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特征 |
(三)常用果实及种子类中药 |
2.葶苈子、桃仁、金樱子、沙苑子、巴豆、酸枣仁、女贞子、菟丝子、牵牛子、瓜萎、薏苡仁 |
(1)来源 (2)化学成分 (3)真实性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要点、理化鉴别) (4)安全性检测(重金属及有害元素、黄曲霉毒素) (5)质量评价(经验鉴别、纯度、浸出物、含量测定) |
3.地肤子、乌梅、蛇床子、牛蒡子、鹤虱、槟榔、草果、益智 |
(1)来源 (2)真实性鉴定(性状鉴别) (3)质量评价(经验鉴别、浸出物、含量测定) |
(四)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
苦杏仁与桃仁;小茴香与蛇床子 |
鉴别要点 |
十一、全 草类中药 |
(一)常用全草类中药 |
1.麻黄、槲寄生(附:桑寄生)、金钱草*(附:广金钱草)、广藿香、荆芥、益母革、薄荷、穿心莲、青蒿 |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化学成分 (3)真实性鉴定(性状、显微、理化鉴别) (4)质量评价(经验鉴别、纯度、含叶量的检查、浸出物、含量测定) (5)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
2.紫花地丁(附:苦地丁)、茵陈、蒲公英、石斛*(附:铁皮石斛) |
(1)来源 (2)化学成分 (3)真实性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要点、理化鉴别) (4)质量评价(经验鉴别、浸出物、含量测定) |
3.鱼腥草、半枝莲、香薷、肉苁蓉、车前草、大蓟、淡竹叶 |
(1)来源 (2)真实性鉴定(性状鉴别) (3)质量评价(经验鉴别、浸出物、含量测定) |
(二)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
紫花地丁与苦地丁:金钱草与广金钱草;荆芥与香薷 |
鉴别要点 |
十二、藻菌地衣类中药 |
(一)藻、菌、地衣类中药的鉴定 |
1.藻类中药 |
(1)藻类的共同特征 (2)绿藻、红藻、褐藻门的主要特征及代表药材 |
2.菌类中药 |
(1)菌类的共同特征 (2)真菌(子囊菌、担子菌)的主要特征及代表药材 (3)菌类中药常用的名词术语 |
3.地衣类中药 |
地衣类的形态特征及代表药材 |
(二)常用藻、菌、地衣类中药 |
1.冬虫夏草*、茯苓、猪苓 |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化学成分 (3)真实性鉴定(性状、显微、理化鉴别) (4)质量评价(经验鉴别、浸出物、含量测定) (5)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
2.灵芝 |
(1)来源 (2)化学成分 (3)真实性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要点、理化鉴别) (4)质量评价(经验鉴别、浸出物、含量测定) |
3.海藻、松萝 |
(1)来源 (2)真实性鉴定(性状鉴别) (3)质量评价(经验鉴别) |
十三、树脂类中药 |
(一)树脂类中药 的鉴定 |
1.树脂的形成、存在和采收 |
(1)树脂的形成 (2)树脂存在的主要科及代表药材 (3)树脂的采收 |
2.树脂的化学组成和分类 |
(1)树脂的化学组成 (2)树脂类药材的分类及主要化学成分 |
3.树脂的通性 |
(1)树脂的通性 (2)树脂与树胶的鉴别 |
4.树脂的鉴定 |
树脂的理化鉴别 |
(二)常用树脂类中药 |
乳香、没药、血竭* |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化学成分 (3)真实性鉴定(性状、理化鉴别) (4)质量评价(经验鉴别、纯度、含量测定) (5)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
(三)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
乳香与没药 |
鉴别要点 |
十四、其 他类中药 |
(一)常用其他类 中药 |
1.青黛*、冰片(合成龙脑)[附:天然冰片(右旋龙脑)、艾片(左旋龙脑)]、五倍子 |
(1)来源、产地、采收加工 (2)化学成分 (3)真实性鉴定(性状、理化鉴别) (4)安全陛检测(重金属及有害元素) (5)质量评价(经验鉴别、纯度、含量测定) (6)带“*”药材的伪品及其主要鉴别特征 |
2.海金沙、儿茶 |
(1)来源 (2)化学成分 (3)真实性鉴定(性状鉴别、显微鉴别要点、理化鉴别) (4)质量评价(经验鉴别、含量测定) |
(二)性状相似易混中药的鉴别 |
海金沙与蒲黄 |
鉴别要点 |
|
|
|
|
|
|