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200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
学前游戏论试题
课程代码:00399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5小题,每小题1分,共25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学前儿童的基本活动是( )
A.科学教育活动 B.日常生活活动
C.游戏 D.上课
2.我国学前游戏理论与实践全面向苏联学习是在下列哪一个阶段?( )
A.第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建国初期
B.第二阶段,建国初期到十年浩劫之前
C.第三阶段,“十年浩劫”时期
D.第四阶段,“十年浩劫”后至今
3.20世纪50年代,游戏价值观受精神分析学派的影响比较注重游戏的( )
A.身心全面发展价值 B.认知发展价值
C.行动发展价值 D.情感发展价值
4.儿童在亲子游戏中获得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往往比在独自游戏和伙伴游戏中所获得的更丰富、更有益于认知发展,这种现象主要表明亲子游戏具有( )
A.情感性 B.象征性
C.开放性 D.发展性
5.按照儿童认知发展对游戏进行分类的首创者是( )
A.杜威 B.班图拉
C.皮亚杰 D.蒙台梭利
6.学前儿童最早出现的游戏形式是( )
A.感觉运动游戏 B.象征性游戏
C.结构游戏 D.规则游戏
7.在游戏中,幼儿把积木当蛋糕给布娃娃吃;或把木棍当马骑,把椅子当汽车开,说明这时幼儿游戏的发展进入到( )
A.感觉运动性水平 B.象征性水平
C.规则性水平 D.接受性水平
8.“成熟说”的代表人物是( )
A.夸美纽斯 B.皮亚杰
C.拜敦代克 D.康德
9.象征性游戏是儿童的典型游戏,象征性在下列哪一个时期成为游戏的基本特征?( )
A.感知运动期 B.前运算期
C.具体运算期 D.形式运算期
10.游戏治疗不应把视点落在孩子过去的历史和潜意识上,而应注重此时此刻的感情与经验,也就是孩子与治疗者的正向良好关系。持上述观点的治疗方法是( )
A.关系性游戏治疗 B.非指导性游戏治疗
C.分析性游戏治疗 D.发泄性游戏治疗
11.“我们来玩过家家吧!”“这是我的,不给你玩!”,儿童在游戏中出现的类似言语属于
( )
A.游戏性语言
B.角色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C.以自我为中心的想象性独白
D.伙伴之间的交际性语言
12.游戏中儿童以角色关系中的另一方存在为条件进行角色扮演(例如当“医生”,就得有人当“病人”)。这种角色属于( )
A.机能性角色 B.互补来源:91考试 网性角色
C.想象的角色 D.虚幻性角色
13.游戏本质的最基本属性的表现是指游戏的( )
A.生物性 B.社会性
C.自主性 D.工具性
14.复演论的游戏本质观认为游戏是( )
A.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
B.人的剩余精力的发泄或运用
C.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D.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欲望的表现
15.福禄培尔将游戏的本质归结为( )
A.生物性,认为游戏是儿童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
B.人的剩余精力的发泄
C.种族的过去活动习惯的延续和再现
D.个体适应环境,寻求自由和主动欲望的表现
16.最早的游戏理论是在下列哪一种思想的直接影响下产生的?( )
A.卢梭的自然主义思想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思想
C.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 D.杜威的实用主义思想
17.在象征性游戏和智力类游戏中,主导性动机是( )
A.活动性动机 B.探究性动机
C.成就性动机 D.亲合性动机
18.心理学家科琳?亨特的研究发现,无探究精神的男孩与有创造性探究精神的男孩相比,更缺乏( )
A.快速眼动睡眠 B.游戏训练
C.交往安全 D.好奇心和冒险精神
19.心理学对儿童游戏价值的研究,侧重了游戏对( )
A.儿童思维集中发展的作用 B.儿童情感发展的作用
C.儿童社会性发展的作用 D.儿童身体发展的作用
20.根据形象玩具模拟的对象有无生命,可分为( )
A.角色玩具和用具玩具 B.主题玩具和专门化玩具
C.操作性玩具和替代性玩具 D.娱乐玩具和体育玩具
21.研究证明,影响儿童游戏社会性品质的因素是( )
A.场地方位 B.场地结构特征
C.设备位置 D.场地空间密度
22.关于玩具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玩具造型越逼真对儿童的教育作用越大
B.玩具越多越有利于儿童游戏的开展
C.不同种类和数量的玩具相互搭配放在一起,构成一定的知觉场,这种知觉场影响着儿童游戏的性质和主题
D.提供给儿童游戏的玩具指商店里出售的精美玩具,如洋娃娃玩具、汽车玩具等
23.关于幼儿游戏活动区的布置,正确的说法是( )
A.以阅读为主的图书区可与娃娃家区放在一起
B.自选游戏环境的创设是由教师进行的
C.积木区适宜与科学观察区放在一起
D.游戏活动区设置应体现层次性和渐进发展性
24.以下关于幼儿园教学游戏的描述,正确的是( )
A.注重发挥游戏的自主性特点
B.类型上表现为创造性游戏
C.是学前教育隐性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D.又称手段性游戏
25.儿童扮演作品中的角色,用对话、动作、表情等富有创造性地表演,再现文学作品的游戏,称为( )
A.娱乐游戏 B.角色游戏
C.表演游戏 D.结构游戏
二、名词解释(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
26.游戏性体验
27.创造性游戏
28.主体性原则
29.教育的游戏化
三、简答题(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6分,共24分)
30.简述游戏的愉快特征与严肃特征的辩证关系。
31.游戏满足了儿童身心发展的哪些需要?
32.简述教师对学前儿童游戏进行现场指导的功能。
33.结构游戏的指导方式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