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部讲,只要多与群众商量,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比如针对某镇一段停工多年的路,当被重新提上日程后,沿路群众有的希望把路降一级,有的则希望垫高一级,意见不统一。面对这一状况,某镇依规迅速决定召开听证会,一户一人,少数服从多数,每人都要签字。规则定下来照章执行,不仅解决多年遗留问题,大家也心服口服。
面对脱贫攻坚重任,虽然干部们不少想法还只是打算,付诸实践还有一个过程,同时想要干成事未必那么顺利,但干部们已经处于想干事的状态,关键是干劲上来了,有想干事、干成事的劲头。一县级领导说,不干事,上级不允许、群众也不允许,不能因怕出事而不干事,满足于当“太平官”。
今天,无论是脱贫攻坚任务,还是决胜全面小康,都等不得,拖不得,更耗不得。因此,各级干部务必懂得,干部有干头,群众才有盼头,必须横下一条心,拧成一股绳,加大力度,加快速度,加紧进度。反之,则会错失良机,贻误发展,如何对得起百姓?这是一本良心账,更是一本民心账,值得我们好好算一算。
作答要求
1.请阅读给定材料1,根据出当前我区乡镇干部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要求:内容全面,观点明确,简明扼要;不超过200字。
2.请根据给定材料2、3,提出加强我区乡镇干部自身建设的建议。
要求:观点明确,建议可行;语言简练,有针对性;不超过200字。
3.请结合给定材料4、5,以“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为题,起草一份交流发言稿。要求:只写出主要内容,不需成文;观点准确,措施可行,语言简洁,有条理;不超过300字。
4.假如你是一名乡镇干部,请参考给定材料5、6,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贡献力量”为主题,自选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紧扣主题,观点明确,内容充实,认识到位,结构完整,层次清楚,语方言流畅;1000~1200字。
第一题:
【参考要点】
1.管理机制不健全。干部编制、工资、考核在县直机关,工作在乡镇,乡镇对站所干部出具的考核鉴定意见流于形式,导致管用脱节。
2.乡镇权责不匹配。乡镇权小责大,有责无权现象较为突出。
3.乡镇人才留住难。目前乡镇干部流动性大,留不住人的问题十分突出。
4.乡镇干部队伍能力素质作风仍需加强。一是客观上与群众有距离,工作被动。二是乡镇干部教育培训的内容和方式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三是乡镇干部“走读”现象普遍,作风漂浮、上进心不足。
第二题:
【参考要点】
加强我区乡镇干部自身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是狠抓学习培训。举办各类培训班,提高党员干部综合素质。
二是制定目标管理责任制。将服务三包、包村入户等制度串联起来,激发干部为民服务动力。
三是设置科学绩效考评机制。推行下级测评、同级互评、上级考评相结的“三级联评”机制,促进党员创先争优。
四是严格监督管理。建立“大干大支持,小干小支持,不干要问责”的干部激励约束机制。
第三题:
【参考要点】
履行好第一书记职责
作为一名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必须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推动基层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和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的工作目标,从了解社情民意、宣传动员群众、抓好基层党建、帮助发展经济、带领农民致富、维护农村稳定、加强社会管理、培育农村新风等方面开展工作。
第一,搞清“为谁扶贫”。必须搞清楚扶贫对象,掌握精准扶贫识别方法:“一看房,二看粮,三看有没有读书郎,四看劳动力强不强”。
第二,明确“谁去扶贫”。从班子建设入手通过化解矛盾、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健全村级议事规则等办法,解决难点村班子不健全、软弱涣散等问题。
第三,学会“怎么扶贫”。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二要因地制宜;三要首先解决资金问题。
第四题:
【参考例文】
扶贫更需扶志
肩负着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重任,我国政府不断加大扶贫力度,以期减少贫困人口,共同迈入小康大门。然而在扶贫工作中,部分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依赖政府扶助而非个人努力、滥用扶贫款项等问题屡屡出现,导致扶贫工作周而复始。俗话说,有志者事竟成。扶贫工作要想成功不仅要“输血”,更需扶志“造血”。
扶贫输血可治标。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的发展,不仅要看其最高水平,更要看其穷人的生活状况怎样。目前,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发展还很不平衡,东、中、西部还有很大的差距。扶贫物资,对于帮助贫困地区致富,加快贫困地区发展,具有重要的风向标作用。但是,现实中,贫困人口更多注重的只是扶贫工作的送钱送物,认为只要钱物一到帮扶就完成了任务。送钱送物固然能解被扶者的燃眉之急,能从心底给帮扶者以温暖和慰藉。然而,帮扶者送钱送物的目的绝不止于此,而是希望送去一些钱物后,能激发帮扶者脱贫致富的志气和勇气,希望他们从中能积极寻求致富的“根”。
扶志造血才治本。“扶贫先扶人,扶人先扶志。”这是李先念同志生前的嘱托。对贫困户来说,有的是因为自然条件恶劣的“资源型贫困”,有的是因为缺少技能的“能力型贫困”,有的则是因为家庭成员多病的“因病致贫”,还有一种就是缺少志气、好吃懒做的“失志型贫困”。这些贫困村、贫困户之所以多年来扶而不起,帮而不富,助而不强,甚或越扶越穷,是因为他们缺乏一种精神,一种理念,那就是“穷则思变”“人穷志不穷”。古语有云:“志之所趋,无远勿届,穷山距海,不能限也。志之所向,无坚不入,锐兵精甲,不能御也。”唯有扶起贫困人员的“志”,才能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才能使扶贫工作更见效,也更长效。
脱贫致富需要标本兼治,输血更造血。“授人以鱼”要与“授人以渔”相结合,物质扶贫要与精神扶贫相结合。在扶贫过程中,我国开展了各式各样的扶贫帮扶活动,帮助贫困人员改善生产生活,但这仅仅是外因,而扶志才是促进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内因。内因是根据,外因是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因此,从贫困的长远和未来考虑,唯有把送钱送物与扶志相结合,才能从根本上真正摆脱贫困。
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发展目标,就是让绝大多数中国人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过上幸福美好的富裕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励精图治、发愤图强,以中国的繁荣昌盛为己任,使整个国家“脱贫”,傲立于发达国家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