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事业单位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事业单位招聘专用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 真题+讲义=免费

事业单位考试大纲必考点、题库高频试题汇总-压中真题已成为一种习惯

习主席重要讲话 "十四五"规划 2017一号文件 十八大报告 十八届五中全会 中国政府与政治 马哲 毛概 邓论和三个代表 科学发展观 法理学与宪法 公文写作 公务员法 管理常识 行政法 经济 经济常识 经济法 科技生活 民法 人文历史 商法 社会公德 事业单位知识 宪法 刑法 政治经济学 中共党史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定义判断 片段阅读 数学运算 选词填空 地形地势 高科技产业 工业 海洋资源 行政区划 河流湖泊 疆域 交通运输业 民族 农业 气候 人口 水资源 土地资源 自然资源 时事政治

 2011年北京市事业单位考试真题及答案解析(五)
2015-02-04 21:24:49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做蠕动。正在蠕动的断层不会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除非蠕动停止。通过对蠕动的断层和地震空白区的多年监视,研究人员能够确定出将来最可能发生地震的地区。

 

  2011-北京-61.“岩层的弹性畸变”消失的原因是()。

 

  A.地震消除了积存在板块中的应力

 

  B.断裂的岩层不断向各边移动

 

  C.地震使积存在板块中的应力增加

 

  D.板块的不断移动使岩层断裂

 

  【答案】A

 

  【题型】科技常识

 

  【考点】岩层的畸变

 

  【解析】:由原文第一段内容可知,岩层发生变形是岩层的应力不断增加的结果,所以当地震释放了存积在岩层中的应力后,“岩层的弹性畸变也消失了”。因此A项最能解释“岩层的弹性畸变”消失的原因。本题选择A

 

  2011-北京-62.下列检测地震警报的方法正确的一组是()。

 

  ①重新测量三角测量点网络的变形情况②安放应变仪或倾斜计③改变岩层的孔隙度④观察孔隙内水位的变化⑤通过卫星对三角测量点重新测绘

 

  A.①②③B.②④⑤C.①②④⑤D.①②③⑤

 

  【答案】C

 

  【题型】科技常识

 

  【考点】地震警报

 

  【解析】文章中的“改变岩层的孔隙度”是岩层的变形的结果,并非人力所为,故③并非检测地震警报的方法,排除含有③的A、D。由文章第二段的第一句“科学家可以通过重新测量绘制地图时使用的三角测量点的网络来测出微小的变形”可推知,科学家是通过把新测出的三角测量点的网络与以前测出的网络相比较,从两者的变形情况来推测地下岩层的运动情况,故①是正确的。因此答案选C。

 

  2011-北京-63.第四段中“其速度与板块的移动相一致”的“其”指的是()。

 

  A.活断层各部分的滑动B.许多岩层的变形

 

  C.活断层各部分的变形D.许多岩层的滑动

 

  【答案】A

 

  【题型】科技常识

 

  【考点】板块理论

 

  【解析】由“其”所在的原文,“有些活断层从来没有产生过引起人们注意的地震。由于许多岩层极其缓慢变形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它们在不断地滑动,其速度与板块的移动相一致”可知,“其”指代的是“它们的滑动”,而“它们”又特指“活断层的各部分”,故答案选A。

 

  2011-北京-64.下列说法中,与原文意思不一致的是()。

       [事业单位考试真题]

  A.地震灾害之所以不可能消除,是因为地球板块始终处于相对运动之中

 

  B.断层的应力始终处于“产生--增大--消除”的不断循环之中

 

  C.地震空白区之所以最可能发生地震,是因为它各部分的活动方式互不相同

 

  D.正在蠕动的断层如果停止了蠕动,就有可能发生严重的地震灾害

 

  【答案】C

 

  【题型】科技常识

 

  【考点】地震的原理

 

  【解析】文章第三段讲的“当……时,如果……,那么……”陈述的是一种假定的条件,即如果断层的一个部分经常有中度地震,而它的一个邻近地带没有发生过地震,地震空白区就可能发生地震,C项错把假设关系表述为因果关系,且“最可能”的说法也与文章表述的意思不符,故当选。其他三项均可由文段推出。本题,选择C项。

 

  2011-北京-65.本文所表达的主要观点是()。

 

  A.板块运动与地震的关系

 

  B.地震产生的原因及地震预报

 

  C.不同的地质运动会产生不同类型的地震

 

  D.借助观察蠕动是预报地震的有效的方法

 

  【答案】B

 

  【题型】科技常识

 

  【考点】地震的原理

 

  【解析】文章第一段通过介绍板块的运动来介绍地震产生的原因,第二段主要介绍了四种地震预测方法,第三、四段介绍了断层各部分的活动方式与地震的关系以及对地震可能发生地区的预测方法。故概括起来,文章主要讲的是地震产生的原因及预报方法,答案选B。AD项均是对文章部分内容的概括,并非表达的主要观点,排除。C项,文章并未对“不同类型的地震”作相关介绍,排除。本题,选择B项。

材料二: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66-70题。

 

  以现代医学的观点说,潜水病就是“氮过量病”。在常规气压环境下,人体内部组织液中溶解着饱和量的氮。这些气体的溶解量将随着外界的压力变化而出现波动。压力大,体液能溶解的氮就多,反之则少。当外界压力降低,溶解进体液的氮气就会被释放出来。一般来说,我们能通过呼吸,从肺部将这些多余的氮气吐出去。但是一旦外界压力降低的速度过快,一定时间内体液中的氮来不及通过肺离开身体,它们就会从体液中分离,形成气泡。这些极微小的气泡首先会出现在肌肉关节等部位,影响局部的组织健康,产生类似关节炎或者是肌肉发炎的一系列病痛。当气泡越来越多,血液系统中就会出现大量小气泡融合成的大气泡,形成气体堵塞血管。一旦脑血管被堵塞,患者就有瘫痪甚至死亡的危险。

 

  过去在桥梁建造中“沉箱法”被用于满足特殊要求的水下作业。在沉箱中工作的人,就像那些深潜的渔民,所处的是一个高压环境。随着呼吸,大量的氮气就会溶进体液,而当他们通过隔离舱离开沉箱的时候,减压过程稍有过快,他们就会像快速上浮的潜水者一样,在体内形成大量的气体。少数重症患者将直接死于由此引起的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大部分患者的状况是:体内气泡集中在关节,随着症状的加剧,不得不靠弯腰来缓解腰背部异常的酸痛。这时他们的体态特别像当时一些女演员喜欢摆出的“翘屁股病”。

 

  其实,只要注意减压速度就能有效预防这种情况。不过在当时,连医生也没有意识到翘屁股病就是潜水病,威胁工人健康安全的就是氮气,为他们治病的医生还煞有介事地将这种疾病命名为沉箱病。时至今日,的沉箱病以及的翘屁股病有了一个统一的名字“减压病”,及时吸氧和高压舱治疗已经能有效控制这种疾病。

 

  2011-北京-66.潜水病出现过多个不同病名,原因是()。

 

  A.出现时间不同B.症状表现不同

 

  C.命名医生不同D.病因认识不同

 

  【答案】D

 

  【题型】科技常识

 

  【考点】潜水病的名字

 

  【解析】由“不过在当时,连医生都没意识到翘屁股病就是潜水病,威胁工人健康安全的就是氮气”可知,当时的医生并未意识到氮气是危害工人健康安全的病因。而时至今日,认识到了真正的病因,才有了统一的名字。因此本题答案为D。

 

  2011-北京-67.形成潜水病的真正原因是()。

 

  A.潜入深水打鱼B.水下沉箱作业

 

  C.体内氮气过多D.外界压力降低

 

  【答案】C

 

  【题型】科技常识

 

  【考点】潜水病的原因

 

  【解析】由第一句“以现代医学的观点说,潜水病就是‘氮过量病’”可知,形成潜水病的真正原因是人体内氮过量。因此选C。

 

  2011-北京-68.下列不属于潜水病症状的是()。

 

  A.形成气泡B.关节疼痛

 

  C.血管堵塞D.腰背酸痛

 

  【答案】A

 

  【题型】科技常识

 

  【考点】潜水病症状

 

  【解析】A项,原文中形成气泡只是潜水病产生的一段过程,并非是潜水病的表现症状,因此A项当选。

 

  2011-北京-69.依次填入文中划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伦不类庸俗不堪B.稀奇古怪不甚文雅

 

  C.不明不白低级粗俗D.荒诞可笑不堪入目

 

  【答案】B

 

  【题型】人文常识

 

  【考点】词语应用

 

  【解析】看第一空,用来修饰“病”的词语不应该是“不伦不类”、“荒诞可笑”,而“不明不白”显然也不正确,因为潜水病的病因已经找到,即人体内氮过量,所以排除A、C、D三项,因此本题答案为B。

 

  2011-北京-70.文章中没有涉及的内容是(    )。

 

  A.减压病可以预防治疗B.减压病名的由来

 

  C.减压病的主要症状D.根治减压病的办法

 

  【答案】D

 

  【题型】科技常识

 

  【考点】减压病

 

  【解析】由最后一句“及时吸氧和高压舱治疗已经能有效控制这种疾病”可知目前只能“有效控制”,并没有找到根治的办法。因此本题答案为D。

 

材料三: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71-75题。

 

  流感病毒侵入呼吸道的纤毛柱状上皮内进行复制,释放后再侵入其他上皮细胞。受染的细胞发生变性、坏死和脱落,局部有炎症反应,一般不发生病毒血症。两周后受感染区域的上皮细胞重新出现或修复。流感病毒偶尔可以进入下呼吸道导致肺炎,其病变特征为肺脏充血、水肿呈暗红色,气管与支气管内有血性分泌物。潜伏期通常为一两天,短者仅数小时。

 

  流感有不同的类型。单纯型流感属于最常见的一种,杀伤力不大;第二种是流感病毒性肺炎,少部分病人感染流感病毒后,病变沿上呼吸道向下【甲】累及肺实质,引起肺炎,很多患病者会在510日内发生呼吸与循环衰竭而死亡;第三种是中毒型和胃肠型流感,这种类型较为少见,主要表现为高热及循环功能障碍,血压下降,可出现休克及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严重征候,病死率高。19181919年发生的那次流感属于第二类,因而死亡人数极多。

 

  流感病毒具有较强的传播能力,而且在人呼吸道上皮细胞具有良好的复制能力。这也是它容易造成巨大伤害的原因。流感流行除了流感病毒变异很大,每次引起大流行都会发生变异而具有巨大的杀伤力外,与我们过去和现在都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对付流感病毒也有关。另一方面,每次流感流行都与人们轻视这种疾病和没有做好隔离有关。同时流感流行具有【乙】突袭的特点,颇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的意味,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往往突然【丙】,迅速传播开,危及面广,因而容易造成较大伤害。

 

  而患流感后的并发症是导致死亡的重要原因。流感可导致一些严重的并发症,主要是继发细菌感染,如咽喉炎、中耳炎、鼻窦炎、支气管炎、肺炎等。病毒感染破坏了呼吸道上皮细胞,损害了呼吸道的自然防卫功能,致使致病细菌乘虚而入,并在局部聚积,引起感染。很多人都是从流感开始,继发肺炎,最后导致死亡。

 

  当然,患过流感和未患过流感的人产生的免疫力不同。一般而言,尽管流感病毒变异较大,但患过流感的人对相同或相似病毒株所引起的流感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2011-北京-71.依次填入文中甲、乙、丙3处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A.漫延隐蔽爆发B.蔓延隐蔽暴发

 

  C.蔓延隐秘爆发D.漫延隐秘暴发

 

  【答案】B

 

  【题型】人文常识

 

  【考点】词语运用

 

  【解析】 “蔓延”形容像蔓草一样延伸扩展,可用于形容疾病的扩散。“漫延”指水满溢而向周围扩散;泛指向四周扩散,分布。与“病变”相搭配,“蔓延”更恰当,由此排除AD。“隐蔽”与“隐秘”相比,前者侧重遮蔽、隐藏、不易被发现的意思,后者侧重不公开、秘密进行的意思。由“来时无影,去时无踪”可知,文段强调的是流感不易被察觉的特点,因此“隐蔽”更符合题意,本题答案为B

 

  2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下一篇2011年安徽省省直事业单位考试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7913157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