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规定,多从积极方面教导,少从消极方面防止。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教育方法。
13、陆九渊(1139--1193)南宋著名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在治学和教学方面提出了不少主张。学须立志。他说:"人唯患无志,有志无有不成"。学贵有疑。"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他常说:"尽信书不如无书",并经常以"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鼓励学生质疑问难。要抓住根本,立乎大者。他说,事有本末,物有大小,教学只有抓住根本,"先立乎其大者",才能"如鱼龙游于江海之中,沛然无碍"。熟读精思,优游涵泳。他说:"读书之法,须是平平淡淡去看,仔细玩味,不可草草。所谓优而柔之,厌而饫之,自然有涣然冰释,怡然通顺的道理"。他强调读书要熟读精思,反对为贪多而不求甚解。"优游涵泳,久自得力;泛观博览,不如少读。"
14、陈亮(1143-1194)是我国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永嘉学派的创始人,也是一位热爱祖国的教育家。
陈亮主张要培养一代"成人",这种人"慨然有经略四方志",懂得"伯王大略,兵机利害",有"推倒一世之智勇,开拓万古之心胸",要有胆有识,要有真才实学。反对那种"相蒙相欺,以尽废天下之实,则亦终于百事不理而已"的教育。在教学方法上,陈亮主张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反对脱离实际的闭门读书,不着边际的高谈阔论。他说:"人才以用而见其能否,安坐而能者,不足恃也。"只有"东西驰骋",才能出"多可用之才"。
15、王守仁(1472-1528)是明中叶著名哲学家、教育家。王守仁认为教育的目的是明人伦。他主张从"致良知"入手,通过教育,把个人的私欲灭掉,保存各人固有的天理"良知",养成封建道德品性。教育就是要陶冶人格。"操于其心者,其动妄;荡于其心者,其视浮;歉于其心者,其气馁;忽于其心者,其貌惰;傲于其心者,其色矜。"
王守仁从"致良知"出发,在教学原则上提出许多值得重视的见解:一、重视躬行实践。认为真知必须行,应在行动中学习,以求真知;二、重视独立思考。认为教学是要引导学者"各得其心",学习贵于"自求""自得",学问要旁人"点化"不如自?quot;解化";三、主张循序渐进。他认为学习必须"从本原上用力,渐渐盈科而进",四、主张因材施教。认为教师教人如医生治病,要辨症施治,"夫良医之治病,随其病之虚实强弱,寒热内外,而斟酌加减,调理补泄之,要在去病而已"。
16、王廷相(1474-1544)是明清之际的著名启蒙思想家和教育家。他说:"童蒙无先入之杂,以正导之而无不顺受。……壮大者已成驳僻之习,虽以正导,彼以先入之见为然,将固结而不可解矣,夫安能变之正。故养正当于蒙。"他从朴素唯物主义认识论出发,在教育和教学方法上提出了许多可贵的见解:一是提出人掌握知识必须从"见闻之知"开始。教育者应使爱教育者接触事物、实地学习,才能认识事物,叫做"接习"。二是认为知识是思与闻的内外结合面得的。他说:"夫圣贤之所以知者,不过思与见闻之会而已。"三是主张思习结合以求会通。他说,学习要"思之精、习之熟","能思之自得者,真;习之纯熟者,妙"。四是认为要使学生真正掌握知识,不能单靠说教,必须"实历",即行的意思。他以为能"闭户学操舟之术"为比喻,深刻地说明了这一道理。还说:"讲得一事即行一事,行得一事即知一事,所谓真知矣。"
17、戴震(1723-1777)是清代著名的唯物主义哲学家、教育家。
在学习方法上,他反对生吞活剥"食而不化"的办法,要求自学、自得。他说:"苟知学问犹饮食,则贵其自化。记问之学,入而不化者也。""学不足以益吾之智勇,非自得之学也。犹饮食不足长吾血气,食而不化者也。"
资深讲师姬如静解析
注:本文章用于访问者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版权为“教师考试网”所有,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或摘编。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教师考试网"。违反上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A watched pot never boils. 心急锅不开.
To follow,without halt, one aim:There's the secret of success. 不停顿地向一个目标前进:这就是成功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