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简答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7分,共21分)
39.明代民谚有“买不尽松江市,收不尽魏塘纱”之说,反映了明清松江地区棉纺织业的兴盛。鸦片战争以后,“松太布市,消减大半”。至19世纪70年代,江南各地“妇女愁叹坐食,机杼不闻”,“纺绩稀少 ,机轴之声几欲断矣。”
分析上述史料并据此回答:
(1)上述材料说明了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种变化?
(2)这种变化给中国经济带来哪些影响?
40.简述1912~1926年中国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特点。
41.简述《中国土地法大纲》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五、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2分,共24分)
42.材料一:鸦片战争后,在西方列强商品输出和资本输出的双重打击下,传统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逐步被纳入世界资本主义体系,1873~1936年进出口贸易额由2.1亿元增至16.6亿元(1936年贸易额不包括东北)。
材料二:1873-1936年中国进出口商品结构及其变化。
结合上述材料说明:
(1)中国进口商品结构和出口商品结构的变化及其发展趋势。
(2)结合上述分析试论中国近代对外经济关系的基本特点。
43.国民政府始终没有摆脱对资本主义国家的依赖,抗战胜利后这种依赖更为严重。试分析国民政府为什么要实行这样的政策?美国怎样实现了对中国经济的独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