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下六合彩的出现,正好带给农民一种“暴
富”幻觉。不劳动不流汗,花1元钱买中一个特码就能净赚39块钱,当第一个敢于“吃螃
蟹”的农民尝到甜头之后,其他人便趋之若鹜。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农村精神文化生活贫乏,
地下六合彩在极度刺激农民暴富欲望的同时,也像传销一样,从精神上牢牢控制农村码民。
材料三:
文化是一个地区文明的标志,也是社会发展的动力。东莞市历史源远流长,民俗文化积淀深
厚,名胜古迹甚多,传统的民间艺术活动历久不衰,现代文化蓬勃发展。
东莞为岭南古邑,历史悠久,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分布着许多古村落、古建筑、革命历史
旧址等各种历史文化遗迹,人文景观丰富多彩。现有全国文物保护单位2个、省级文物保护
单位11个以及大批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如中外闻名的虎门销烟池、沙角炮台、威远炮台
等抗英古战场遗址、可园、蒋光鼐故居、袁崇焕纪念园、燕岭古采石场遗址、村头村遗址、
南社村古建筑群、大岭山抗日根据地旧址等,成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旅游胜地。
继承优秀的文化传统,东莞市历来重视文化设施的建设。改革开放以来,建设了一大批文化
广场、影剧院、文化活动中心、青少年活动中心、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为活跃农村文化打下
了基础。
东莞市农村的民间艺术活动,既保留了传统的精华又不断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群众文化活
动形式多样、丰富多彩。“南国红豆”——粤剧,在东莞城乡十分流行,而且还创造了不少
现代剧,道滘镇、麻涌镇被誉为“中国曲艺之乡”。
醒狮、舞龙等传统民间艺术又呈现出勃勃生机,近几年参加国际国内大赛屡创佳绩。石排镇
中坑村被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长安镇被命名为“舞狮之乡”、樟木头镇也有“麒
麟艺术之乡”的美誉。
群众性的文学艺术创作、企业文化、文艺演出层出不穷,精品众多。很多镇区还成立书画、
摄影、科普、集邮、收藏、盆景、兰花、舞蹈、客家山歌等协会,经常举办形式多样的作品
展览和演出加强与国内外的文化交流。
东莞歌舞团的成立开创了东莞文化的新格局,高水平的艺术演出在广大城乡很受欢迎,大大
提高了东莞文化的艺术品位。广大城乡群众积极开展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文化娱乐健身活
动。移风易俗、兴利除弊、破旧立新,广场的健身舞、交谊舞、太极拳等成为农村文化的新
亮点。
材料四:
近年来,送戏下乡、送电影下乡、送书下乡⋯ .形式多样的文化下基层活动在全国各地如火
如荼地展开,把欢乐送进千家万户,把先进文化带进广阔的农村,播撒着社会和谐的种子。
中国文联和各文艺家协会组织为基层送去欢乐的还有送电影下乡活动。“特别是‘2131工
程’的实施,有效地遏制了农村电影持续下滑的趋势。2005年农村电影放映达365万场。”
广电总局电影局局长童刚说,为满足各族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一些地区还专门把民族
语译制电影送到少数民族聚居的山区、牧区。中宣部、中央文明办、广电总局于2004年开
始实施的“电视进万家工程”,已经为12万户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太行山革命老区的贫困
家庭送去了“好老师”,受赠地区涉及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山西、广西、云南7
省区。中宣部有关负责人说:“这项工程的实施,使电视已成为推广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的有
效途径。”
仅仅是“送文化”难以跟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需要。为使农村文化可持续发展,把“送
文化”变为“种文化”已成为许多人的共识。为此,文化部把“文化扎根”作为“文化下
乡”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培养基层艺术人才,2002年以来,文化部连续4年分别在西藏、
新疆、内蒙古等省区举办了15个西部艺术人才培训班,邀请全国的知名专家、艺术家、学
者授课,内容包括戏剧、音乐、舞蹈、杂技、舞台美术等多个艺术门类,近1000名西部文
化工作者参加了培训,为西部培训了大批专业艺术创作和表演人才。另一方面是加强基层文
化设施建设。文化部提供的数字显示,目前全国共有县以上公共图书馆2709个、文化馆3228
个、文化站38588个,已初步形成县、乡(镇)文化网络,成为先进文化的“传送带”。农
村里有了不走的文化工作者队伍,有了不拆的文化活动场所,丰富的文化生活、科学的生产
方式、文明的生活观念就这样留在了农家院落。
目前某省农民自办文化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主要是农民自办书屋、农民文化大院、农村个
体电影放映队、民办剧团。这些农民自办文化扎根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并以其丰富
的内容、灵活的形式,赢得了基层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记者在山西部分地区采访了解到,
这些由农民主动创造并形成特色的文化内容和形式,紧贴市场,在“为民送乐”的同时还向
农民传播了文化科学知识。统计显示,山西省现有农村文化大院569个、农民书屋498个、
农村个体放映队424个、民办剧团341个。其中,民办剧团突破了传统的单一艺术表演格局,
许多剧团不仅演戏曲,还能根据需要表演歌舞、说唱、小品、曲艺、乐器独奏或合奏等。这
些演出在表演上更趋生活化、趣味化,深受农民欢迎。
材料五:
据去年10月“中国乡村发现网”刊登了一篇调查文章称,在一次对农村居民985人的调查
活动中,电话采访787人,实地调查198人,在回收的985份问卷中,有705人认为自己的
村镇没有举办过文化下乡活动,占总人数的71.57%。从调查情况来看,对当前“文化下乡”
活动很满意的占27.04%,比较满意的有40%,认为一般的有25.56%,而不满意的占了7.41
%,在这部分不满意的人中,最主要的原因也还是认为举办的次数太少,这部分占不满意人
数的51 . 69%,其中有33.70%认为只有形式,没有意义,大约16.22%的人认为脱离了
农村实际,从而丧失其本来的作用,有5.74%的被调查者认为当地会经常利用农闲、庙会、
集市以及节假日来组织文化娱乐活动,25.64%的表示只是偶尔,而有68.62%的表示根本
没有。从这些数字中,我们看出当前农村群众娱乐性活动举办之少。35%的被访者认为当地
具有县文化馆,36%的认为当地有县图书馆,33%的认为有乡镇综合文化活动室,只有19%
的认为当地有行政村文化教育活动室,而有高达43%的认为当地以上几项设施都没有。38
%的被访者认为农村还存在封建迷信活动,21%的认为网吧会向未成年人开放,10%的认为
存在盗版,5%的认为存在黄色淫秽现象。
材料六:
今年1月,全国人大代表黄裳裳、华岩、柴修连、王明丽等人赴安徽经济欠发达地区进行调
研发现,贫困地区基层文化发展滞后,亟待进一步推进农村文化建设。
(调研手记)乡镇机构改革后,文化站与广播站合并为文广站,或将文化站纳入农业社会综
合服务站,农村文化工作缺乏管理,离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的文化建设相距甚远。太和县旧税
镇镇长对一位人大代表说:“撤销了文化站,基层文化工作无人过问了。广播哑了,群众在
家看黄色录像带,无人管理,乡镇开会只面对乡镇的党员、干部,上面的精神到基层又哑了。”
基层干部用“哑”这个词来形容农村文化无人过问,农民的健康文化生活匮乏的状况。
(问题症结)代表们认为,产生这样的情况有几个原因:一是农村文广并站后不能形成合力。
本来文广合并有利于“大文化”资源统一管理,统一使用,充分发挥文化和广播的优势。但
根据调研的情况来看,相当一部分乡镇甚至没有人任文广站长,文化工作无法开展。另外,
文广站已合并的乡镇人员编制减员,已出现基层文化专职人员的断层。二是领导重视力度不
够。乡镇普遍存在领导只重视经济建设,不重视精神文明建设,出现一手硬一手软的情况,
文化工作摆不上议事日程,在乡镇干部工作年终的考核中只占很小比例。文化干部多被抽出
包点,或变成“杂役”,一年到头,抓计划生育、综合治理等各项突击任务,没有时间也没
有精力抓文化工作。文化主管部门因“三权”下放而鞭长莫及。三是管理体制不顺。文化站
“三权”下放乡镇,文广站的管理由条管理变块管理后,对农村文化工作开展十分不利。乡
镇文化干部中只注重办好镇里交办的工作,文化部门布置的文化工作被束之高阁,从而形成
农村文化工作管理上的错位,党的文化工作的各项方针政策难以落实到基层。
(调研手记)安徽某县有50%以上的乡镇无文化活动室和活动场所,更无阅览室,能保证
办公室不被占的,办公面积也相当小。有的文化站只有一张桌子,一个戳子(公章),成了
一个空壳子。再者,大部分文化站设在乡镇政府内,即便有活动室,也成了镇政府的内部活
动室,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也有一部分乡镇甚至连房子都没有,文化设施被任意挤占挪用,
造成文化场所的日益缩小,阵地丢失现象严重,更谈不上文化建设。代表们在蒙城县参观了
岳坊镇东村的图书网点,里面只有二十来本书、几份报纸,这里的广播设施也破旧不堪,由
于长年没钱维修,网破、线断、人走、瘫痪。因为失去了高雅的文化生活,带有低级趣味的
“大篷”演出、赌博性质的“套圈”、算命打卦却很有市场。
(问题症结)代表们认为,由于欠发达地区县级财政状况不景气,县级政府基本上是“吃饭
财政”,保工资已属不易,用在文化事业上的经费廖廖无几,开展文化活动无任何保障,大
部分乡镇长年不开展文化活动,即使有个别乡镇开展了,也只是逢年过节举行一两次,形式
单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难以建立。
(调研手记)安徽某县民间艺术团体、马戏团有近千户,他们常年在外演出,服务农村,但
所有经费都是自给自足。安徽涡阳县丹城镇一位退休的老文化站站长租赁了三层简陋的楼
房,办起了“丹城镇文化活动中心”,这个“中心”有一张乒乓球桌,十几本图书,还有一
个琴房里放了一架琴。“中心”还有两个农民演出团在当地和毗邻的河南省农村演出。有个
叫刘水芝的农民演唱泗州戏还到澳大利亚演出过。“中心”旁边是一座破烂不堪的电影院,
前几年一直堆水泥、杂物。这样的“活动中心”在涡阳仅此一家。据文化局的同志说,镇电
影院不放电影堆杂物是普遍的现象。蒙城岳坊镇文化中心户路吉永祖辈都是农村艺人,他创
办的艺术团培养了农村演员三十多人,演员收入比在外面打工多。但是明显可以看出,他们
缺乏培训。现有的自办文化活动中心,自创民间文化团体,多数处于自发状态,尚待扶持。
(问题症结)代表们认为,民间文化团体,大多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民间文艺组织是丰富
农村文化的一种重要形式。扶持民间文化团体的发展,既是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需要,也是
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
材料七:
改革开改以来,虽然我国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获得了巨大发展,农民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但
农村文化建设却相对滞后,农村文化生活比较贫乏,城乡文化发展水平差距较大。某县文化
局局长孙俊豪从1979年开始从基层文化站干到今天,对农村的文化生活问题极有发言权。
他认为目前农村文化生活贫乏现象相当突出,已影响到了社会协调发展。他分析,大的原因
有三条:一是大量人口阖家外出务工,农村成为空壳,农村文化活动失去了人的主体;二是
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各种各的责任田,集体文化事业无人问津;三是各种文化政策得
不到落实,文化投入每况愈下,农村文化事业缺乏经济扶持;四是乡镇文化站所功能丧失,
通常只有“一人一房一桌一床”,很多人员被抽调从事其他工作。
“现在的基层文化队伍很薄弱,存在后继乏人的情况,专业人才老化严重,原来对民间艺术
感兴趣的,并且付出一定的精力、做出一定成果、培养出感情来的老同志现在都退下来了,
而新上来的一批年轻人,缺乏专业知识,投入的精力感情也不到位。”某市委宣传部副部长
靳佩荣告诉记者。
“民间艺术现在没法干了,老艺人越来越少,年轻人不愿意干这一行,艺术人才相当缺乏。”
吕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局长杜旭华说,据他介绍,在该市晋剧院里,“几乎都是传统剧本,
创作人员严重缺乏,晋剧人才青黄不接”。
杜局长告诉记者,机构编制少也严重制约着基层文化建设工作。目前吕梁市文化新闻出版局
有编制12个,其中正局长1个、3个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