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教师招聘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教师招聘考试提分秘籍 教师招聘考试通关题库 语文 数学 英语 音乐 体育 美术 计算机 心理 科学 历史 地理 政治 物理
     化学 生物 公共

2015年11月教师招聘常考中国古代教育家(一)
2015-11-25 17:07:44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1、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是我国春秋末期著名的思想家,伟大的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中国教育史上第一个将毕生精力从事教育事业的教育家。他提出了"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并兴办私学。他"有教无类"的理论基础,是"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更可贵的是他的"庶、富、教"思想。他直观地看到了发展教育事业和社会物质条件的关系,并把教育的地位摆得较为恰当。他在教育工作中特别注意研究学生,他对学生个性特征有深刻的观察和分析。由于他的教育因人而异,宋代朱熹把这种教育原则概括为"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后人就简称为"因材施教"。在中国教育史上,孔子是最早提出启发式教学原则的人。他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孟子(约公元前372-前289)是我国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在古代中国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后世把他和孔子的思想并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在中国教育史上首倡"性善"论。他把人性归于天性,把道德归于人性,又把人性归于天赋,构成了他的先验主义的人性论。另外,孟子认为同物则同类,同类则同性,提出了"圣人与我同类者"、"人皆可以为尧舜"的智力平等的思想。

孟子从他的政治思想和"性善"论的哲学思想出发,提出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明人伦"的"治人"的"劳心者"。他又以城郭、军队、土地、财物和教育相比,如城郭不完整,军队不多,军器不精,"非国之灾";田野未开垦缺乏财物,"非国之害";但若"无学",则国"丧无日矣"。可见,他把教育当作国政的根本。孟子发展了孔子的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他根据学生的特点,提出"教亦多术"的原则,实行五种教育方式:一、对学习好的,"如时雨而化之"(即如雨露润泽草木一般);二、对德行好的,就注意他的德行培养;三、对天资较高的,使之成为通达之才;四、对一般的,采取"答问"法,以释疑解惑;五、对于不能登门受业的,使他自学成材。

3、墨子(约公元前468-前376)是我国先秦时代继孔子之后的第二个有巨大影响的思想家、教育家。

墨子是躬行实践的教育家,在教育方法上有重大贡献。一、指出教与学是不可分的统一体。他把教与学比作和与唱,"唱而不和,是不教也,智多而不教,功适息"。二、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他以撞钟为例,说:"扣则鸣,不扣亦鸣"。要求教师不要处于"待问后对"的被动地位,应主动向学生提出问题,做到"不扣亦鸣"。三、提出"量力所能至"的自然原则。他要求教师根据学生的自然发展安排教学程序,做到"深其深,浅其浅",使学生能"浅者求浅","深者求深",这说明墨子已经看到教学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认识过程。可以说,墨子是中外第一个提出量力性原则的人。四、强调学以致用。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意思是学习的目的在于行。而且,他还认为判断一个人行为的好坏,必须把行为动机的"志"和行为效果的"功"结合起来。

4、荀子(约公元前286-前238)名况,荀子一反孟子的性善论,首倡性恶论。他以为教育在"善伪"中有巨大作用。通过教育与受教育者的客观努力,知力德积累而成,谓之"积",圣人就是"人之所积"。他还很重视"渐",即环境的影响。经过长期的"积"和"渐",就达到"君子学问,不时变化,如蝉蜕壳",就是 说教育可以使人发生质变。把人培养成"士"、"君子"和"圣人"。

在德育原则和方法上,荀子和孔孟相同之处甚至多,如他们都重视"笃志"、"内省",但也有自己的特点:其一,长虑顾远。他以为人都"好荣恶辱,好利恶害"。可是有些人偏偏去做坏事,招来"危辱",这是他们没有受教育,只顾眼前利益,不能"长虑顾后",不知为长远利益打算的结果。其二,积善成德。他主张人要终生积善,只有这样才有"终乎为圣人"的希望。其三,培养德操。荀子认为德育的最后目标在于培养德操。他要求一个人要养成不可动摇的意志和德操。他说:"权利不能倾也,群众不能移也,天不能荡也。生乎由是,死乎由是,夫是之谓德操。"这些话和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生取义"是同义语。

荀子一方面看重教师,一方面对教师提出了严格要求。他认为做教师要具备四个条件:(一)有尊严有威信;(二)有丰富的经验和高尚的信仰;(三)能循序渐进、不凌不乱地进行教学;(四)能了解精细的道理而且能加以发挥。此外要有广博的学识和高深的学问。

5、董仲舒(公元前179-前104)是西汉很有影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和有名的教育家。

在德育方法上,他强调"尽小慎微",采取"众小成多、积小致巨"、"渐以致之"的方法。他要求"明于性情",要"引其天性之所好,而压其情之所憎者"。此外,他还强调德育必须通过智育来进行,认为人犯错误往往是由于"知之所不明","虽有圣人之道,弗论不知其义"。所以他以为不学便不能成德,智育和德育是不可分割的。他还注意到"积习渐靡"的作用,要防止外物对人不知不觉的侵蚀。

6、王充(公元27-约97)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物主义哲学家和教育家。

在教育思想方面,王充很重视环境的影响和教育的作用。他虽然认为人性有善有恶,但他肯定善恶是可以改变的。"在化不在性",重要的是教育。"譬犹练丝,染之蓝则青,染之丹则赤",又如"蓬生麻间,不扶自直,白纱入缁,不练自黑","人之善性,可变为恶,恶可变为善,犹此类也"。他还以竹木经过雕琢刻削可以成为器用,低下的土地可由人的"埤增"而成为高地作比喻,说明教育的可能性和人的可塑性;以"孔门弟子七十二徒,皆任卿相之用"说明教育的重要性。在王充看来,天下没有不可改变之性,没有不可教育之人。只要"学校勉其前,法禁防其后",就是象尧的不肖之子丹朱那样的人,也是可以勉于为善的。

7、郑玄(129-200)是汉末有名望的经学家,也是当时杰出的教育家。他把对儒家经典的研究,从学术宗派成见中解放了出来。他要求学生的言行,必须符合礼。他说:"傲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可见,他非常重视道德教育,在博文的同时,还要约之以礼。在治学和教学方法上,他也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一是在校注经学中,他严持客观态度,对后世两千年的学风影响很大。二是郑玄是一个很讲究"积学"的人,他怕"积学"经验,就是要在"博稽"、"粗览"、"时睹"上下功夫。所谓"博稽"就是要在教科书上下功夫,知识要有一定深度和广度。要将主要精力放在这方面;"粗览"就是要多读参考书,普遍浏览,以扩大知识面,便不要占时间太多;"时睹"是要选择一些精确可靠的资料,作为旁征博引之用,其参考价值较小,花时间也较少。他认为把这三者结合起来,就可以理解经学中有深奥道理,就能做到"由多求一","以一御万"。这就是他教和学的成功经验,其中寓有逻辑学中的"分析与综合"、"归纳与演绎"方法的合理因素。三是在教学中主要采取问难和记发式的教学方法。他说;"乃复启发为之说,如此面则识思之深也。"这是对孔子的启发式教学的新的发展。

8、颜之推(531-约590以后)是我国魏晋升南北朝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教育家。他撰写的《颜氏家训》是中国第一本论述家庭教育的课本。他从实际出发,认为国家大约需要六种人才:一是有所作为的政治家,二是有修养的理论家和学者,三是有勇有谋卓绝善战的军事家,四是称职清白的地方官吏,五是出使不辱君命的外交官,六是精通兴建事业的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专家。

颜之推认为教育子女是做父母的重要而严肃的课题。他把儒家的"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作为自己的指导思想。他主张从"胎教"开始,并对"胎教"提出严格的要求。"胎教"之法是否科学有待研究,但他重视幼儿教育是对的。他认为一般人家没有条件进行"胎教",也要从婴儿期进行教育。他主张"父以教为事",但反对一味溺爱"姿其所欲",把孩子娇惯成家庭的暴君。"少成若天性",以后再教育就困难了,就是打死也无济于事。

9、韩愈(768-824)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教育家。

韩愈认为教育的目的就是"学所以为道",道即"先王之教",主要是儒家仁义道德。教育任务和内容,大体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德育,包括仁义道德等整套儒家伦理;二是智育,有"诗、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含礼、乐、刑、政等。

韩愈在教育方面还总结出许多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提出不少精辟而独到的见解,丰富了我国古代教育学理论。

第一,要善于识别人材、培养人材。他认为人材总是有的,关键在于能否识别和扶持,&quo t;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

第二,提倡勤奋刻苦、独立思考。韩愈有几句格言:"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惰。" 这是他治学多年的宝贵经验的结晶,也是他对前人治学经验教训的总结。

第三,在教学方法上注意生动活泼。他"讲评孜孜,以磨诸生,恐不完美,游以恢笑啸歌,使皆醉义忘归"。

第四,重视师道和学无常师。韩愈的《师说》是中国教育史的宝贵遗产。它阐述了师道的重要性:"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惑也终不解矣"。

10、胡瑷(993-1059)字翼之,我国北宋初期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

胡瑷终生从事教育,对教育的作用有深刻的认识。他说:"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成天下之才者在教化,教化之所本者在学校。"

胡瑷讲究教学艺术,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

认真备课,以身作则。《宋史·胡瑷传》说:"瑷教人有法,科条纤悉(细)具备,以身先之。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

热爱学生,因材施教。《宋史·胡瑷传》说:胡瑷"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注意直观教学,注意讲清要点,注意联系实际。他在太学给学生讲《易》经时,为便于理解,常常"引当世之事明之"。

注重实地考察。胡瑷说:"学者只守一乡,则滞于一曲,隘吝卑陋,必游于四方,尽见人情物态,南北风俗,山川气象,以广其闻见",才"有益于学者"。

的教育家

11、王安石(1021-1086)是我国历史中杰出的政治家,也是我国中世纪的教育改革家。

王安石认为变法的关键在于人才,有了人才,就可以"变更天下之弊法"。欲有足够的人才,必须由国家实行统一的"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的教育制度。他把教、养、取、任四者联系起来,在四者之中以教为根本,养是教的继续,取和任是教和养的目的。他针对时病,提出了四方面的要求,以改革教育制度,使之为新法服务:即自京师至地方皆设学校严选教官,教以"礼乐政刑"等为国所需之事;保证士子的物质生活,约之以礼,裁之以法,朝廷力行提倡,以形成新风气;推选贤能,审其德才,试以事功,然后给予适当的爵禄;处之久而任之专,使得行其志意,以达成功。

12、朱熹(1130-1200)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朱熹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生于福建尤溪,祖籍徽州婺源(今属江西)。

重视家庭教育与小学教育是其教育主张的一大特点。他认为只有通过严格的家庭教育,才能使学子"变化气质",他制定了《童蒙须知》、《程蒙学则》和《训蒙诗》等,作为父兄在家教育子弟的守则。他认为只有从小打下基础,学成技能,长大以后才能达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目的。

在小学的基础上,他还主张对学子进行高深的教育,即大学。朱熹认为小学的特点是以事教,即"学其事",教之以礼、乐、射、御、书、教及孝、悌、忠、信之事。大学的特点是以理教,?quot;穷其理",晓之以致知 格物及教悌之理。

重视教学与读书方法,是朱熹教育思想的又一特点。他首先注重学习目的教育,认为一个人要求学,必须先"立志","立志不定,如何读书"。教师教学要"专一",不可间断。教学中他注意穷理与笃行。穷理就是从理论上认真研究学问,"在即物以穷其理,理穷而后能尽其知";笃行就是"自修身以至处事接物"的实践功夫。穷理与笃行并提,就是知行结合。在教学中,他首倡循序渐进与熟读精思。主张教人有序,不可躐等,反复学习和学思相结合。他说:"大抵读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口;继以精思,使其意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耳"。朱熹还明确提出教师的任务是指引学生读书。他强调为学要靠主观努力。教师"只做得个引路的人"。"指引者,师之功也。"这正是教师的责任所在。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时,他主张严格要求,明细

Tags:中小学 教师 招聘 考试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5年11月音乐教案编写时的要求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