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进行全新的各类社会管理制度的科学设计和制度安排,公共政策在制定与执行也应注重连贯性、科学性和有效性。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确保制度设计的科学性是前提。“科学性”是一个含义丰富的概念,但最根本的含义就是“符合客观规律”。制度的科学性问题,其关键就是制度是否符合客观规律。例如燃放烟花爆竹是我国的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民节日与喜庆的重要内容,从“禁放令”逐步解禁到“限放令”的逐步取代,制度设计和政策制定上的逐步完善,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再如北京市朝阳区的“一网”、“两库”、“三关”也是制度设计科学性的典型,它通过配备机构、配备人员、提升能力三方面实现了机制创新和手段优化。2011年新修订的《刑法修正案》(八)正式将“醉驾”入“刑”,科学合理的制度保障,已成为约束酒后驾驶的“撒手锏”,很少有人敢去触碰酒驾的“高压线”。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落实制度设计的有效性是关键。众所周知,执行的难度通常要比制定规则的难度高百倍。政府机关出台的各种规定并不少,往往是好上一阵,风声过去了,又一切照旧。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诸如公共卫生管理、房价调控、环境整治以及食品安全管理等方面都存在着制度执行不力的现象。在我国,食品安全问题具有一定代表性,也越来越被民众所诟病,相关职能部门监管不到位,形同虚设。制度只有有效执行下去才是“硬道理”,否则,制度的名声再响、力度再大,但执行力或可操作性不强,也不过是一纸空文、分文不值。
对处于战略机遇期和矛盾凸显期的中国来说,只有真正确保了制度设计的科学性与有效性,政府的社会管理才能真正发挥实际效用,全社会也才能为实现“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凝聚强大力量,抓住机遇实现更大发展,实现社会有序、和谐,人民安居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