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去年发生了吸毒母亲饿死自家女儿,今年又发生了“幼儿园”变成了“药儿园”。这些事件带来的不仅仅是对身体的摧残,还有深深的掩埋在内心的恐惧,甚至如果不及时疏导,还会有在长大后对社会的报复。
对于这些于未成年人的人身伤害的防治,需要全社会梳理起保护儿童的共识,需要人大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需要全社会对于类似事件的监督,需要政府转变观念进而从专业社会组织购买社会服务。
多年的计划生育政策已经造成了大量的421结构家庭,孩子成为了皇帝,但是那种“爱”却选错了着力点。随着频发的未成年人的身心安全问题,如何关注未成年人的“心”健康成为了话题。这需要国家,社会,学校,家庭需要共同努力,守护民族的未来,托起未来的希望。(结论,呼应论点)
参考范文二:
关爱未成年人,从“心”开始
一百年前,梁启超的《少年中国说》指出了中国繁荣复兴的关键在于少年,更是留下了少年强则国强的传世之言。一百年后,中国的孩子们在身体素质、脑力测试、推理能力等方面的指标都已经取的了长足进步,似乎我们的强国计划已经有了保障。但是,如果我们转换一下视角,从另一个角度去审视强国标准的话,不难发现在“身强”的背后却是“心弱”的尴尬,诸如在未成年人群体里犯罪频发、抑郁症程度加重等等问题始终困扰着我们。如果不从根本上解决青年人“心理弱势”的窘境,强国梦就缺少了一个强有力地支撑,那么到底如何才能走出这种“身强心弱”怪圈呢?建立三位一体的未成年人心理保护机制刻不容缓。(引言式开头,得出中心论点,250字左右)
首先,避免家庭教育理想化。当今社会,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扬名立万、赚大钱、当大官的想法几乎是所有家长培养孩子的通用思维方式,仿佛只有名和利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功的标准,也是一个人人生价值的最终体现。这种理想化的教育理念严重的压抑了未成年人的思维拓展空间,他们本来处于人生中思维活跃的时期,但是过度的想法压抑和观念灌输,制约了他们的想法。针对这个问题,一方面我们要通过电视媒体、网络宣传、专家讲座等多种方法改变家长固有的、传统的“唯名利论”思维模式,另一方面我们要多在“疏”上下功夫,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让他们多和父母进行高品质的沟通,多进行想法的交流,避免因为观念冲突导致的家庭关系紧张现象,走出家庭教育理想化的误区。(第一分论点)
其次,抵制学校培养应试化。在当今“一考定终身”的大背景下,学校的应试化培养已经成为了一个家长认可的教学模式。家长似乎只关心自己的孩子考了多少分,排了第几名,而孩子到底开不开心,心理是否健康都成了关注的次要目标。而学校方面的做法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心理教育的边缘化。这种以分数论英雄的衡量标准,会严重影响对学生的综合考察。很多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都患有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更是出现了“校园暴力事件”“李某某轮奸案”等惨剧。面对这个现象,我们必须正视心理辅导、矫正机制的重要性,建立未成年人的心理咨询室,定期进行心理问卷调查,对有问题倾向的学生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建立源头控制、常态管理、应急处置相结合的校园心理问题解决机制。(第二分论点)
最后,改革政府管理体制化。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政府在未成年人的问题上,一直处于“力不从心”的尴尬境地,政府的过度干预是一个重要的因素。一方面政府机构设置臃肿,各类经费剧增,难以工作连续性,另一方面,一些政府部门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时效率不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引起诸多不满,归根结底就是体制性壁垒的阻碍。针对这个情况,其一、政府可以通过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并授权其对社区青少年工作的行政管理职权来缓解自身工作强度;其二,在组织结构上,设立相关对接机制,让专人负责社区青少年事务的行政管理工作;其三,在具体工作领导、指导上明晰责任,由市、区政法委和有关部门直接承担。(第三分论点)
要做到真正的“少年强”,不紧身体要健康,更要有一个健康的心灵,要想推动国家的新发展就要从“心”开始,从内着力,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推动未成年人茁壮成长,才能够给实现中国梦提供强有力地人才支撑,才能够实现国家的强盛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结论,呼应论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