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学主要包括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功效、主治病证及其他应用知识和技能等,是执业药师必备的中药学专业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执业药师的职责与执业活动的需要,中药学部分的考试内容主要包括:
1.历代本草代表作的作者、成书年代、学术价值。
2.中药的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归经、有毒与无毒等内容及应用。
3.中药的功效的认定、表述与分类;主治病证的表述。
4.中药配伍理论的内容。
5.常用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基本要求(包括性能特点、功效、适用范围、配伍应用及使用注意)。
6.180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性能特点、功效、应用(主治病证及重要配伍的意义)、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以及个别同名异物药物的来源。
7.124种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主治病证、特殊用量用法、使用注意,与功效相似药物的异同点。
8.96种较常用中药的药性(包括有毒与无毒)、功效、特殊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9.60组常用基本配伍的意义。
10.72种常用中药的主要药理作用。
总论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一、历代本草代表作 |
(一)宋及其以前 |
1.神农本草经 2.本草经集注 3.新修本草 4.经史证类备急本草 |
(1)作者 (2)成书年代 (3)学术价值 |
(二)明清以后 |
1.本草纲目 2.本草纲目拾遗 3.中华本草 |
(1)作者 (2)成书年代 (3)学术价值 |
二、中药的性能 |
(一)性能 |
1.主要内容 |
(1)药性理论的内容 (2)中药防治疾病的机理 |
(二)四气 |
1.确定依据 |
(1)确定四气的主要依据 (2)四气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
2.所示效用 |
(1)寒凉性所示的效用 (2)温热性所示的效用 |
二、中药的性能
|
(二)四气 |
3.指导意义 |
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三)五味 |
1.确定依据 |
(1)确定五味的主要依据 (2)五味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
2.所示效用与临床应用 |
辛味、甘味、酸味、苦味、咸味、涩味、淡昧的效用与临床应用 |
3.气味配合 |
(1)气味配合的原则与规律 (2)气味配合与疗效的关系 |
(四)升降浮沉 |
1.确定依据 |
(1)确定升降浮沉的主要依据 (2)升降浮沉与所疗疾病的关系 |
2.所示效用 |
(1)升浮性所示效用 (2)沉降性所示效用 |
3.临床应用 |
(1)顺其病位用药 (2)逆其病势用药 (3)据气机运行特点用药 |
4.影响因素 |
升降浮沉转化的条件 |
(五)归经 |
1.基础与依据 |
(1)归经的理论基础 (2)归经的确定依据 |
2.表述方法 |
归经的表述方法 |
3.指导意义 |
归经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
(六)有毒与无毒 |
1.特性 |
“毒”的特性 |
2.确定依据 |
确定中药有毒无毒的依据 |
3.影响因素 |
影响中药有毒与无毒的主要因素 |
4.不良反应的原因 |
引起中药不良反应的原因 |
5.使用注意 |
使用有毒中药的注意事项 |
三、中药功效与主治 |
(一)功效 |
1.功效的认定 |
功效的认定 |
2.功效的表述 |
表述功效的方法 |
3.功效的分类 |
功效的分类方法 |
(二)主治病证 |
主治病证的表述 |
主治病证的表述方法 |
(三)相互关系 |
性能特点、功效、主治病 证的相互关系 |
(1)功效与主治病证的关系 (2)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的关系 |
四、中药的应用 |
中药配伍 |
1.目的 |
配伍的目的 |
2.内容 |
(1)七情配伍的内容与应用原则 (2)君臣佐使的内容 |
|
|
|
|
|
各论
大单元 |
小单元 |
细目 |
要点 |
五、解表 药 |
(一)基本要求 |
1.性能主治 |
(1)解表药的性能功效 (2)解表药的适应范围 |
2.分类 |
解表药的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
3.配伍与使用注意 |
(1)解表药的配伍方法 (2)解表药的使用注意 |
1.麻黄、桂枝、紫苏、生姜、荆芥、防风、羌活、细辛、白芷 |
(1)各药的药性、性能特点 (2)各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3)各药的用法、使用注意 (4)细辛的用量 (5)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6)麻黄、桂枝、细辛的主要药理作用 (7)麻黄配桂枝,麻黄配苦杏仁,麻黄配石膏,桂枝配白芍,细辛配干姜、五味子的意义 |
|
(二)辛温解表药 |
2.香薷、藁本、苍耳子、辛夷 |
(1)各药的药性 (2)各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3)各药的用法、使用注意. (4)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
3.西河柳 |
(1)药性、功效、用法、使用注意 (2)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的异同 |
五、解表 药 |
(三)辛凉解表药 |
1.薄荷、牛蒡子、蝉蜕、 桑叶、菊花、葛根、柴胡 |
(1)各药的药性、性能特点 (2)各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3)各药的用法、使用注意 (4)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5)葛根、柴胡的主要药理作用 (6)柴胡配黄芩,生葛根配黄芩、黄连,菊花配枸杞子,蝉蜕配胖大海,桑叶配菊花,桑叶配黑芝麻的意义 |
2.升麻、蔓荆子 |
(1)各药的药性 (2)各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3)各药的用法、使用注意 (4)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
3.淡豆豉、浮萍、木贼 |
(1)各药的药性 (2)各药的功效 (3)各药的用法、使用注意 (4)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的异同 |
六、清热药 |
(一)基本要求 |
1.性能主治 |
(1)清热药的性能功效 (2)清热药的适应范围 |
2.分类 |
清热药的分类及各类的性能特点 |
3.配伍与使用注意 |
(1)清热药的配伍方法 (2)清热药的使用注意 |
(二)清热泻火药 |
1.石膏、知母、天花粉、 栀子、夏枯草 |
(1)各药的药性、性能特点 (2)各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3)各药的用法、使用注意 (4)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5)知母、栀子的主要药理作用 (6)石膏配知母,知母配黄柏,知母配川贝母,栀子配淡豆豉,栀子配茵陈的意义 |
六、清热药
|
(二)清热泻火药 |
2.芦根、竹叶、淡竹叶、决明子 |
(1)各药的药性 (2)各药的功效、主治病证 (3)各药的用法、使用注意 (4)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功效及主治病证的异同 |
3.密蒙花、谷精草、青葙子 |
(1)各药的药性 (2)各药的功效 (3)各药的用法、使用注意 (4)与各单元功效相似药物的药性及功效的异同 |
(三)清热燥湿药 |
1.黄芩、黄连、黄柏、龙胆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