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在人类认识史上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2.4说明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阐述坚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意义。
2.5 解析客观规律是可以认识和掌握的事例,印证人们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地把握客观规律。
2.6阐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揭示实践在发现真理、检验真理、发展真理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确信追求真理要与时俱进。
3.7观察社会现象和自然现象,领会世界是普遍联系的,学会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解析事物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尝试用系统优化的方法安排工作。
3.8剖析自然界与社会生活中的实例,领会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3.9运用生活中的事例,说明事物自身“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理解矛盾分析方法的普遍意义,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解决问题抓住主要矛盾。
3.10列举多方面的创新表现和成果,辩证地说明批判性思维在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阐释解放思想的重要意义。
4.11识别事实判断与价值判断的表现,说明价值判断的意义,理解价值观对人们行为的导向作用。
4.12 剖析生活实例,说明人们的社会地位不同、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时间、地点、条件不同,会形成不同的价值判断;领悟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4.13剖析价值冲突的实例;体验价值比较、鉴别、选择的过程;认同人民的利益为最高价值标准,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思想。
4.14探寻实现人生价值的条件和途径,阐明生活的意义,理解只有对社会做出贡献才是真正有价值的人生。
历史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历史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形式及试卷结构
1.考试形式:闭卷,笔试。试卷的问卷与答卷分离;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卷上,写在问卷上无效。
2.考试时间及分值:考试时间为150分钟,试卷满分为150分(其中综合知识30分,学科专业知识120分)。
3.试卷结构
(1)内容比例:中国历史约占60%,世界历史约占40%。其中,初中部分占30%,高中部分占70%。
(2)题型及比例:选择题约占40%,非选择题约占60%。
4.试题难易比例:容易题、稍难题、较难题比例为7∶2∶1。
三、命题依据
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为命题依据。具体内容如下:
(一)古代
1.古代中国
(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①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②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③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④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⑤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2)古代中国的经济
①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②手工业的发展;③商业的发展;④资本主义萌芽与“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
(3)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①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②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③宋明理学;④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4)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①科技成就;②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③文学成就;④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2.古代世界
(1)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和古代印度的文明
(2)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
①雅典民主政治;②罗马法。
(3)中古亚欧文明
①大化改新;②西欧封建等级制度和罗马教廷的地位;③西欧城市的兴起;④拜占廷帝国的衰落。
(4)科学技术与思想文化
①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②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③古典文学戏剧成就;④阿基米德等古代科学家的主要成就。
(二)近代
1.近代世界
(1)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①文艺复兴;②宗教改革;③启蒙运动。
(2)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
①新航路的开辟;②荷兰、英国等国的殖民扩张;③两次工业革命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3)欧美代议制的确立与发展
①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②美国共和制的确立;③法国共和制、德意志帝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4)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诞生和国际工人运动
①马克思主义产生;②巴黎公社。
(5)资产阶级统治的巩固与扩大
①美国南北战争;②俄国废除农奴制改革;③明治维新。
(6)第一次世界大战
①“三国同盟”“三国协约”的形成;②战争的经过;③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7)近代科学技术
①经典力学;②进化论;③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2.近代中国
(1)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①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②辛亥革命;③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④新民主主义革命;⑤抗日战争。
(2)经济结构的变化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①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②民国时期民族工业的曲折发展。
(3)思想解放的潮流
①洋务思想;②维新思想;③新文化运动;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三)现代
1.现代世界
(1)俄国十月革命与苏联社会主义建设
①俄国十月革命;②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和新经济政策;③“斯大林模式”;④从赫鲁晓夫改革到戈尔巴乔夫改革。
(2)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3)罗斯福新政和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①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②罗斯福新政;③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西欧、日本等国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4)第二次世界大战
①慕尼黑会议;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扩大;③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和胜利。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①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②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③两极格局的瓦解和多极化趋势的加强。
(6)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①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建立;②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发展趋势;③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趋势。
(7)现代科学技术
①相对论和量子论;②第三次科技革命。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①文学的主要成就;②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③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④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2.现代中国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巩固
①开国大典及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②西藏和平解放;③抗美援朝;④土地改革。
(2)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①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②“文化大革命”;③改革开放以来民主与法制的建设;④“一国两制”的理论与实践。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①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②十一届三中全会关于改革开放的决策;③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国有企业改革;④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4)现代中国的对外关系
①新中国建立初期的重大外交活动与和平共处五项原则;②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③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联合国和地区性国际组织中的重要外交活动。
(5)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①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②交通、通讯工具的进步;③大众传媒的发展。
(6)20世纪以来的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①孙中山的三民主义;②毛泽东思想;③邓小平理论;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7)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教育事业
①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成就;②“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③教育事业的发展。
地理
一、考试目的
考查了解考生对报考岗位所必需的地理知识和业务能力的掌握程度。
二、考试范围
考试内容以《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为依据,参考现行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和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必修①kl。其中初中内容约占30%,高中内容约占70%。
考查具体内容如下:
(一)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大小与运动
2.经线和纬线。经线和纬线的划分。用经纬网确定任意地点的位置。
3.根据需要选择常用地图,查找所需要的地理信息,运用地图辨别方向、量算距离。
4.识别等高线地形图上的山峰、山脊、山谷,估算海拔和相对高度。
(二)区域地理
会分析世界和我国主要区域的特征及区域特征与区域人类活动的地理关系。
(三)高中地理必修1
1.宇宙中的地球
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地球的圈层结构,各圈层的主要特点。
2.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地壳内部物质循环过程;造成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大气受热过程;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天气系统的特点。
水循环的过程和主要环节;水循环的地理意义;世界洋流分布规律;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3.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和演变中的作用。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规律。
4.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自然灾害发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四)高中地理必修2
1.人口与城市
人口发展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地区分布;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环境承载力与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城市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地域文化对人口或城市的影响。
2.产业活动与地域联系
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工业地域的形成条件与发
展特点;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产业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交通方式的变化对聚落空间形态和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3.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人地关系思想的历史演变;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五)高中地理必修3
1.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区域的含义;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不同发展阶段地理环境对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的影响;产业转移和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2.区域可持续发展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农业生产的条件、布局特点和问题,了解农业持续发展的方法与途径。
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全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以某经济发达区域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