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2010年广东省广州市公务员录用考试申论真题(二)
2016-03-13 10:05:27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受实习生,企业积极性不高。”

10.与发达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人口红利只通过劳动力数量增长让社会总产出更低廉、更丰富,以及劳动力的流动和资源配置推动劳动生产率提高两种机制发生作用。长期以来我国由于较为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供给和廉价的劳动力,企业得以克服资本边际收益递减规律的作用,以低廉的劳动密度型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上获得优势,实现了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增长。与此同时,也形成了过分依赖增加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的增长方式。

  从这个意义上而言,中国第一次人口红利的消失并不可怕,反而有可能成为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转型的倒逼机制。为此,在总体布局上,必须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把人力资源建设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避免陷入“低收入—低教育投入—低可行能力—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从而为人力资本可续发展扫除制度障碍,使经济发展的成果通过促进人力形成转化为人的全面发展。

11.2010年春节刚过,东部沿海地区就出现大规模用工短缺。珠三角缺口超200万,其中,广州预计缺工量达15万,特别是餐饮业的前台和楼面服务员。平均1名求职者,有近5个对应岗位可供选择,东莞缺工更为严重。此外,沪、苏、浙、闽和广西北部湾等地,都出现不同程度的缺人现象。

  珠三角地区在2004年初现用工短缺时,更多人相信,这仅仅是局部和暂时的结构性劳动力短缺。但不久之后,长三角地区也出现了用工短缺。

  据浙江省就业管理服务局的数据显示,2005年第三季度全省劳动力缺口为29万多人,到了2007年,浙江省劳动部门指出,第二季度全省劳动力缺口约86万人,劳动力资源仍供不应求。第二季度,浙江省对专业技术人员需求量约为15万人,而这方面求职人数仅有8万多,出现了有岗位而无合适人选的尴尬。

  实际上,用工短缺已经从沿海涉及到内地,呈加速蔓延趋势,随着我国经济战略调整,中西部地区开始迎头赶上,随着企业纷纷向中部地区搬迁,原来作为输出地的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等省份的用工短缺现象也陆续出现。

  另据新华社报道,中国农村富余劳动力无限供给的情况在未来几年会出现变化,该情况在中国人口第一大省——河南省已经初现端倪,劳动力供应预计在2013年至2014年到顶。

  河南目前有1亿左右人口、23200万富余劳动力,不仅是中国第一人口大省,也是中国劳务工第一大省,到去年底,全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数超过2200万人。不过总量增速近几年明显降低,2007年,新劳动力200多万,2009年则不到110万。

  与此同时,作为“民工源头”的中国西部地区,也开始提高工资,完善社会保障,甚至出台政策,限制劳动力输出,与东部争夺劳动力资源。中国劳动力供应已发生由“无限供给”变为“有限剩余”的重大转折,意味着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将会经常出现。

12.民政部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司司长王振耀日前在天津举行的2009中欧社会论坛上透露,目前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人口已达1.69亿,且每年以1000万的速度增加,王振耀表示,1.69亿是个庞大的市场,可以撬动1万亿元规模养老产业。

  曾有专家指出,养老产业是个龙头产业,不仅包括老年用品餐饮、医疗、房地产等产业,而且对上下游的产业,如建筑、钢材、水泥、机械、彩电等行业具有显著的经济带动效应,仅以养老床位测算,按照国际通行的5%老年人需要进入机构养老标准,我国至少需要800多万张床位,而现在只有约250万张,缺口达550多万张,以平均每张床6万元的建设成本,光床位建设就有3000多亿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以拉动至少1500亿元的投资。

13.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07年人口与劳动绿皮书》指出,近年来,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现象正由沿海向内地蔓延,农村青壮年劳动力正逐步向供不应求转变。研究报告表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15岁到59岁)供给增长率在2004年首次出现下降,预测到2011年左右,劳动年龄人口开始不再上升,2021年开始绝对减少,该课题负责人、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呼吁决策者警惕:到2013年中国的“人口红利”可能转变为“人口负债”。

  据人口学家统计,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人口生育高峰,形成了当前和未来20年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维持在65%以上的较高水平。这意味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实际上是享受了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10年内人口大幅增长带来的“红利”。在中国持续20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中,资本贡献率为28%,技术进步和效率提升的贡献率为3%。其余全部是劳动力的贡献。

  而这样的“红利”已不太可能在下一个10年乃至20年继续出现,1990年至2002年,乡村人口减少了2658万人,并且这一数字还在持续扩大之中,这意味着农民工的来源已经出现了萎缩。

  各种迹象表明,中国劳动力不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了,中国的劳动力供求形势正在发生根本性的转变,面对这一转折,靠廉价劳动构造经济起飞的“世界工厂”需要转换思维了。劳动力无限供给的终结,意味着传统的经济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发掘一条持续发展的替代途径至关重要。

14.“未富先老”的老龄化趋势,提前进入的低生育阶段,8090后青壮年的新就业观,结构性劳动力失衡,都展现出不少专家的担忧正在变成现实,中国经济赖以高速增长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十年后可能将难以为继。

  一直以来,“人口红利”都被认为是造就“中国经济增长奇迹”的重要因素。按照流行的观点,“人口红利”消失所带来的风险主要有三:其一,“人口红利”的消失将降低劳动力成本低廉的比较优势,使中国依赖出口的“增长发动机”大受影响;其二,“人口红利”的消失将降低居民储蓄率,影响到中国的资本形成,进而降低经济增长;其三,人口老龄化会给社会保障带来巨大挑战。

  尽管对中国“人口红利”是否真的正在消失还存在争议,但可以肯定的是,仅仅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将不能保证中国经济的持续增长。

 

三、申论要求

1.根据所给材料,归纳中国当前“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的原因。(30分)

要求:(1)紧扣材料,概述全面,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语言简练,表达准确。

2)字数在350字以内。

 

2.参考所给材料,围绕“中国应如何创造未来的人口红利”,写一篇文章。(70分)

要求:(1)全面分析,自拟题目,不必以行政公文形式写作。

2)论述深入,观点明确,论证充分,逻辑严谨,语言流畅。       [申论范文]

3)篇幅不少于1200字。

 

   

 

1.答案提示

  中国当前“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主要原因有:

  一是生育高峰期带来的劳动力将逐渐减少。当前的“人口红利”主要得利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10年内的人口大幅增长所带来的丰富劳动力,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大幅降低。

  二是人口结构提前进入老龄化阶段,老龄人口比例较高,劳动年龄人口比例将逐渐降低,劳动人口抚养比加重,尤其是农村青壮年劳力逐渐减少,劳动力将供不应求。

  三是农村教育水平发展落后,技能培训力度不足,导致农村劳动力素质与现代产业需求矛盾凸显,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将经常出现。

  四是劳动力流动结构发生变化,农民工返乡就业比例加大,进城务工人员数量逐渐减少。

 

 

2.答案提示

积极应对 多措并举 创造新一次“人口红利”

  “人口红利”是指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口红利”为我国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突出的贡献。由于计划生育政策实施前十几年的高出生率带来了改革开放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增加,使我国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获得充足的劳动力供应和廉价的成本,得以在国内外市场上占据优势,实现较长时间的经济持续增长。但近年来,计划生育政策带来的低出生率的效果逐渐显现,劳动力人口总量下降,结构性劳动力短缺由沿海扩展到内地。尤其是2010年各地“用工荒”的出现,预示着我国单纯由劳动力数量的增长带来的第一次“人口红利”期即将结束,依靠廉价劳动力起飞的我国经济到了转变思维的时刻。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只要我们积极应对,多措并举,我们还能创造出第二次“人口红利”。在当前形势下,我们要把重点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引进先进科技和科学的管理,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核心竞争力,规避当前“人口红利”枯竭带来的巨大风险,将经济增长的源泉从依靠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转移到依靠技术创新能力为主上来,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利用的可持续的发展道路。

  二是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大力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一方面要加大教育普及力度,贯彻落实九年义务教育制度,加大对农村的教育投入,广泛开展技能培训,加大对职业培训学校的资金投入,制定相关的税收减免政策,推动培训学校产学合作,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水平;另一方面要扩大城市劳动力供给、抑制劳动力成本过快上涨,延缓劳动密集型产业比较优势丧失的速度,为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赢得时间。

  三是高度重视“人口红利”,将应对当前“人口红利”期消失和创造新的“人口红利”提到战略层面上来。首先要把解决农民工就业、保障农民工权益纳入基层干部考核体系,增强基层干部的服务意识;其次要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完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推广“新农合”制度,扩大农村养老保险覆盖面,减轻人口供养负担;最后要逐步转变城乡二元体制,促进农民工向市民转变,保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建立农民工权益保障机制。

  四是促进劳动力的有效利用。充分利用当前人口转变造成的人口年龄结构的特征所创造的财富,发展规模养老产业,开拓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大劳动力的流动性,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清除劳动力转移制度性障碍,促进劳动分配公平。同时,要缩小城乡劳动力价格差距,逐步实现全国劳动力统一市场的形成;提高社会的健康水平、受教育水平,适度后推社会劳动年龄、退休年龄,保持劳动力相对充足。

  第一次“人口红利”行将消失是必然的,它带来的不仅仅是挑战,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倒逼机制,抓住这次机遇,积极创造第二次“人口红利”,有利于综合国力的增强,有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有利于小康社会蓝图的实现,可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09年广东省广州市申论真题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