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3分,共26分)
29.试述外国新闻作品的主要写作特点。
30.试析《别了,“不列颠尼亚”》这篇新闻作品的主要特色。
五、分析题(本大题1小题,共20分)
31.海伦?福斯特?斯诺是美国有影响的女记者、女作家,也是著名记者,《西行漫记》作者埃德加?斯诺的前妻。她曾于1931—1940年和1972—1973年两度在中国采访和游历。
1986年,新华出版社出版了她的自传《一个女记者的传奇》,以下段落就选自该书,这是一则可以独立成篇的人物报道。请从采访和写作两个方面分析本文的特色。
答题要求:论点明确,条理清晰,文字简洁,写成600字左右的评析短文,标题自拟。
采访周恩来
在中国漫长革命的三巨头政治中,如果毛泽东是头脑,朱德是心脏,那么周恩来就是执行的手。关于周恩来的第一个新闻,是我在5月份到达延安时听到的。有人告诉我:“在你到达前的一星期,一辆载着周恩来和毛泽东的主要工作人员的卡车遭到枪击,10个红军当场被打死,7个受伤后死去。这是距延安只有15里的事。周和参谋长以及一个新闻记者同另外一个人奇迹般地逃脱——他们用奔跑来掩护。只有四人没有受伤。”这就是一星期前我曾经希望搭乘而最终未乘的从西安到延安的卡车。
l936年6月,周曾骑马到城外迎接埃德加?斯诺,此后他们一直是好朋友。直到1937年6月,我还没有看见周,因为他去了西安。从那以后,我们有过几次交谈。
1898年,周恩来生于一个满清官吏家庭,他经历了两次革命和古老的宗族主义的转变。周和他的妻子邓颖超的婚姻,是这个国家现代婚姻的典范。1920年他在法国留学时,是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的创建人之一,访问过伦敦、德国和莫斯科。1924年,他在蒋介石手下任黄埔军校副校长,成为1925—1927年革命中青年干部的楷模。起义失败时,他逃到苏联,后又回到江西。在那里,他开始了长征,从这时起,他和毛泽东在遵义联合,继续了很长时期。
1949年,周恩来成为人民共和国的总理。据说,当他因劳累、工作过度、心脏病和癌症住院时,仍坚持工作。他的风度,像毛泽东一样,是极端中国式的——但又和毛相反。周是一位天生的外交家,终其一生,对内对外都起着这样的作用。“周恩来主义”立足于联络,寻找共同立场和结合的纽带。他从一开始就掌握住权力,好像坐在一个运动着的陀螺上,他总是在中间,从一边转到另一边。
当毛泽东愿意搅起人们心中的火山时,周恩来就像个工程师似的前来组织零部件,对细节给予最仔细的注意,在处理“中国的”形势时有超级的才能。没有哪个古老的满洲官员能够以计胜周。毛是个政治家,周也是,但他还是一个天生的善于和人民相处的政治家。周是协调合作中的主人,是同国民党搞统一战线的联络人。总听说周恩来生活美满,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遭受过那么多次未遂的谋害。在20世纪60年代,成千上万的极“左”分子红卫兵包围了他的办公室,索取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的秘密档案,周说服了他们,他们离去了。1967年,周发现一群红卫兵暴徒,正在袭击英国代办处。他到了那里,愤怒地命令他们“回家去,哪儿也别去。”
周恩来不像毛,没有平民模样。他代表着被中国人称做学生的那类人,是知识界的保护人。他的事业始于1919年的“五四”运动,他那时在天津的南开中学:他比朱和毛更富有商业城市人的气息,也更灵活,更熟悉世故。他实际上是一位被中国人称为“军事学者”的人。
在周恩来任总理的活跃时期,东西方能够缓和是不使人惊讶的。周是伟大的、自由的、温和的、高度文明的、有魅力的、开朗的、坦率的。
(我在1972年到中国旅行时,没有请求会见毛泽东或者周恩来,毫无疑问我应该这样做。后来有人告诉我,毛愿意见到我。人们不能随便地会见毛泽东,我怕他会拒绝。我离开北京后,有两个专门送急件的人带来两位领导人给我的信,邀请我做一次回访。周恩来说他很抱歉没有会见我,同时他请他的妻子照管我的访问,他说我愿意停留多久就停留多久,我可以到中国的任何地方去。他的妻子邓颖超和朱德的妻子康克清一起,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我,并为我举行了一次晚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