明朝风俗最坏的地方也尚存清议
C.清议主要是对官员道德的品评
D.清议沦为党争工具的主要原因在于争意气而轻是非
28.有关“清议”积极意义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清议对古代官场的政治运作具有积极作用
B.清议能在一定程度上维持纯正的社会风俗
C.在免于意气之争的年代,清议能够产生救亡图存的良策
D.清议的作用最大地体现为对政事的监督
29.有关晚明清议重意气而轻是非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晚明清议重意气而轻是非在朝在野都有所表现
B.晚明士大夫峻门户而重意气即是以清议相区别
C.为清议所忽视的常常是事物矛盾的主要方面与具体可实施的问题解决办法
D.晚明清议囿于君子小人之争,并以争辩为高明而不论是非
30.以下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东林党人“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但过于以自我为中心,终成为以清议误国之祸首
B.孔子说:“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如果士大夫坚持这样的原则,或许可使清议免于沦为党争的工具
C.重意气而轻是非的清议是袁崇焕等名将之死和明朝灭亡的原因之一
D.科学评价清议的作用对正确引导当今舆论也具有积极意义
第一部分结束,请继续做第二部分!
第二部分 数量关系
(共15题,参考时限15分钟)
本部分包含两种类型的试题:
一、数字推理。下面的数列都缺少其中一项,请仔细观察数列的排列规律,然后从四个供选择的选项中选出你认为最合理的一项来填补空缺项(共7小题,每小题1.2分,共8.4分)。
【例题l1, 3, 5, 7, 9, ( )。
A.7 B.8 C.11 D.未给出
解答:正确答案是11,原数列是一个等差数列,故应选C。
31.59, 33, 18, 8, 5, ( )。
A.O B.1 C.2 D.3
32.18, 13.5, 12, 11.25, ( ).
A.9.75 B.10.5 C.10.8 D.11
33. 2, 1, 5, 11, 111, ( )。
A.1982 B.1678 C.1111 D.2443
34.2, 10, 6, ( ), 3, 15。
A.5 B.4 C.2 D.0
35.60, 90, 108, 120, ( )。
A.147 B.138.42 C.128.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