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应届毕业生给简历注水的手法也一招高过一招。
风靡“四、六级证书”的时代已经过去,为了吸引用人单位的眼球,一些大学生不仅要“优异的专业成绩”,更要“辉煌的实践经历”。写上令用人单位看了满意的实践评语,到校外的“复印店”盖上几个单位的“公章”,大学生手里仿佛又多了几块厚实的敲门砖,找工作确实也更有了把握。
这样造假,真能增加竞争的砝码吗?其实造假的大学生也知道,很多证件都可以上网查询,这点作为招聘单位也非常清楚,只要上网查询一下,是真是假立刻就能鉴别出来。可管理、法律上的漏洞,使得造假对一些大学生来说,却不失为一种补救手段。
我国对假证的管理,存在重制售轻使用的不足,也让一些大学生甘愿铤而走险,甚至明目张胆地排队去做假证。造假证被发现,学生不会遭到退学的厄运,反正是毕业了;而且假证跟其他的假货不同,其他的假货一般是制造者受益,使用者上当受骗,但制售假证却是个例外,制造者和使用者都能受益,甚至使用假证的人受益更大。
个人能力和学历挂钩本来就是个错误,几年来“高学历不如高能力”的观点,确实逐渐深入人心。可现实的残酷,让大学生们对用人单位能有这种观念抱有一定的怀疑态度。实际上,一方面用人单位想找真正有能力的人,但是另一方面他们又高姿态地以证件为门槛。
再者是社会所提供的求职渠道太窄,自荐材料成了大学生能否迈入企业大门展示自己的“敲门砖”。可以说,人才市场招聘会成了用人单位的简历搜集会,过后,用人单位再根据大学毕业生自荐材料描述的情况确定面试对象。
医治大学生为应聘作假的“顽疾”,一方面需要大学生有诚信求职的理念;另一方面,也需要用人单位树立正确的用人观,同时,全社会共同努力,探索拓宽大学生求职渠道的办法。
其实不妨建立起一个伴随大学生就业的诚信制度。大学生为找工作造假几乎没有任何成本,事发后最多落个被辞退的后果,但也是用人单位和造假人“你知我知”,不少人就会突破道德限度进行造假。
但当造假成为成本高、风险大的行为,求职造假的劣迹会得到相应的记录,一有造假行为就会输入其求职档案中,伴随终身,那么想造假的人自然会有所顾虑。如像证书验证的系统一样,由相关部门建立一个“求职诚信网”,供用人单位查询就业者是否有求职行骗经历,曾造假者便无所遁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