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36.简述新闻活动的认识主体。
37.简述新闻采访中记者进行角色互换的意义及其表现形式。
38.记者的形象思维与作家的形象思维有何不同?
39.什么是新闻传播中的“暗示”?
40.简述受众态度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7分,共14分。)
41.为什么说意志对新闻工作者的智力活动有着特殊的意义?为培养意志和毅力,你认为特别要注意哪些方面的锻炼?
42.新闻编辑作为一个群体应倾向于哪一种认知方式?为什么?它与党性原则有无矛盾?
六、应用分析题(本大题共1小题,共11分。)
43.请用记者对采访对象的社会认知理论分析下面实例。
报告文学《中国姑娘》脍炙人口,而其采访过程同样精彩。作者鲁光接受任务时困难极大,一是鲁光不是专职记者;二是中国女排姑娘见多识广、个性较强,不同于一般采访对象;三是中国女排正在为迎接大赛而做紧张训练,忌讳记者采访。鲁光首先考虑到采访可能会遭到谢绝,便提出帮姑娘们捡球并得以获准。鲁光一边捡球,一边用眼睛采访。在短暂休息时,鲁光主动上前递毛巾并提出一个问题:“当你们累得趴在地上实在爬不起来时,脑子在想些什么?”不出所料,姑娘们反问道:“你说呢?”鲁光答:“想死。”姑娘们几乎不约而同地叫了起来:“老鲁,你真了解我们啊。”随即说道,“当我们累得趴在地上实在爬不起来时,真想去死,死多痛快啊。真想把眼睛一闭。但是,想到祖国和人民的重托,想到拿世界冠军,加上袁指导那严厉的眼睛,我们不能趴下,更不能去死啊。”姑娘们对鲁光产生了信任和亲近心理,因为没有过多的时间接受采访,便纷纷将自己的日记本给鲁光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