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判断下列各小题,正确的在题后括号内打“√”,错的打“╳”。每小题1分,共10分)
1.无剪辑拍摄也叫一步摄影法。无剪辑拍摄就是“不剪辑”,即一条新闻从拍摄到播出不经过任何剪辑。( )
2.确定广播讲话的合适人选,应以讲话题目本身的性质为本。( )
3.摇摄是将摄影机架在活动物体上随之运动而进行的拍摄,其画面效果犹如人的视线由一点移向另一点的视觉效果。( )
4.字幕新闻,通常也叫插播新闻,它是电视新闻最简便的报道方式。( )
5.在新闻广播节目中,新闻要客观,而新闻提要则态度要鲜明,要直接表现出鲜明的政治倾向和褒贬态度。( )
6.现场报道与录音消息的区别,在于它的解说和合成制作,一般是由记者在现场进行的。( )
7.美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开办广播电台的国家。( )
8.广播、电视的口语化就是要求记者采用日常的口头语言,以达到琅琅上口、悦耳动听的表现效果。( )
9.广播评论都是口头播讲的。所以,广播评论亦通称为“口头评论”。( )
10.广播、电视只有充分开展批评报道,才能有效地进行舆论监督。( )
二、单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题干的括号内。每小题1分,共15分)
1.世界广播事业发展的繁荣时期起始于20世纪( )
A.50年代初 B.50年代末 C.60年代初 D.60年代末
2.在广播消息中,反映事物或事件发展变化宏观态势的消息类型是( )
A.动态消息 B.综合消息
C.非动态消息 D.现场报道
3.广播新闻评论的两个基本特征是( )
A.新闻性和政论性 B.鲜明性和尖锐性
C.政治性和通俗性 D.倾向性和形象性
4.专题类新闻节目中,在时效上,与消息类新闻节目最为接近的节目形态是( )
A.专题报道 B.专题新闻 C.专题调查报道 D.电视专访
5.广播新闻采用“节目主持人”这一名称,在我国开始于( )
A.80年代初期 B.80年代中期 C.80年代末 D.90年代初
6.我国开办最早并一直延续至今的广播新闻专题节目是( )
A.国际问题专题 B.体育专题 C.经济专题 D.各地风貌专题
7.1926年10月1日,中国自办的第一座广播电台诞生在( )
A.哈尔滨 B.上海 C.南京 D.天津?
8.在广播通讯的语言要求中,语言准确性的具体表现是( )
A.分寸感 B.立体感 C.动态感 D.节奏感
9.录音访问的优势主要体现在( )
A.题材丰富,真实可信 B.题材广泛,亲切感人
C.主题鲜明,感受真切 D.形式多样,亲切自然
10.景别是指( )
A.被摄物体在画面中呈现的范围
B.摄影机与被摄物体之间距离的变化
C.被摄物体在摄影机镜头前纵向空间位置的变化
D.在同一距离上运用不同焦距所摄的画面
11.在画面编辑中,把几个主体内容类似的画面连接在一起,以渲染气氛,强调情节的组接方式是( )
A.积累 B.对比 C.比喻 D.象征
12.电视新闻节目主持人区别于广播新闻节目主持人的重要标志是( )
A.体语运用 B.现场采访 C.现场报道 D.专题访问
13.舆论监督,实质上是( )
A.新闻媒体的监督 B.人民的监督
C.党的监督 D.政府的监督
14.扩大新闻信息量的有效举措是( )
A.增加新闻节目的播出次数 B.增加新闻节目的播出时间
C.加强新闻节目的预告 D.扩大新闻节目的信息容量
15.实况广播与录音剪辑相比,( )
A.时效性都较强
B.都比较精炼
C.报道时间与实际过程基本一致
D.都具有很强的再现能力
三、多项选择题(在每小题的五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的答案,并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分别填在题干的括号内,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每小题1分,共5分)
1.消息类电视新闻节目,主要运用消息体裁,而消息体裁的基本特点是( )
A.形象传神 B.简明扼要 C.结构紧凑
D.取材精粹 E.迅速及时
2.报道计划可分为( )
A.按报道思想制定的计划 B.按报道内容制定的计划 C.按一定阶段制定的计划
D.按编辑思想制定的计划 E.按专题制定的计划
3.决定屏幕文字简短扼要的因素有( )
A.屏幕文字出现的位置 B.收视距离 C.屏幕文字的色彩搭配
D.屏幕的空间容量 E.停留时间短暂
4.决定一篇评论的整体质量和效果的基本环节是( )
A.论点 B.立论 C.选题
D.论据 E.论证
5.新闻广播节目对于语言的基本要求,除了坚持口语化、通俗化的方向外,还应( )
A.按写作的方式组织语言,力求具有一定的交流感
B.利用有声语言的特点,创造听觉形象和声音美感
C.保持稿件的语言特点,注重稿件各自的语言风格
D.与实况音响紧密配合,生动地再现事物
E.协调各种稿件的语言,使节目成为和谐的有机整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