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公务员考试省级导航

国家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公务员考试1000套word版真题打包下载 公务员考试行测电子教材

行测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系列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毛泽东思想 宪法 刑法 民法 行政法 诉讼法 合同法 婚姻法 继承法 物权法 人文常识 科技常识 常识判断 定义判断 类比推理 历史常识 逻辑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图形推理 病句判断 选词填空 主旨概括 资料分析 时事政治

2009山西党群机关申论真题+范文答案(环境保护)(一)
2013-02-24 18:18:06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2009山西党群机关公务员考试

申论真题及答案

二、背景材料

1.200945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生态小康”进行了调查。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的社会信息,得出20082009年度中国生态小康指数为60.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至此,我们连续5年发布的中国生态小康指数首次超越60分的及格线。   

这一年,人们对周围环境问题的严峻性认知不断提升,满意度上升,悲观预期的程度已有降低。源于经济发展和环保之间的内在矛盾,地方政府和企业依然被认为是引发环境问题的“罪人”。相对2005年,中国人在环保意识、环保行为和环境满意度等方面都有所上升,但在专业性环保行为和捍卫自身环境权利方面依然薄弱,中国的环保事业任重而道远。人们的环境维权不断觉醒,媒体是最重要的求助对象。但中国公众在环保方面的知行并不统一,在生存危机的压力下,环保的认知遭遇“缩水”。中国环保知行不一。  91exam .org

5456人参与的网络调查中,调查显示,水污染、大气污染和垃圾处理依然是人们认为当前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尤以水污染为最,以89.3%的得票高居首位。这一调查结果与之前数年的调查结果基本一致。其余不可忽视的环境问题还包括“土地沙漠化和沙灾问题”(39.4%)、“噪音问题”(38.6%)、“生物多样性破坏问题”(34.9%)、“水土流失问题”(34%)、“气候变暖问题”(31.8%)  

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2008年全国监测的519个城市中,有399个城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以上(含二级)标准,占监测城市数的76.9%,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七大水系的409个水质监测断面中,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占55.0%,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劣Ⅴ类水质断面比例占20.8%,比上年下降2.8个百分点;城市污水处理厂日处理能力达8295万立方米,比上年增长16.1%,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65.3%,比上年提高2.4个百分点;城市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1.6%,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        

从统计数据看,水、大气以及垃圾污染的治理情况在好转。但随着人们环保意识的提高,“喝上干净的水,呼吸新鲜的空气,吃上放心的食品”的愿望更加强烈。网民群体所反映的调查比较好地展现了中国城市居民的基本诉求,而实际上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也已经非常严重,水污染、土壤污染、自然生态的破坏等成为影响中国农村发展的严峻问题。专家提醒,伴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过程中的农业污染、工业污染、垃圾污染全方位向农村渗透,蓝天绿水成为可望不可及的田园绝响,而农村生态系统的破坏反过来又将对城市生态引发更大的危害,引发环境问题的恶性循环。 91exam .org

2.追究环境污染的原因,人们认为,地方政府和企业应该承担最主要的责任。民意显示,84.5%的人认为引发国内环境问题的原因在于“政府追求经济GDP的同时忽视环境保护”,“环保部门的权力边缘和监管不到位”(76.7%)紧随其次,其他方面的原因还包括,“企业缺乏社会责任”(63.8%)、“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59.2%)、“公民环保意识淡漠”(51.8%)等。人们认为,在环保方面做得比较好的依次是“中央政府”(50%)、“跨国企业”(28.4%)、“媒体”(27.6%)和 “个人”(20.5%),最差的是“地方政府”(3.4%)和“私营企业”(1.5%)。令人惊讶的是,人们对“NGO组织”的表现也并不满意。      

网友评论认为,“地方政府和企业片面追求经济利益,这是造成环境问题的最大原因。只有各地方政府领导、企业管理者和公众的素质提高了,才有可能根本改变环境问题。”

民意将环保问题更多地归咎于政府和企业,最关键的原因在于没有兼顾经济的发展和环境的保护;同时,相对中央政府的作为,地方政府更遭受民意的“诘责”。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环境社会学博士卢春天认为,导致公众对中央和地方认同差异的症结在于中国过去的干部考核体系,在一种唯GDP导向的体制下,地方政府和企业极易形成基于“增长”的“利益同盟关系”。

在遇到环境问题时,超过五成的人选择求助“媒体”(36.3%)或“12369环境举报热线”(18.9%),高达42.1%的人选择无所谓。各类传媒成为人们关注环保问题并获得求助的首要也是最重要的对象。媒体作为监督力量在民间的影响远远超过政府相关机构、绿色组织和司法救济。 

中国政法大学环境法教授王灿发教授认为除求助媒体或热线,法律诉讼是解决问题的正规渠道,但中国相关的法律法规还比较粗,人们的法律意识也相对薄弱,另外诉讼的成本较高、案件判决的不公正都影响了人们环境维权的“无所作为”,但“有作为”的数字应该比五年前有很大的进步。国家统计局的数字显示,我国环保系统1999年接收群众来信来访31.9万,2004年这一数字已高达52万,呈不断攀升之势。有关专家分析,由于各地社会发展的不均衡和落后生产生活方式的强大惯性,中国政府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存在诸多困难,但公众的环保权利已逐渐觉醒,伴随着各项法律法规的不断健全,以及更多环境问题的曝光,将有更多的人选择环保维权之路。91exam .org

来自环保部的一位官员表示,西方整个社会范围内的环保意识和行动群体都远远高于中国,普通公众对公共品属性的环保事业的参与度更高、更持久,也更专业。

这位官员的观点在我们的调查结果中得到了印证。一项对人们环保行为的调查显示,人们最经常的环保行为是 “节约用水//家用天然气”、“公共场所中节水//不乱丢垃圾”、“使用公共交通工具/减少私车对空气的污染”。其他如“生活垃圾分类”、“用清洁或可再生能源代替不可再生或有害能源”、“参加公益环保活动”等方面仍然较弱。从调查结果看,人们更容易进行一些技术含量低、成本低、门槛低的行动,在参与需要更多精力、财力或专业知识的行为方面还比较薄弱。专家分析,提高人们环保行动的软硬件条件还没有完全跟上,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或消费习惯非短期所为,需要政府和社会更持久的宣传及相关配套制度的建设。  

另一方面,中国公众的环保行为和环保理念有相当的差距。相对93.9%的网友认为自己周围的环境问题“严重”(67%)或“比较严重”(26.8%)的比例,仅有79.7%的人能够做到节约环保。在经济低迷的情况下,接近二成的人赞成“环保要暂时为经济增长让路”。这显示了中国公众环保观念上具有实用主义的哲学取向。一个典型的例子是,除大超市和商场执行较好外,去年61号开始执行的“限塑令”几乎成为一纸空文。  

3.尽管如此,但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对过去一年国家环保法律法规建设及具体的实施效果上,人们的满意度在提高:2008年的调查汇总显示,85%的人认为过去一年中政府在环保方面的努力没有效果,而本年度的调查显示,无论是对生态保护相关法律法规的建设,还是对政府的环境投入和效果,不满意的比例已经降到了50%左右。相对往年,政府在法律建设以及环保实践效果方面获得更多的认同。  

2008年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环保措施,涵盖法律、法规、经济等各领域,包括《淮河、海河、辽河、巢湖、滇池、黄河中上游等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2006~2010)》、《循环经济促进法》等。与此同时,环保也获得了更多的政策和财政支持。在国务院出台10项扩大内需促进增长的措施中,生态环境工程建设成为重点投资领域之一。 

2008年,环境保护投资大幅增长,中央投资达到340亿元,比上年增长百亿元。

尽管仍然有超过50%的人认为中国生态环境“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都会继续恶化”,但2008年这一数字超过了60%2007年则高达78.3%。这表明,公众对中国环境问题的悲观预期正逐渐降低。  

4.循环经济是对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它主要是通过建立“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和“生产-消费-再循环”的模式有效地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发展循环经济将促进以最小的资源消耗、最少的废物排放和最小环境代价来换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这是特定经济增长模式的一个突破口,也是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一个重要举措。 

循环经济促进法着力强调减量化,并且专门用了一个章节来规定:减量化,就是在生产、流通、消费等过程中尽量减少资源的消耗,尽量减少废物的产生。

月饼等豪华包装、过度包装愈演愈烈,不仅造成资源浪费,还会污染环境,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针对这一现象,循环经济促进法对此也做了相应的限制性规定:“单位和个人在设计产品包装物时,必须执行产品包装标准,防止过度包装造成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

5. 在国家为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安排的4万亿投资中,尽管直接投向生态环境建设的为3500亿元,但其整体产生的环保效应却是无法计算的。 

4万亿元投资中,保障性安居工程占2800亿元,医疗卫生、文化教育事业占400亿元,生态环境投资占3500亿元,自主创新结构调整占1600亿元,灾后恢复重建占1万亿元。  

从这一投资结构中不难看出,国家队这笔投资的导向非常明确,没有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的投资,更没有“两高一资”的投资。据了解,“两高一资”是指高污染、高能耗和资源性。在产业经济、商品贸易和环境保护等领域,将具有这三种特点的行业称为“两高一资”行业,生产过程中具有这三种特点的产品称为“两高一资”产品。

不仅如此,对于增加的1000亿元中央投资,国家也设定了明确的准入门槛,必须符合产业政策和准入标准,必须符合土地、环保、节能等各项条件,严格防止新增中央投资用于“两高”行业和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

从具体的投向来看,对环保将产生影响的,绝非仅仅是投向生态环境的3500亿元,在农村的投入中,投资将为新农村建设增加活力,对于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环境,推动建设环境优美乡镇等,无疑将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在灾后恢复重建的投入中,按照国务院发布的《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总体规划》,投资要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循环优化城乡布局、人口分布、产业结构和生产力布局,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原则,也必将对强化灾区环境保护产生巨大作用;而用于自主创新结构调整的投资,更将直接通过科技能力的提升和产业结构的加快转型,对环境保护产生深远影响。

国家的权责导向和规定,每一次向人们发出了明确的信号:环境与经济已高度融合。在当前的形势下,无论是出于保护环境的需要,还是出于长久发展的保障,都必须将环境作为基础性生产要素对待,使环境保护的投资与经济建设投资相互融合。既要使环保投资有利于优化经济发展,又要使弘道建设投资有利于促进保护环境,从而实现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6.4万亿投资政策实施3个季度后,环保部于今年611日对外发出通报,暂停审批金沙江中游水电开发项目、华能集团和华电集团(除新能源及污染防治项目外)建设项目、山东省钢铁行业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议案。  

按照环保部的说法,此举是为了警示各地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中,“两高一资”项目借机上马,或出现大量环境违规建设项目。

“担心地方在执行中央政策时可能出现偏差。”环保部环境监察局局长陆新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如是评价,国家通过4万亿投资来拉动经济增长的举措,对各地克服当前金融危机有着重大的积极作用,对拉动经济增长非常明显,但地方出现偏差的可能性也客观存在。

“上述项目主要是严重违反了国家产业政策、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准入条件。”当天,环保部新闻发言人陶德田这样解释。

环保部这样描述云南华电鲁地拉水电有限公司建设的总投资177.9亿元的鲁地拉水电站和华能龙开口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09年山东申论真题+解析+答案(..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