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
A.民主革命的纲领
B.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纲领
C.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D.实现共产主义的纲领
34.邓小平提出一定要把什么是社会主义和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搞清楚,目的是为了(ABCD )4-73
A.真正坚持社会主义
B.真正坚持马列主义和毛泽东思想
C.进一步认清社会主义的本质
D.把马克思主义推向前进
35.新型工业化道路应该是(ABCD )7-137
A.经济效益好
B.资源消耗低
C.环境污染少
D.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
36.以下属于按劳分配的是( AC)8-164
A.国有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B.个体劳动者的劳动收入
C.集体企业职工的工资收入
D.提供技术、信息等获得的收入
37.改革开放新时期,“人民”这一范畴包括(ABCD )9-174
A.工人阶级
B.农民阶级
C.拥护社会主义、拥护祖国统一的爱国者
D.新产生的社会阶层
3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是(AC )10-206
A.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B.国际主义精神
C.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D.集体主义精神
39.1982年,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表明了中国政府对香港问题的基本立场,主要涉及的问题是( AC)12-235
A.主权问题
B.外交问题
C.采取什么方式管理的问题
D.15年中不出现大的波动问题
40.目前在世界上,我国的高速铁路(ABCD )
A.运营总里程最长
B.运营时速最高
C.在建规模最大
D.拥有系统技术最全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6分,共30分)
4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有哪些共同的显著特点?1-6/7
答: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各个理论成果,有着共同的显著特点:
第一, 是中国共产党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解决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实际问题所凝结的丰硕成果,是全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第二, 这些理论成果在内容上,既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又具有中国特色,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具体化。
第三, 这些理论成果在形式上,体现了中国民族特点和民族形式,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民族化。
42.简述我国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步骤。3-64
答:第一步,号召农民组织带有社会主义萌芽性质的农业生产互助组;
第二步,在互助组的基础上,组织以土地入股和统一经营为特点的小型的带有半社会主义性质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第三步,在初级社的基础上,组织大型的集体所有制的完全社会主义性质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43.为什么说发展是硬道理?4-82/83
答:第一,中国发展得越强大,世界和平越靠得住。
第二,最终说服不相信社会主义的人要靠我们的发展。
第三,中国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是要靠自己的发展。
第四,善于把握时机来解决我们的发展问题。
44.简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内涵。8-158
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丰富的内涵:
第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区分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的标志,它们不属于社会基本制度的范畴,而是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
第二,计划和市场作为调节经济的手段,各自既有优势和长处,也有不足和缺陷,要把计划和市场有机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两种调节手段的长处。
第三,要把发展市场经济与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既可以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可以充分利用市场经济对发展生产力的作用。
45.简述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的关系。9-191/192
答:依法治国和党的领导是相互促进的关系。我们决不能以党代政,也决不能以党代法。依法治国作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表明党是依法治国的倡导者,并在宪法和法律的范围内活动。依法治国与党的领导从根本上是一致的,但要在实践中把二者协调地统一起来,同时不断探索党的领导在依法治国中的基本模式和基本方法,制定执政党与人大、政府的关系模式的法律原则。
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46.论述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7-141/142
答: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这主要是:
(1)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条件。只有发挥各个地区的特点和优势,充分利用各个地区的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 技术条件,加速区域经济发展,才能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
(2)区域经济的发展可以使各地更好地互相补充、互相协作,协调发展, 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
(3)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我国消灭贫困、使全国各族人民的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必不 可少的条件。
(4)加快不发达地区,特别是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对于加强民族团结,建设和谐社会有重要作用。
47.论述如何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13-256/257(扩充)
答:第一,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
第二,维护世界多样性,促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和发展模式多样化。
第三,树立新的安全观念,努力营造长期稳定的国际和平环境。
第四, 推动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