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7.理解行政给付的概念与特征;了解行政给付的内容和形式。
8.掌握行政奖励的概念与特征、行政奖励的原则;了解行政奖励的构成要件、行政奖励的内容和形式。
9.理解行政裁决的概念与特征,了解行政裁决与行政仲裁、行政复议、行政审判的区别,掌握行政裁决的程序。
第六节 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1.掌握行政合同的概念、特征,理解行政合同的作用。
2.了解并掌握行政指导的概念、特征,理解行政指导的作用。
第七节 行政程序
1.理解行政程序的概念与特征。
2.掌握行政程序的基本原则:程序法定原则、相对方参与原则、效率原则、程序公正原则。
3.掌握行政程序的主要制度:资讯公开制度、公开调查制度、通知制度、说明理由制度、听证制度、时效制度、职能分离制度、辩论制度、回避制度、行政救济制度。
第八节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1.掌握行政违法的概念与特征、行政违法的构成要件、行政违法的分类。
2.明确行政责任的概念与特征、行政责任的构成要件、行政责任的种类与方式。
第九节 行政赔偿
1.掌握行政赔偿的概念与特征,掌握行政赔偿的构成要件。
2.认清行政赔偿的范围,了解对侵犯人身权的行政赔偿、对侵犯财产权的行政赔偿、国家不予赔偿的情形。
3.掌握行政赔偿请求人和赔偿义务机关的具体规定。
4.明确行政赔偿程序。
5.掌握行政赔偿的方式和计算标准。
第十节 行政复议
1.掌握行政复议的概念及特点。
2.理解并掌握行政复议的基本原则:合法、公正、公开、及时、便民。
3.了解行政复议的范围,包括可以提起复议申请的具体行政行为、可以提起复议申请的抽象行政行为、不能申请行政复议的事项。
4.明确行政复议的管辖。
5.了解行政复议参加人,包括行政复议申请人、行政复议被申请人、行政复议第三人。
6.掌握行政复议程序,包括复议申请、复议申请的管辖、复议案件的审理、复议决定的作出。
第十一节 行政诉讼
1.掌握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及行政诉讼法的概念。
2.掌握行政诉讼的基本原则,注意了解与其他诉讼共同的原则,特别掌握行政诉讼特有的原则。
3.明确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
4.明确行政诉讼管辖,了解确立诉讼管辖的原则、行政诉讼管辖的种类。
5.掌握行政诉讼参加人,重点掌握行政诉讼中的原告、被告的资格及其转移;了解共同诉讼人、第三人、诉讼代理人。
6.了解第一审程序。
7.了解第二审程序。
8.了解审判监督程序。
9.掌握行政诉讼的判决、裁定、决定。
第四章 刑法
第一节 刑法的性质、任务、基本原则和适用范围
1.理解刑法的性质。
2.理解刑法的任务。
3.掌握我国刑法的基本原则。
4.了解我国刑法的适用范围。
第二节 犯罪的本质和概念
1.理解犯罪的本质。
2.掌握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第三节 犯罪构成
1.明确犯罪的客体。
2.了解并掌握犯罪的客观方面。
3.明确犯罪的主体。
4.了解并掌握犯罪的主观方面。
第四节 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1.了解正当防卫的概念及其特征。
2.明确紧急避险的概念及其特征。
第五节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1.了解犯罪的预备。
2.了解犯罪未遂。
3.了解犯罪中止。
第六节 共同犯罪
1.了解共同犯罪的概念。
2.掌握共同犯罪人的种类及刑事责任。
第七节 单位犯罪
1.了解单位犯罪的概念。
2.掌握单位犯罪及刑罚。
第八节 刑罚的概念和目的
1.了解刑罚的概念。
2.理解刑罚的目的。
第九节 刑罚的种类
1.掌握主刑:管制、拘役、有期徒刑、无期徒刑、死刑。
2.掌握附加刑:罚金、剥夺政治权利、没收财产。
第十节 刑罚的具体运用
1.了解量刑的概念和一般原则。
2.了解累犯的概念、分类。
3.掌握自首的概念、条件及立功的概念。
4.懂得数罪并罚。
5.明确缓刑的概念、适用条件。
6.掌握减刑的概念、适用条件。
7.弄清假释的概念、适用条件。
8.了解时效,重点了解追诉时效及其具体规定。
第十一节 犯罪的种类和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犯罪
1.了解犯罪的种类。
2.掌握贪污贿赂罪的概念、特征、种类。
3.掌握渎职罪的概念、特征、种类。
第五章 民法
第一节 民法的概念和基本原
1.了解民法的概念。重点理解民法是调整平等主体的公民之间、法人之间以及公民与法人之间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法律规范的总称。
2.掌握民法的基本原则:保护公民、法人合法民事权益的原则,平等、自愿、等价有偿原则,公平、诚实信用原则,遵守法律和国家政策的原则,尊重社会公德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
第二节 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1.明确公民的民事权利能力、公民的民事行为能力。
2.掌握法人的概念、法人应具备的条件、法人的特征。
3.理解法人的民事权利能力、法人的民事行为能力。
第三节 民事法律行为和代理
1.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和特征,熟悉民事法律行为成立条件,了解民事法律行为的分类。
2.理解代理的概念、代理关系的特征,了解代理的种类、代理权的行使。
第四节 物权与所有权
1.了解物权的概念与特征、物权的分类。
2.掌握财产所有权的概念与特征,了解财产所有权的内容。
第五节 债权
1.了解债的概念与特征。
2.明了债产生的根据。
3.了解债的分类。
4.掌握合同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合同的分类。掌握合同法的基本原则、合同的订立、合同的效力、合同责任、合同的担保。
5.了解债的履行、债的终止。
第六节 知识产权
1.理解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
2.明确著作权的概念与内容及著作权的保护。
3.掌握专利权的概念、专利申请原则与期限及专利权的保护。
4.掌握商标权的概念与特征,了解商标权的取得和期限及商标权的保护。
第七节 人身权
1.了解人身权的概念和分类。
2.了解人身权的保护方法。
第八节 财产继承权
1.了解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
2.掌握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
3.了解法定继承。
4.掌握遗产的分配原则。
第九节 民事责任
1.了解民事责任的概念与特征。
2.明确一般民事责任构成要件。
3.掌握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过错责任原则、无过错责任原则、公开责任原则。
4.掌握民事责任的方式。
第十节 诉讼时效
1.了解诉讼时效的概念。
2.了解诉讼时效的种类。
3.明确诉讼时效的中止与中断。
第四部分 行政管理
第一章 政府职能及其转变
第一节 政府职能的涵义和作用
1.准确理解政府职能的涵义及其所包含的四层意思。
2.了解政府职能的发展变化以及各阶段的特征。
3.深刻认识政府职能的重要地位。
第二节 政府职能体系
1.掌握政府职能的几种分类方法。
2.了解政府基本职能的主要内容,并能举出实际中的例子。
3.理解政府层级职能涵义及其划分的部分原则、基本类型。
4.了解政府管理运行职能涵义及其各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政府职能转变
1.了解影响与制约政府职能转变的要素,并能结合实际掌握运用。
2.理解并掌握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3.政企分开是当前政府职能转变的关键,了解政企分开的内容及其措施。
第二章 中国政府机构及其改革
第一节 政府机构概述
1.准确理解政府机构的涵义及其包含的三层意思。
2.掌握政府机构与非政府机构之间的关系,并能做出准确区分。
3.机构编制管理是政府组织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知道我国机构编制管理的主管部门,并掌握机构编制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政府机构设置的原则
1.了解职能优先原则的涵义,并能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实际加以运用。
2.了解完整统一原则的主要内容。
3.理解管理幅度与管理层次相适应原则,并熟练掌握具体应用的几条规律。
4.理解权责一致原则的涵义并能结合实际灵活运用。
5.了解精简与效能的关系,掌握精简与效能原则的主要内容。
6.了解依法设置原则的主要内容。
第三节 政府机构改革
1.结合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实际,了解机构改革的基本动因。
2.了解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渐进式”特点,以及各阶段改革的突破。
3.理解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的目标、原则及其成效。
第四节 现行各级人民政府的架构
1.了解国务院的性质、组成和任期、领导体制、会议制度等。
2.掌握国务院所属行政机构的各种类型,并能做出具体区分。
3.了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的基本特征,包括性质、地位、组成和任期、领导体制等。
4.了解地方政府工作部门与垂直管理部门、派出机构之间的区别;知道垂直管理部门和派出机构的几种类型。
5.了解1999年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
第三章 国家公务员制度
第一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及其特色
1.了解国家公务员及其制度的涵义;了解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建立过程。
2.从两个不同角度进行比较,了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
第二节 完善公务员制度,建设高素质的专业化国家公务员队伍
1.领会国家公务员队伍“高素质”的内涵。
2.领会国家公务员队伍“专业化”的内涵。
3.了解完善我国公务员制度的目标和指导思想。
第三节 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基本内容
1.了解并能区分国家公务员制度实施的人员和机关范围,以及参照实施的机关。
2.了解我国公务员的义务和权利。
3.理解国家公务员录用制度的涵义、录用的前提条件和职务范围;了解国家公务员的录用原则和录用程序。
4.理解国家公务员考核制度的涵义、考核范围及有关规定,能做出具体区分;了解考核原则,掌握考核内容和标准,了解考核方法、程序及考核结果的使用。
5.了解国家公务员奖励制度的涵义、奖励原则及条件;掌握奖励的种类及权限。
6.了解国家公务员纪律内容及行政处分的条件和原则;掌握行政处分的种类及权限;注意区分行政处分与行政处罚、刑事处罚之间的不同;了解行政处分的解除期限以及“解除”与“撤销”之间的区别。
7.了解国家公务员培训的类型及培训施教机构;掌握公务员交流的几种形式;掌握公务员回避的五种法定亲属关系及三种回避类型。
8.掌握国家公务员工资构成的形式;了解国家公务员的保险制度和福利制度。
9.了解国家公务员的辞职条件及辞职程序;了解国家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