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搜索关注"91考试网"公众号,领30元,获取公务员、事业编、教师等考试资料40G!
上无法读完初中的课程。而且,由于师资和教学设备的差异,两者的教学质量是不可同日而语的。更重要的是,许多方面文化素质的培养,是无法仅仅靠学校教育完成的。比如,计算机和互联网,在大城市中已经达到很高的普及程度。这对于少年儿童掌握现代社会所要求的知识和技能来说,是极为重要的。但在绝大多数农村家庭中,根本不具备这样的条件。因此,对于一个在农村只完成了初中或小学教育的人来说,进入城市完全是进入另一种社会和文化,甚至是进入另一个时代。这另一个社会、文化甚至文明所需要的技能、知识甚至修养,是他们基本不具备的。
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障碍不仅在户籍制度。对于农民工进入城市的困难,多是强调户籍制度的障碍。这当然是对的,就是在今天,首先要解决的也是破除这个制度性的障碍的问题。但正如上面的分析所表明的,仅仅有户籍制度的改革是不够的。最近一项对“农转工”的研究为我们分析这个问题提供了非常有益的启示。这项由张汝立先生完成的研究表明:在我国进行建设性征地的时候,安排了一些失去土地的农民进城做工;在这项安排中,失去土地的农民获得了城市户口,并大部分被安排为“大集体工人”。如果按照理论上的标准,他们是已经完成了“城市化”的过程。但事实是,这种由“跃出农门”带来的喜悦没有持续多久,他们就开始陷入了新的困境。有的是所进入的大集体单位不久就在市场竞争中倒闭破产了,有的则是由于个人的原因而下岗、内退或买断工龄。因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他们由于个人的特质而处于劣势。这也可以使我们想象到,即使是将农民进入城市的制度性障碍完全破除,他们要想真正进入城市也是相当困难的。
城市中另一个时代的再社会化造成农民工“回乡”之后的不适应。对于以农民工形式进入城市做工的农村居民来说,进城打工只是他们人生经历的一个阶段。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在经历了打工阶段后,又会回到他们原来出生和生长的农村。这就是所谓农民工的“回流,,问题。尽管媒体上有许多报道,说他们回去之后如何利用在打工时期积集的知识、经验和资金进行创业,其中有的获得了成功。但可以说,能有这种结果的,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人。其中的大部分人,又是回到了土地之上。因为,对于“回流”的大部分人来说,“回流’’是一种被动选择而不是主动选择的结果。现在的一个问题是,他们回到农村以后,还能适应农村原来的生活吗?1995年7月,在广东东莞、深圳、中山和番禺等地进行的一项不太规范的调查表明,在月薪千元以上和月薪千元以下的打工族中,表示不再适应过去生活者均高达95%。我们在进行农民工调查的时候也发现了同样的问题。特别是近些年来,农民工本身的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的时候,出来打工的多是已经有了一定务农经历的农民。而现在,越来越多的是,一些人中学一毕业,就来到了城市。他们农村社会生活的经验非常有限。进入成年之后,打工是他们的主要经历。在打工的过程中,他们接触到了城市的文化和生活方式,也渐渐地熟悉了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尽管他们是从一个边缘性的位置观察和接触这种文化和生活方式的。但这种接触和观察对他们的影响是巨大的。对于这样的打_亡者来说,回到农村中去,又是一种文化或文明的“逆流旅行”,所造成的不适应是可以想见的。
城市越进步,农民工融入城市社会的可能性就越小。现代社会是一个以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的进步来推动的社会。然而,就目前中国的情况而言,这种影响仅限于城市。我们只要稍微观察一下就可以发现,即使是和80年代相比,在我们的城市中,无论是生产,还是生活环境中,科学技术的含量有了多么大的增加!而在农村地区,发生的变化却非常有限。我们可以推断,在科学技术进步的推动之下,城市会变得越来越“进步”。而城市越是进步,农村与其的反差就越大。而目前的教育体制,无疑在加剧着这种差距的扩大。这也就意味着,“乡下人,,进入城市的路途要变得越来越长。
- 1请用200字以内的篇幅概括所给材料所反映的主要内容。
- 2用400字左右的篇幅就给定材料所反映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要求方案体现针对性和可操作性
++++++++++++++++++++++++++++++++++++++++++++++++++++++++++++++++++++++++++++++++++++++++++++++++++++++++++
++++++++++++++++++++++++++++++++++++++++++++++++++++++++++++++++++++++++++++++++++++++++++++++++++++++++++
++++++++++++++++++++++++++++++++++++++++++++++++++++++++++++++++++++++++++++++++++++++++++++++++++++++++++
试题答案与详细解析在下页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