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自学考试省级导航

全国 A安徽 B北京 C重庆 F福建 G广东 广西 甘肃 贵州 H河南 河北 湖南 湖北 黑龙江 海南 J江苏 江西 吉林 L辽宁 N内蒙古 宁夏 Q青海 S山东 山西 陕西 四川 上海 T天津
     X新疆 西藏 Y云南 Z浙江 历年真题分类检索

全国2012年7月自学考试《德育原理》试题 (完美word版)(一)
2013-04-10 19:14:11 来源:91考试网 作者:www.91exam.org 【

课程代码:00468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下列中国古代典籍中,提出“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三纲领和“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八条目的是(      )
A.《论语》 B.《孟子》
C.《大学》 D.《中庸》
2.欧洲文艺复兴时期,首先提出一个包括德育、智育、体育的比较系统的绅士教育思想的是(      )
A.洛克的《教育漫话》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杜德海姆的《道德教育论》 D.杜威的《道德上的教育原理》
3.德育是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统一活动,推动这一活动的主要矛盾是(      )
A.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B.受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C.社会教育文化发展水平与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D.社会教育文化发展水平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从德育目标的角度看,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是(      )
A.全面发展性 B.强制约束性
C.全面开放性 D.个体独立性
5.在影响人的品德发展的各种因素中,生物因素是(      )
A.决定性因素 B.生物前提
C.动力性因素 D.主导性因素
6.根据儿童品德发展六个阶段的划分,少年期(11、12岁—14、15岁)的品德发展特征是(      )
A.适应性 B.协调性
C.动荡性 D.成熟性
7.在原始社会,德育采用的是“口耳相传”、“长者施教”;随着文字的产生,特别是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应用,读书指导法引进古代学校德育实践;在现代,电影电视等视听设备运用于德育,使“传道”速度加快,甚至隐没了“传道者”。这说明(      )
A.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目标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B.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对象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C.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内容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D.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对德育方法具有制约和影响作用
8.德育对象的需要与可能是确定德育目标的重要依据,对于中小学德育来说,确定各级各类学校德育目标的具体依据是(      )
A.社会需要 B.儿童已有知识水平特别是道德知识水平
C.教育目的 来源:91考试 网D.儿童年龄特征特别是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9.德育过程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统一活动的过程,这一过程中的主要关系是(      )
A.社会环境影响与个人接受内化之间的关系
B.德育目标要求与个人接受内化之间的关系
C.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之间的关系
D.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关系
10.一般说来,人的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的基础上,在品德发展需要和动机的推动下形成发展的,其顺序是(      )
A.行、知、情、意 B.知、情、意、行
C.情、知、意、行 D.意、情、知、行
11.下列关于德育原则与德育规律、德育科学规律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三者是同一个概念,只是表述不同
B.三者各有各的内涵,互不关联
C.德育原则即德育原理,德育规律即德育科学规律
D.三者是不同的概念,既相区别,又有联系
12.通过事实、典型人物、情境等直观形象向学生进行说理、引导和感化的德育方法是(      )
A.语言说理法 B.形象感染法
C.实际训练法 D.品德评比法
13.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是(      )
A.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B.各科教学
C.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 D.社会实践活动
14.班集体德育工作的目标和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班级各方面教育力量的共同任务是(      )
A.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B.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C.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D.评定学生操行
15.被称为班集体的“凝聚剂”的是(      )
A.共同的奋斗目标 B.班干部
C.班集体舆论 D.班集体纪律
16.下列关于品德修养与德育的关系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
A.二者同义,没有差别 B.二者是不同的两个概念,没有联系
C.德育是个人进行品德修养的前提和基础 D.个人进行品德修养是德育的前提和基础
17.品德测评所提供的反馈信息,会在德育有关人员的思想上引起某种程度的震动和反思,情感上产生某种程度的积极或消极的内心体验,从而在他们思想和行为上产生激励与抑制、鼓舞与监督作用。这指的是品德测评的(      )
A.诊断作用 B.强化作用
C.调控作用 D.教育作用
18.品德测评的依据是(      )
A.德育目标 B.教育内容
C.教育方法 D.德育效果
19.在协调家庭、社区和学校对青少年儿童进行德育时,应当起主导作用的因素是(      )
A.家庭 B.社区
C.学校 D.政府
20.历史上最早出现的、现代仍然广泛存在的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是(      )
A.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B.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C.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D.制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二、简答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5分,共25分)
21.简述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22.德育应如何遵循人的品德发展规律?
23.我国新时期德育的具体目标是什么?
24.简述德育工作者应具备的法纪道德素养。
25.如何贯彻因材施教原则?

三、论述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0分,共20分)
26.为什么说我国学校德育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是可能的?
27.联系实际论述如何指导学生进行品德修养和提高品德修养的能力。

Tags:自学考试 历年真题
】【打印繁体】 【关闭】 【返回顶部
上一篇浙江省2002年10月自考学前比较教.. 下一篇全国2004年7月自考德育原理试题 ..

网站客服QQ: 960335752 - 14613519 - 48225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