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事业单位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更详细省市县级导航 事业单位招聘专用题库 事业单位考试历年真题 真题+讲义=免费

2010山东事业单位招聘考试-事业单位公共基础知识大纲(二)
2015-02-04 21:11:30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基本内容。

4.结合我国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的实践,了解建立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途径。

第六章    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改革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动力

1.理解社会主义改革的必然性、深刻性和广泛性。

2.掌握我国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3.了解对外开放的必要性、主要形式和所取得的实践成就。

第二节    社会主义建设的政治保证

1.了解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内容及其核心。

2.掌握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全面加强党的建设的主要任务和措施。

第三节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全面理解和掌握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内容、目标、基本方针和重要作用。

第四节    社会主义的外交战略

1.正确认识当今世界的主题是和平与发展。

2.掌握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原则、目标、方针。

第五节    “一国两制、统一祖国

1.掌握一国两制的基本涵义。

2.了解一国两制在理论与实践上的成果及意义。

第三部分    法律

第一章    法理学

第一节    法的概念、特征与作用

1.掌握法的概念。法是由国家制定、认可并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确认、保护和发展统治阶级所期望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为目的的行为规范体系。

2.了解法的基本特征。法是调整人的行为或社会关系的规范;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护实施的社会规范。

3.认识法的作用。理解法具有指引、评价、预测、教育和强制等规范作用;具有维护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和执行社会公共事务的社会作用。

第二节    法与其他社会现象之间的关系

1.了解法与经济的一般关系;理解法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的作用。

2.正确认识法与政治的关系;深刻理解法与政策的关系。

3.明确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的相互关系;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社会主义民主是社会主义法制的前提和基础,社会主义法制是社会主义民主的确认和保障。       [事业单位题库]

第三节    法的制定

1.了解法的制定的概念。法的制定通常是指一定的国家机关依照法定职权和法定程序制定、修改和废止法律和其他规范性文件的一种专门活动。

2.掌握当代中国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3.了解立法程序。通常包括四个步骤:法律议案的提出;法律草案的讨论;法律的通过;法律的公布。

4.了解法的渊源与分类。我国法的渊源主要有: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行政规章,国际条约。

5.了解法律体系。

第四节        法的实施

1.了解法的实施、法的适用、法的执行。

2.熟悉法律的效力。包括空间上的效力、时间上的效力、对人的效力。

3.掌握当代中国法律适用的要求、原则。正确适用法律的基本要求为正确、合法、及时。适用法律时必须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司法机关独立行使职权以及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原则。

4.掌握法律关系的概念,法律关系的特征,法律关系的结构,法律关系的发生、变更和消灭。

5.掌握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了解违法、违法的构成要件及法律责任、法制制裁的分类。

6.了解法律实施的监督、法律监督及其构成;国家机关的监督、社会的监督。

第二章    宪法

第一节    宪法的基本理论

1.明确宪法的概念;掌握宪法的法律特征和政治特征。

2.了解西方国家宪法的基本原则;明确我国宪法的基本原则。

3.明确宪法保障制度的概念;理解在我国,一切组织和个人不仅是遵守宪法的主体,而且也是保障宪法实施的主体。

4.明确宪法监督的涵义;了解现代国家的宪法监督制度的分类;掌握我国行使监督宪法实施的职权的机关。

5.了解我国第一部宪法是1954年宪法;了解对现行1982年宪法进行的三次局部修改。

第二节    国家性质

1.掌握国家制度和国家性质的概念。

2.明确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了解我国的国家性质包含的基本点。

3.明确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掌握这一制度包括的主要内容;了解在目前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主要形式。

4.掌握我国爱国统一战线的性质;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性质;明确政协按其性质不属于国家机构,也不同于一般的人民团体;明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主要职能。

第三节    经济制度

1.重点掌握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掌握宪法确定的所有制经济形式。

2.明确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和分配制度;明确国家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宪法规定。

 

第四节    国家形式

1.明确政权组织形式的概念;了解现代西方国家的政权组织形式。

2.明确我国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掌握这一制度包括的基本内容。

3.明确国家结构形式的概念;了解现代国家的结构形式的分类。

4.掌握我国的国家结构形式;明确我国单一制的国家结构形式的大致分类。

第五节        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       [www.91Exam.Org]

1.掌握公民的概念;理解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概念。

2.明确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的内容;了解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的内容;明确我国公民行使自由和权利的指导原则。

第六节    国家机构

1.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组成和任期;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主要职权。掌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和任期;了解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主要职权。

2.理解国家主席的性质、地位;了解国家主席的产生、任期和主要职权。

3.重点掌握国务院的性质、地位;掌握国务院的组成和任期;明确国务院的主要职权和领导体制。

4.了解中央军事委员会的性质、地位、组成和任期。

5.掌握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地位;了解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组成、任期和主要职权。

掌握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性质、地位;了解县级以上的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组成、任期和主要职权;明确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主要职权和领导体制。

掌握居民委员会和村民委员会的性质。

6.明确我国的民族自治地方的涵义;掌握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范围;了解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机关的民族构成和自治权。

7.明确人民法院的性质和地位;掌握人民法院的组织;了解人民法院的审判工作原则。

明确人民检察院的性质;掌握人民检察院的组织;了解人民检察院的领导体制。       [www.91Exam.Org]

了解人民法院、人民检察院和公安机关在办理刑事案件中的关系。

第三章    行政法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1.了解行政法的概念、渊源及特点。理解行政法是调整行政关系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监督行政关系的法律规范和原则的总称。了解行政法的一般渊源与特殊渊源。理解行政法形式上的特点与内容上的特点。

2.重点理解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行政法律关系的分类、行政法律关系的要素构成。掌握监督行政法律关系的概念。       [www.91ExaM.orG]

3.了解并掌握行政法的基本原则是行政合法性原则、行政合理性原则及行政应急性原则。

4.了解行政法的作用。保障行政管理有效实施的作用,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的作用。

第二节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1.掌握行政主体的概念。理解行政主体是指享有国家行政权、能以自己名义行使行政权,并能独立地承担由此而产生的相应法律责任的组织。重点掌握行政主体的行政职权与行政职责。

2.了解行政相对方的法律地位。

第三节    行政行为概述

1.掌握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

重点理解行政行为是指行政主体在实施行政管理活动、行使行政职权过程中所作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其主要特征有:从属法律性、裁量性、单方意志性、效力先定性、强制性。

2.掌握行政行为的内容与效力。

行政行为的内容:赋予权益或科以义务;剥夺权益或免除义务;变更法律地位;确认法律事实与法律地位。

行政行为的效力:确定力;拘束力;公定力;执行力。

3.了解行政行为的分类:

内部行政行为与外部行政行为;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羁束行政行为与自由裁量行政行为;依职权的行政行为与依申请的行政行为;单方行政行为与双方行政行为;要式行政行为与非要式行政行为;作为行政行为与不作为行政行为;行政立法行为、行政执法行为与行政司法行为;自为的行为、授权的行为与委托的行为。

4.掌握行政行为的成立与合法要件。

行政行为的成立要件:主体要件;主观要件;客观要件;功能要件。

行政行为的生效规则:即时生效;受领生效;告知生效;附条件生效。

行政行为的合法要件:主体合法;权限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

5.掌握行政行为无效的条件及法律后果、行政行为撤销的条件及法律后果、行政行为废止的条件及法律后果。

第四节    抽象行政行为

1.了解抽象行政行为的概念与特征;抽象行政行为的分类。

2.明确行政立法行为。

了解行政立法的概念、行政立法的主体与分类。

重点理解行政立法行为的特征:立法性;行政性。

掌握行政立法的原则:依法立法原则;民主立法原则;加强管理与增进权益相协调原则。

掌握行政立法的程序:规划;起草;征求意见;审查;通过与签署;发布与备案。

第五节    具体行政行为

1.理解行政征收的概念与特征;了解行政征收与行政征用、行政没收、行政征购等相关概念的区别;了解行政征收的内容与分类。

2.了解行政许可的概念与特征、行政许可的分类以及行政许可的作用。

3.理解行政确认的概念与特征、行政确认与行政许可的关系,了解行政确认的主要形式和基本分类及行政确认的作用。

4.理解行政监督检查的概念与特征,了解行政监督检查与监督行政的关系、行政监督检查的分类、行政监督检查的方法与作用。

5.掌握行政处罚的概念与特征;了解行政处罚与行政处分、行政强制执行、执行处罚等相关概念的区别;掌握行政处罚的原则:处罚法定;处罚与教育相结合;公正、公开;处罚救济;一事不再罚;过罚相当。熟悉行政处罚的种类与形式:人身自由罚;行为罚;财产罚;声誉罚。了解行政处罚的管辖和行政处罚的适用。掌握行政处罚的程序:简易程序、一般程序、听证程序。了解行政处罚的执行。

6.理解行政强制的概念、分类;掌握行政强制与行政诉讼强制措施的区别。

Tags: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 北京:2015年02月北京市科学技术.. 下一篇福建:2015年02月福建南平市属事业..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