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词语解释题(每词语0.5分,共10分)1.且将升岱岳,非径奚为?欲诣扶桑,无舟莫适。
岱岳: 适:
2.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
目: 弁髦:
3.迨试而辄困,亦知其术之疏也。
试: 困:
4.皇天之不纯命兮,何百姓之震愆?
皇天: 愆:
5.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或取诸怀抱,晤言一室之内。
俯仰: 晤言:
6.通而彻之,塞而壅之。
彻: 壅:
7.子之大父一瓢先生,医之不朽者也,高年不禄。
大父: 不禄:
8.然余文思荒落,不能张子才之贤,姑序以复于子贞氏。
张: 复:
9.传经者既明载其说,复斥其非,而以父子相承三世为言,何其惑欤!
传: 言:
10.其窍滑以夷,其肌廉以微。
夷: 微:
五、今译题(每小题4分,共20分)
1.此二事虽扁鹊、仓公无以加也。华佗性恶矜技,终以戮死。仲景论广伊尹《汤液》为数十卷,用之多验。
2.后世有子云其悯余劳而锡之斤正焉,岂非幸中又幸?而相成之德,谓孰非后进之吾师云。
3.今取人则不然,不问可否,不论曲直,非秦者去,为客者逐;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
4.善养生者则不然也,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后抑也。
5.夫行,本也;辞,从而生者也。苟见枝叶之辞,去本而末是务,辄怒溢颜面,若将浼焉。翁之卓卓如是,则医特一事而已。
六、阅读理解题(阅读短文并解释文中加点词语。每词语1分,共10分)
1.脏象之义,余所类于经文者,不啻详矣。然经有所未及,而同中有不同,及有先同而后异者,俱不可以不辨也。夫人身之用,止此血气。虽五脏皆有气血,而其纲领,则肺出气,肾纳气也,故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本也。血者,水谷之精也,源源而来,而实生化于脾,总统于心,藏受于肝,宣布于肺,施泄于肾,而灌溉一身,所谓“气主嘘之,血主濡之”。而血气为人之橐龠,是皆人之所同也。若其同中之不同者,则脏气各有强弱,禀赋各有阴阳
不啻: 夫: 宣布:
嘘: 橐龠:
2.荣血之道,内谷为宝,谷入于胃,乃传之肺,流溢于中,布散于外,专精者,行于经隧,常荣无已。男子八八,女子七七,天地之数终而天癸绝,然行于经隧之荣血未竭也。是以老年之人,能饮食而脾胃健者,尚能筋骨坚强,气血犹盛。此篇论天癸绝而筋骨衰,其后天水谷之精,又不可执一而论也。再按女子过七七而经淋不绝者,此系行于经隧之血,反从冲任而下,是以面黄肌瘦,骨惫筋柔。当知经隧之血,行于脉中;冲任之血,兼渗于脉外。
内: 专精者: 荣:
绝: 兼:
七、标点题(第1小题12分,第2小题13分,共25分)
1.以热治寒以寒治热谓之正治又谓之逆治以热治热以寒治寒谓之反治又谓之从治而有真反假反之分假反者如热邪内陷阳气不达于外故身冷肢厥战栗恶寒以大承气汤下之而愈不识者见其外证似寒用寒讶其相反识者谓其内证真热用寒实为正治乃假反而非真反也真反者如风火暴盛痰涎上涌闭塞咽喉非辛热之品不能开散不得已暂用星半乌附巴豆等热药是则真反也又有寒热并用者因其人寒热之邪夹杂于内不得不用寒热夹杂之剂古人每多如此昧者訾为杂乱乃无识也然亦有纯寒而于热剂中少加寒品纯热而于寒剂中少加热药者此则名为反佐
2.心属火王于夏逆夏长之气则伤心矣心伤至秋为痃疟因奉收者少故也夏之阳气浮长于外至秋而收敛于内夏失其长秋何以收至秋时阴气上升下焦所出之阴与上焦所逆之阳阴阳相搏而为寒热之阴疟也夫阳气发原于下焦阴脏春生于上夏长于外秋收于内冬藏于下今夏逆于上秋无以收收机有碍则冬无所藏阳不归原是根气已损至冬时寒水当令无阳热温配故冬时为病甚危也有云逆夏气则暑气伤心至秋成痃疟此亦邪气伏藏于上与阳气不收之义相同但四时皆论脏气自逆而不涉外淫之邪是不当独以夏时为暑病也肺属金王于秋逆秋收之气则伤肺矣肺伤至冬为飧泄之病奉藏者少故也盖秋收而后冬藏阳藏于阴而为中焦釜底之燃以腐化水谷秋失其收则奉藏者少至冬寒水用事阳气下虚则水谷不化而为飧泄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