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简答题
第一题15分,第二题20分,后两题每题25分. 1、 材料
1.由中国艺术研究院文化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文化发展战略与国家文化软实
力”研讨会日前在京举行,会上还发布了《中国文化建设与和谐文化建设》课题成果。有专家在会上指出诸如故宫、长城、老字号、《云南印象》等传统文化品牌在现行的法律保护方面,两大主要法律领域还都存在较大问题:现行的知识产权制度有其功能缺失的一面,而文化遗产保护制度的立法还远远不够。
专家指出,对传统文化品牌的合理有效保护具有文化战略层面的意义,不仅在欧美强势文化冲击世界的今天,可以强化本民族身份的认同感,也有利于促进文化多样性和提升国家软实力。虽然近些年来对于传统文化品牌保护所具有的深远意义越来越被认知,对于传统文化、文化遗产保护在全球范围内被口益重视,但其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忽视:许多传统文化品牌没落、流失;一些抽象的传统文化品牌被过分的商业开发所侵蚀、变异,比如此前有民营企业家要在浙江异地重建圆明同等怪现象层出不穷。
专家建议要完善现行的法律保护制度,特别是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立法工作,在这一制度建设过程中,应将保存、传承传统优秀文化作为更高目的,对于发生在这一领域的价值冲突的协调做出合理的制度安排,比如对利用传统文化进行商业活动的主体需要承担反哺义务。专家还特别强调,同样不可偏废的是,对于私权范围内的具体传统文化品牌,政府也不能袖手旁观,政府应对传统文化品牌中效益不高但又具有很强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品牌进行特别保护。
2.“允许有争议,但标志城肯定要建,山东省济宁市市长张振川这句话,颇具一锤定音的“威力”,但也由此引来一轮对济宁要建“中华文化标志城最为激烈的批评声音。目前,对“标志城”的讨论已经进入了舆论冷冻期,各种媒体鲜见最新的进展信息。但按下了葫芦不等于瓢不起来,甘肃省永靖、华亭、临洮{县将筹集巨资分别修建孔子文化教育研究中心、秦皇祭天广场三期工程和老子文化同的消息,又引来一片争议。
上世纪9 O年代兴起的文化复古主义思潮,以“标志城”争议为标志到达了一个沸点,舆论的冷水兜头浇下之后,一地的鸡毛还要相关的地方政府硬着头皮收拾。恐怕坚持如张振川者也要困惑,国家提倡复兴传统、繁荣文化,一些民众也热衷把这股潮流当做时尚来追赶,为什么本该赢取热烈掌声的“大项目,却遭到一片倒彩的打击?而一贯处于被遵从地位的政府,现在在舆论危机面前所体现出来的姿态越强硬,未来所面临的结果就会越尴尬。
由各地政府担任主角引发的这场“伪文化高烧,并不是一开始就如此火急火燎,而是有着一个多点开花、四处蔓延的过程。它有着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争故里,争完老子争孙子,争完大禹争诸葛亮,发展到连两门庆和潘金莲也不放过的时候,已经成为闹剧了;第二个层面是搞公祭,自恢复公祭孔 子以来,祭伏羲、祭曾子、祭三苏……各地凡是能挖出来祭奠一番的先人都祭了一个遍,直到公祭轩辕黄帝发生鲜花遭数千人哄抢事件之后,愈演愈烈的公祭活动到了有必要喊停的时候;第三个层面便是所谓的文化大项目了,与前两者相比,建项目在地方政府看来,这是唯一能扛得起来服务于民、发展经济的大旗,而且与政府办实事的角色定位颇为符合,济宁市市长的底气恐怕就是由此而来。
事实上,建“标志城也好,建其他文化建筑也好,激愤的多还是属于媒体圈内的知识分子以及精英阶层,他们的炮火,除了猛攻那些尚处在立项或设想阶段的“虚拟城池’,外,还用知识分子的文化和责任担当,来要求以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为代表的“拥建派”,别为政府一时的头脑发热,让老百姓的血汗钱打了水漂。“反建派”在这场舆论监督战中占有了压倒性的优势,但却不是胜利者,在刚硬的行政命令面前,所有的批评箭簇显得软弱无力。老百姓对于这场争论,态度是漠然的,建或者不建,和他们并没有多大干系,他们不仅没有决策的权利,甚至连表态的机会也不存在。话说过来,如果当地政府真的去征求老百姓意见的话,也许人们并不会反对平地多出这么一堆庭院高楼和人物塑像~…如果在拆迁、促进就业、发展经济方面,更能让老百姓有看得见的利益的话,说不定政绩工程还真的顺利完成,让当地官员的官帽再升一级。
但问题是“标志城”的投资太大了,而且3 OO亿全部来自于纳税人,这意味着一旦这项投资占用过多资金,或者投资失败留下一座废墟,那么其他和当地百姓利益切身相关的公共建设将会受到影响甚至停滞。而与此同时,济宁市并拿不出一个有说服力的收回投资的计划,赢利的想法更接近于痴人说梦。所以,舆论的监督有利于清醒当地政府的头脑。同样是耗资巨大的工程,浙江农民企业家徐文荣投资2 OO亿元重建圆明园,反对的声音与“标志城’’相比弱了不少,这其中的原因就在于,“标志城的政府行为色彩浓厚,而“圆明新园则披上了民营企业经济行为的外衣——~虽然它的建设和当地政府的支持和参与是分不开的,但很显然,徐文荣还是承担了主要的风险
舆论关注这大笔投资的来源和去向,是珍惜这些年来好不容易积累下来的财富,担心被滥用。但通过这些事件所散发的文化浮夸风,却更值得担忧。作家冯骥才在肯定“一个国家的文化必须有它的顶峰”的同时,也对“争着把钱贴到‘塔尖,上进行了批评。而目前在各地如火如荼进行中的复古和仿制建筑的建设行为,就是争相地往“塔尖”上堆钱,一同被堆起来的,还有相互攀比、追求奢华的虚荣心,而这,却是传统文化不能承受之重,也和传统文化一直倡导的“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精神背道而驰。
传统文化是否得到弘扬,不在于建设了多少“大项目,而应多考量与之相关的民族精神气质,融人了多少传统文化的底蕴。国家将今年清明节列为法定假日,踏青、荡秋千、放风筝、打马球、插柳、做青团等消失已久的文化活动重新回到人们的生活中。回归传统,其实就是这么简单,百姓没有感受和参与的机会,政府花再多的钱也白搭。民间和政府虽然在保护传统文化方面达成了共识,但落实到具体操作上来,政府往往还是为自己的越俎代庖陷于尴尬境地。
3.“北京目前还不是宜居城市,大量的四合院随着商业化的拆迁而消失,许多承载着厚重文化的文物被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符号正逐渐减少。在两会“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座谈会现场,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青年政治学院教授刘绮菲强烈呼吁加大对“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的保护。
北京是世界著名古都和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3 OO O多年的建城史、8 OO多年的建都史,北京市内分布着数量众多、类型丰富、由人类生活史和城市发展史交汇而成的历史文化遗产。一直以来保护古都风貌都是北京城市发展建设的重点工作。2 OO 5年国务院批复的北京市城市总体规划,确定了历史文化名城的风貌保护,形成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具有高度包容性、多元化的世界文化名城的发展目标。 -
“近年来,随着过度的房地产开发,导致城市人口迅速膨胀,北京市许多历史符号. 消失,有人认为 鸟巢,是北京城的新符号,我不这么认为。历史符号应该能承载北京悠久的历史文化。刘绮菲一再强调自己的历史文化名城观。她认为,历史文物保护不可再生,破坏之后也无相应的惩罚手段,于是商业化的破坏性的拆迁愈演愈烈。甚至有些单位竟然开“强制开发听证会,这种武断的拆迁也可能影响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目前北京经过长期的探索与实践,北京古都风貌保护工作逐步形成了相对完善的体系。
但是,刘绮菲列举自己亲眼目睹的那些问题,对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充满担忧。她希望北京城的城市建设,一定要向“人文北京、绿色北京的目标发展,让人人感受到生态北京的优越。
4.在汶川特大地震中,有2 3个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项目、8 8个省级、1 5 O个县级名录项目损失严重。四川境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有1 2人罹难,1 0 5人受伤。
羌族原生态文化随着现代文明,尤其是旅游业的发展,出现了严重危机,最重要的表现即为羌语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减。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现在很多羌族村寨的对外交流语言都是汉语,羌语只在本村落中使用,而且逐步呈现出年轻人不会讲或不太懂羌语的情况。“近十多年来,我们在很多地方调查发现一些民间流传的歌舞,虽然还有老人可以吟唱,但四十岁左右的人几乎都难以明白,也不愿意学唱,更不要说年轻人了。文字推广的失败,语言使用范围的迅速缩小,是最近几年进行羌族文化挖掘与保护的工作者们所最忧心的问题,而此次地震灾害,使原本生活在半高山上的羌民加强了与外界的沟通与联系,必然会加速语言及传统文化的被涵化和同化的工程。
“最近几年,对于羌族文化的传承人——释比文化的研究和挖掘保存,变得尤为迫切,因为随着年老释I:L的逐渐谢世,年轻人很少愿意承担研习传承的责任,对于没有文字的羌民族来说,她的古老宗教文化一直都是靠释比为代表的文化传承人的口传心授而得以不断传承,文化主要传承人的消失,意味着文化载体的丧失。四川大学藏学研究中心扎拉西姆教授向记者介绍说。
2 O世纪8 O年代,四川 大学宗教研究所钱安靖先生等曾对释比进行过大量的调查,那时,能够完整做法事的释比人数相对较多。在2 O世纪9 O年代中期,学者进入羌族地区进行相关调查的时候,就比较难找到可以做一套完整传统法事的释比,多数好不容易寻访到的释比,也只会部分仪式。
最近几年,为了发展旅游和挖掘旅游资源的需要,兴起了一股挖掘、保护和传承释比文化的热潮,地方政府也给予高度关注和投入。然而,对于释比文化的抢救工作正在逐步展开的时候。5.1 2地震发生了,一批老的文化艺人在地震中丧生,4 O多位羌族文化传承人和学者也在商讨保护民族文化的会场遇难,其~中包括北川县6位专门研究羌族音乐、舞蹈创作的工作者,有市级非遗项目羌族民歌的传承人计学文以及前年曾代表羌族参加全国鼓舞鼓乐大赛,表演羌族特色铃鼓舞的羌民,:北川知名的羌族文化研究专家谢兴鹏等一批专家以及羌笛吹奏传人。北川县文化馆工作人员只有两人幸存,全县有关羌族的研究史料全部被毁、被埋。
由于羌民族没有文字,因此羌族语言、文化均靠17:I耳相传来传承。这些人的离世,无疑给羌族文化的抢救造成相当大的闲难。此外,北川 羌族民俗博物馆的8 0 5件馆藏文物全部被埋。无论从何种方面看,地震带来的损失都是巨大的,更是无法挽回的。
2 O O 8年5月3 O日上午,国家民委“四川地震灾区羌族民族文化抢救与保护座谈会召开。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冯骥才在会上表示,“羌族文化在还未来得及整理之时,受到迎头一击,少数民族文化大部分是非物质文化,一旦传承人消失,根脉亦断绝。羌族许多古村落位于河谷之中,此前尚未进行文化遗产的全面整理、普查,地震过后,羌族文化遗产不能再受更大损失。
“这次自然灾害,使全社会都认识到这一独处西南偏僻高山峡谷的民族及其独特文化,也唤醒了全社会共同来保护羌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从这个意义来说,又是一次保护与挖掘羌族传统文化的机遇。”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徐君教授说。
外国媒体就北川的重建问题采访温家宝总理时,总理大声说:“我们要保护好全国唯一的羌族自治县的古老文化和文明。
5.新华社记者张诚:非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